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8159
阮清盈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与中国工人运动联系起来,导致了共产党的形成和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这是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带领中国革命多次走出困境,再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中国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促成中国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术语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辛亥革命时期已经有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时期已经开始大量宣传,有北方的李大钊、南方的陈独秀。当然,他们是为了共产党的组成。有名的马列主义思想传播、文献翻译的先锋——陈望道,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是毛泽东主席,他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各个阶段的战略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加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才能把握真理。阶级分析法是分析社会问题的关键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术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的简写,也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如果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术语,就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中国的知识分子首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据调查,从1883年到1907年,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在日本学习,主要是翻译社会科学书籍。日本书籍中有大约1027本关于社会科学的书籍,这些书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广泛介绍了支撑中国革命思想理论的民主政治理论。在翻译术语中,大多数词语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如“帝国主义”和“人权”。这些早期的大部分留日学生回国后加入革命军团并策划武装起义,这并非偶然。早期留日的学生和留美留欧的都不同,留日学生在政治领域做出极大贡献。其中,马克思主义术语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把握“阶级”“阶级斗争”“生产能力”和“生产关系”,完全彻底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无产阶级掌权的历史必然性。同样,通过掌握“剩余价值”和“资本”两个术语,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真正含义。对“唯物”“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理解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区别,它真正地承认了马克思哲学的包容性,也承认了物质性和单一性。马克思主义作为异种文化来到中国,中国人只懂一些关键词再到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通过这一过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术语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通过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术语,科学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样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21世纪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科学概念、范畴、术语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的术语革命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方法论,既防止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概念、范畴、术语而停滞不前的片面倾向,更防止照搬照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范畴、术语而思想混乱的片面倾向。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开放融通,充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立足中国的实践系统总结、准确提炼、科学概括、深入挖掘,把特殊经验升华为具有一般意义的科学理论,通过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分析和研究,揭示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历史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国革命思想的历史,结合了中国国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术语“革命”“阶级斗争”“独裁”等术语的翻译。例如,“革命”这个词是第一次通过《时务报》引入现代汉语。孙中山于1905年建立同盟会之后,“革命”这个词具有了更重要的政治意义。毛泽东说:“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权力的暴烈的行动”。“革命”一词的理解首次使广大公众真正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目的。另外,“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术语,“阶级”和“阶级斗争”是指中国汉语中所谓的“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中国的早期知识分子将其翻译为“故社会主义者,为人道而运动,决非对于富者,而为贫乏阶级抱不平也”。这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并不完全了解这个阶级。然而,这些马克思主义术语直接从古代汉语被转换为现代语言。正是由于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缺乏了解,中国早期革命的曲折和遭遇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理解,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政策。这表明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已经变得更加深刻。据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术语在中国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马克思词汇的涌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的革命思想理论建立了明确的认识。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他们相信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中国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推动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与戊戌变法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逃向日本,并在流亡日本的过程中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梁启超是第一个在中国引进“社会主义”的人。1901年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到社会主义,将康有为的理论与社会主义进行了比较。他意识到“泰西社会主义,源于希腊之柏拉图,有共产之论。及十八世纪桑士蒙、康德之徒大倡之,其组织渐完备,隐然为政治上一潜势力。先生未尝读诸士之书,而其理想与之暗合者甚多。”此外,在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已经提到了社会主义,他的书中包含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术语,如“国家”和“利潤”。戊戌变法是一次改进运动,但这种改进运动的许多措施和思想都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或者直接受到马克思术语的影响。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面,梁启超反对以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这是因为“革命”和“改革”有不同的含义,“革命”有很大的代价,但“改革”的代价要小得多。

  (二)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906年,宋教仁翻译了《万国社会主义大会略史》,并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的许多措施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事实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解读马克思这个词使辛亥革命迅速扩大。马克思主义术语中存在“误读”和“误解”。然而,这种“误读”和“误解”仅仅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术语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口号,“共”意味着双手相同、相互协调,“和”本来就意味着“配合声音”。因此,对中国人民的“共和”的理解可以通过“两阶段管理”来翻译。即使是现在,这也是专家渴望“共和”的原因。由于大约2000年的封建君主制,“共和”思想被直接压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共和”来理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就在日本第一次出国留学热潮之后。马克思的核心术语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马克思主义术语与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有关。新文化运动使用民主和科学为武器。“民主”和“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术语的核心术语。李大钊是十月革命后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优秀代表,大约在1918年和1919年,他发表了《俄法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以庆祝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他还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全世界革命的先声。”“这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虽然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旧文化、传统的封建主义,口号却是社会主义色彩的,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科学民主,逐渐在思想领域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新文化运动系统地传播了马克思的原则,进行了三次非马克思思潮的辩论,从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能不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一词的推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并没有滥用日本化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但事实上他们得到了认可。特别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马克思此时的专有术语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它在中国和中国社会得到了系统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近代以来,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中华民族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直到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直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人民才找到了自己翻身解放的精神旗帜;直到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才有了真正的主心骨。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一著名的科学论断,不仅适用于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而且适用于中国这个国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引领,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符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载体是文字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翻译毫无疑问是一种文化学习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术语是中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上的重要点。同时,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的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中国革命者头脑中首先完成了“不流血革命”。这样的思想革命直接影响了革命者在社会变革中的主张。马克思主义用语对中国革命思想的形成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未来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做好了文字准备。

  参考文献:

  [1]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上海:三联书店,1983.

  [2]高军.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运博.中日近代词的交流-梁启超的作用和影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朱京伟.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早期日译及其译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金安平.近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J].近代史研究,1990(2).

  [7]李百玲.从翻译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上海翻译,2009(1).

  [8]方红.中國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以翻译主体的概念选择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9]赵行大.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及其特点[J].日本问题研究,1995(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