摘 要:《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两项纲领文件都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但是二者无论是在纲领内容上亦或是在纲领的性质上对比都是截然不同的。一项是在太平天国初期颁布的文献,一项是在太平天国中后期颁布的文献,两项差异如此大的文献在相隔较短的时间上颁布足以反映出当时统治阶层的变化。
关键词:《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
一、《天朝田亩制度》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阶级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土地的分配办法,在这里着重强调两个关键词,其一是田,其二则是同。田是指土地,而同则强调共同之意。
《天朝田亩制度》不论是从纲领名称还是从纲领内容来看都是和土地有着很大一部分关系,那么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阶级为什么颁布的一项纲领会和土地有着如此大的关系呢?在《李秀成亲供》中,有对诸王来历的介绍:“天王名洪秀全在家读书,同冯云山二人同窗书友。东王杨秀清,住在桂平县平隘山,在家种山烧炭为业。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卢陆筒人。南王冯云山,在家远出天平,才干明白。北王韦昌辉,桂平县金田人氏,此人在家出入衙门办事,是监生出身。翼王石达开,亦是桂平县白沙人氏,家富,读书,文武具备。”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领导人虽然是有读书人但是总体上还是农民阶级。
李秀成自述说道:“因在家贫寒,父养我兄弟二人,弟李明成。家中之苦,度日不能,种山帮工就食。”这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曾国藩曾经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说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说明沉重的赋税使得农民负担更为沉重,并且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民更加贫苦。在太平天国宣传“拜上帝教”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农民阶级会和李秀成一样——家中实在贫苦,只好另谋他路。跟随太平天国不仅能减轻家中负担,而且“拜上帝教”也使得这些农民重新有了希望。
《天朝田亩制度》纲领的颁布就是这样出于领导阶级之手,它不仅出自农民阶级之手,也服务于广大农民阶级,所以《天朝田亩制度》这项纲领对于土地制度有着更多的诠释。同时,为了使农民们看到希望、感受到平等,这其中也就包含着“平均”的思想。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资政新篇》是在太平天国十分尴尬的时期中提出的。太平天国存在的十几年中,《资政新篇》是在1859年,即太平天国的一个中后期阶段提出的,它的思想理念较《天朝田亩制度》来说较为近代化,可是太平天国的危机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究其原因是为何故呢?对于《资政新篇》的评价,有很多对它的评价是正面的,诸如《资政新篇》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更先进的纲领,体现了近代化思想;“洪仁玕作为农民运动的革命领袖,提出以上新政,是一个创举,具有空前性和先进性”。反之,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资政新篇》只是一篇參考性文书,如“《资政新篇》是洪氏兄弟为一时需要而产生的奏章,只是作为参阅性文书颁布,而不是什么‘政治纲领,而且后来又被洪秀全自己取消了;它介绍了一些外国事物,并据此作了一些建议,是当时“天京”一个突出的异数,但完全没有实行的可能”。我们先暂且不看《资政新篇》的内容,先就其“社会背景”来谈一谈就算不是《资政新篇》而是其他一些文献纲领在这个时期是否有着施展的舞台。
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很快就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即“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定都后不久就迎来了“杨韦之乱”,这场变乱后迎来了一个直接性的严重影响就是“人心叛离”。这场斗争直接吓坏了天王洪秀全,导致这之后天王第一信任的人选是他的两个亲哥哥,即“安王洪仁发”和“福王洪仁达”。然而这两人又无才情,又无算计,一味古执,认识天情。最开始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之一翼王也气得出走。天王心情状态如此,又怎么能有心思或者说有远见改革呢?较有说服力的体现为如下3点。一是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朝中元气大伤,正是用人之际,李秀成进谏重新重用翼王却被革除爵位,说明天王当时心中没有这种重用人才的想法,尤其是重用和自己没有家族血缘关系的人。二是天王经杨韦之变一事后把期望更加的寄托于“天父天兄”,又怎么有心思将未来寄托于变革?三是天王在杨韦事变后,开始了没有依据的封王,趋势则是依照谁可以保全他的天王之位和谁更是亲切之人。证据则是忠王等人几次解救天京,天王为保其位置也是为招揽而封李秀成等人王爵,其弟洪仁玕一来则封其为护国军师。天王眼界已然狭窄,同时也是他自身局限性所致,如此,又怎能盼其实施变革。只恐因其弟所谋,所以才接受了《资政新篇》罢,但施行与否则是另一个事情。
纵使《资政新篇》被推行,也会有很大的阻力,“因闻清朝将兵,凡拿是广西之人,斩而不赦,是以各结为团,故未散也”。这里提到的也是天国的一个现状,不仅统治阶层出现变故,士兵等势必也会因为统计阶级而产生动摇,士兵多数是随之起义的农民阶级,不会眼界放的很宽,起义也许为可以吃上饭如此之类的小目标,在军心动摇之时突然要推行变革,还是相比《天朝田亩制度》更为近代化的《资政新篇》,更是难上加难罢。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如若谈论一项纲领,是无法离开纲领的社会背景的,前文中已简析过,这里着重单纯剖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两项纲领涉及领域。
《天朝田亩制度》中做了几方面的规定:对田的划分与分配、物质的分配以及对人口家庭的划分。人口家庭的划分不仅成为了设军的必要前提,也成为了管理的重要途径。对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也是众说纷纭,说法最多是其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具有空想性,具体表现在它的土地分配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的同时由于是一项平均分配纲领而具有空想性,而这项纲领也不仅仅在土地分配上具有空想性。“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举得其人,保举者受赏;举非其人,保举者受罚。”这是太平天国的保举制度,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基层的选官制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虽然具有一些民主主义色彩,但是它却有着十分复杂的过程,实施起来十分繁琐,包括一系列的升贬制度都要逐级上报直至天王,所以这具有空想性。另外,对于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它既然提到了剩余价值商品,那么还想要绝对平均,这也是空想性的表现,并且虽然有提到司马的监督,但是监督的力度则又是另外一回事情。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也许适用于小人口、短时间,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项长期大范围治国纲领,还是过于空想。
相比较而言,《资政新篇》确实比《天朝田亩制度》更显成熟一些,但对于《资政新篇》也需要辩证的看待。《资政新篇》确实有带有近代化思想,可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理想化的地方。从《资政新篇》中可以看出改革思想,但也有为替洪秀全巩固政权的意图。《资政新篇》中,在宣传洪仁玕极力夸赞一些更为先进的社会现象的同时,却没有提到制度的问题,相反多次提到诸如“天父天兄纲常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的话语,这两点做法很相悖,所以不仅让人怀疑洪仁玕《资政新篇》的发表意图是真心为改革还是为了展现学才和稳固报答洪秀全,如果其意图为后者,那么《资政新篇》解读起来便不奇怪。
《资政新篇》确实提出了较《天朝田亩制度》更明确和更近代化的思想,但是涉及的领域多为社会类别,一些论述只是反映的表象,也有一些论述理论上没有什么和近代化思想相关的联系,也许从其他角度来评述会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尔纲.太平天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彭子仪.李秀成亲供[M].上海:上海国民书店,1930.
[3]赵红安.浅析《资政新篇》与中国近代化[J].文教资料,2011(24):118-119.
[4]潘旭澜.再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J].探索与争鸣,2005(4):15-17.
[5]洪秀全,杨秀清.天朝田亩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