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据1988年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周氏墓出土的南宋时期女式服饰、布料等研究宋代女子服饰特点的珍贵实物资料,从考古出土的服饰与同期中国人物画的关系入手,试图研究总结南宋女性服装的服装观念和审美特征,并依据宋代人物画中的女子服装形象,还原宋代女子着装风尚和服饰特点,探讨服饰的秩序观念在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宋代女子“纤秀绮罗”的衣装生活与“文人雅趣”的人物画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周氏墓宋代;人物画;服饰观念
一、引言
德安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文物408件,其作为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南宋时期的服装习俗等提供了准确的实物资料,尤其是精致且繁多的丝绸衣物,就可以给我们揭开南宋女性生活的一角,使我们了解周氏墓出土的考古服饰的风格特点。而人物画则是描绘人物,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特征的一种绘画艺术,宋代人物画中不仅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生活审美及绘画水平,也再现了当时着装的服饰特点。本文运用直观性的考古材料总结服饰的最直接的特点,并再利用古画古书等材料进一步例证服饰特点在人物画中的表现,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及服装观念。最后将考古出土的服饰与宋代人物画的联系起来,从而探讨服饰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及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二、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服饰的主要款式与审美特征
1988年9月,一座完整的南宋时期的墓葬在江西省德安县县郊桃源山被施工人员所发现。墓主周氏,是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应合之女,今武宁县人。周氏墓共出土文物408件,纺织品服饰品类数量巨大,棺内随葬成件服饰和丝织品共329件。这些保存完好,质地结实,手感细腻的服饰为研究南宋女子的衣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在如此丰富的陪葬服饰品类中可以概括为3个主要款式,即袍、裙与裤。
袍、衣、袄可统称为衣衫,区别在于袍长过膝,衣和袄稍短。据《德安南宋周氏墓》考古报告记载,南宋周氏墓中出土的袍共计45件,其中完整的有34件。根据袖形的大小的不同,也有窄袖袍与广袖袍之分,窄袖袍居多,窄袖夹袍12件,窄袖单袍20件,广袖袍仅两件。广袖袍均为罗质,直领对襟开衩,两袖下垂呈袋状,身长过膝。从出土报告的描述及出土服饰照片资料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广袖袍是宋代贵族妇女的正式礼服。宋代女性服饰中最具有宋代特征的衣衫款式是褙子,褙子的样式采用直领对襟的领口,袖口紧窄,在衣裳的左右胯部开叉来方便行动,衣衫的款式和装饰均较为简易,主要装饰也只在对襟处。周氏墓出土的除两件大袖袍外均为窄袖袍,也说明了宋人的日常更追求简洁便利。
周氏墓出土的裙子共15件,主要特点是上宽下窄,腰边有系带,主要款式有单片裙,两片裙和褶裥裙。裙身施裥既是出于美观的考虑也是为了裙幅增加裙围增大后,穿着者的蹲坐行走更为便利。周氏墓出土的裤共计6件,裤筒大多是每边各用长方形单片布采用纵式的方法折合,两个裤筒内侧都加一块三角形小裆,裆部以下到裤脚处缝合,裆部到腰部之间不缝合,两端系带。从汉代起穿裤的习惯就已形成,古代汉族妇女内穿裤外穿裙衫也符合礼节要求,周氏尸殓穿着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周氏墓出土的一批服饰,均系死者生前穿着,能准确反映当时的着衣风尚和服饰形制特征:外衣类主要有礼用大袖衫和褙子两种,包括衫和袄,裙裤也除了对礼节和美观的考虑,更是为了实用和便利。周氏的服装风格体现儒雅,纹样也含蓄庄重点到为止,是宋代妇女简朴纤秀的衣装生活的典范。
三、同期人物画中出土服饰特点的相关体现
宋代是人物画画彩墨争辉的年代,从人物画所体现出的宋代风貌使我们窥探到宋代传统服装风尚以及人物画中的审美品格之间某种内在的联系。
(一)礼服与常服:礼节与等级
所谓礼服,就是礼法规定的服饰,在礼节性局面要求穿着的服饰。礼服从款式结构方面来看,则都是华丽庄重的外衣类款式,都有大袖的结构特点。原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南宋光宗时的李皇后像,图中人物所穿最外层则是为雍容华贵的大袖礼服,也是强调等级威严彰显贵族身份的标志。
所谓常服,就是区别于礼服,日常穿着的服装,如褙子、裙类、上襦类等。常服类服装无论是南宋贵族命妇还是平民女子都是穿着最为广泛的一类,无论是襦袄袍衫还是裙裤,区别也主要在面料图案配饰上,款式上大体相似。例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南宋刘宗古所绘的《瑶台步月图》,画中身份俨然是属于贵族阶层登露台玩月情形。外衣褙子子对襟外披,内搭长裙席地,款式于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雕砖勾画出来的线图《宋砖刻厨娘图》中着外披小袖对襟褙子加围腰长裙劳作的妇女并无明显的差别。由此看来,南宋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妇女的衣装与贵族命妇的着装款式大体相同。
因此,无论是宋代宫廷肖像画中的锦绣华服,还是风俗人物画中的简朴劳动服装,它们所体现的关于礼节的服装观念:一是礼服常服在重大场合有着严格的服装规范;二是宫廷服饰与民间流行服饰互相影响,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服饰文化互相渗透,服饰等级制度不再为中下层民众严格恪守。以致达到朱熹所说的“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的地步。常服中的褙子的穿着习俗各个阶层男女都在承袭就是一大鲜明的特征。
(二)搭配观念:上衣下裳 外披褙子
从周氏的出土穿着服饰状况来看,周氏上身穿黄褐色罗袖袍,下身穿黄褐色罗裤,这则是最为标准的搭配组合之一。宋代女子的搭配原则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上襦结构类和裙装结构类,上衣有襦、袄、褙子等多种形制,下裳以裙为主,也有褲子。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南宋《歌乐图》中均是内着抹胸搭长裙,外披褙子的搭配形式。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杂剧打花鼓图》中的女伎穿着搭配也是如此。
另一种搭配原则就是襦裙常服的搭配方法。如果裙背的搭配是上衣抹胸加褙子,下裳裙裤低垂,那么襦裙的搭配就是外罩短衫,长不计膝,两侧开叉,简约利落的妇女造型。《女孝经图》中的坐绣墩的贵族妇女,上身襦下裳长裙外披帛,《蚕织图》中的劳动妇女外着短衫下着长裙则都是襦裙的搭配方式。这种搭配则是宋代社会各阶层妇女的普遍穿着。
从这些同期人物画中对于出土服饰特点的考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服装的礼节在造型结构上显现出不同的形制特点,其中礼用大袖衫相比常服中褙子襦袄等短衣窄裤的形象,在宽博的层面更显气度;然而作为宋代女子的衣装常态,衣袖适体,利事简洁的裙背和襦裙等搭配规范则更为纤巧雅致;虽然不同地域身份年龄等因素导致宋代服装观念有所差别,但是宋代独有的衣装风格仍保持了洒脱纤秀的审美特征。因此,宋代人物画作为一种更具说服力的佐证依据,在出土的实物服饰的基础上,更能帮助我们来了解概括宋代服饰的衣装观念。
四、周氏墓出土服饰与宋代人物画的联系
宋代的传统服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艺术文化和审美取向,同时也对社会风俗尤其是人物画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服饰的材质还是颜色纹样,两者都影响了人物画的绘画技巧及表现形式;画家通过对人物服饰的描绘不仅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而且能够表达出人物的主题和时代背景,展现同期的衣装生活和社会风尚。
(一)服装影响同期人物画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
周氏墓出土的服饰与纺织品大多以罗绫绢纱等为主,它们的布料轻盈柔软自然飘渺。自古以来,人物画中衣纹的处理就有很多种,“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说的就是不同的绘画风格与丝绸服装的联系。宋代人物画家武宗元深得吴道子遗韵,除了展现衣物静态的悬垂感,还喜欢表现出服饰的飘逸感,如《朝元仙仗图》用“铁线描”,劲挺流利,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向。线也是人物画中表现节奏和韵律的主要造型手段,运用线的长段曲折疏密排列表现,优美的长直曲线表达宽大悬垂的大袖长裙造型,短线表现领袖口对襟腰带的穿插,宋代服饰所呈现的自然状态,就是画家对服饰的最真实的描绘。
(二)人物画体现同期的服装观念
在人物画中,画家将绘画和服饰巧妙结合,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服饰审美趋向。与宫廷院体肖像画相对的,宋代人物风俗画通过服饰表现劳动人民的劳作状态,体现不同的各阶级社会风尚。例如,李嵩的《货郎图》,不仅用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相结合的绘画技巧反应了服装造型上的简洁便利,还表现了货郎来到农村妇女儿童争相围观的热闹场景。《杂剧打花鼓图》人物衣纹细劲流利,神态动态生动,也反映了当时杂剧等娱乐活动的流行和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的时代背景。
因此,宋代人物画的绘画技法借鉴了服饰的某些特性,从而形成人物画中悬垂飘逸的服饰风格。同样的,通过对人物画中描绘服饰的图像进行深入分析,也能弥补研究直观史料出土古物缺少同期的服饰观念、审美风格及时代背景的知识欠缺。人物画中的服饰不仅再现当时的衣着风尚,还融入了绘画的风格技巧,使服饰更具审美价值,反之也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并根据绘画也对古代服饰的形制特点有了进一步的完整的认识,因此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参考具有較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迪人,杨明,周旸.德安南宋周氏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