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于办学性质不同,公办院校与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在薪资福利、工作强度、职业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感低、组织归属感弱、流动性高以及职业倦怠感强的现象。本文试图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对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进行解构,并借鉴社会生态学理论提出改善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生态的措施建议,以期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生态阈值。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社会生态学;职业倦怠
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相较公办院校辅导员,独立学院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低、流动性及职业倦怠率更高的现象。“所谓大学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大学辅导员在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下,心理或生理长期积累的压力得不到释放,由此导致在个人情绪、工作行为及态度等多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极端反应和身心衰竭状态。”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本文基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尝试对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探究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生态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实现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和谐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生态失衡解构
查尔斯·扎斯特里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 system),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情境中。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有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环境以其独有的方式相互关联。长期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之一,但这一生态主体所处的生态状况,与当前学生工作生态系统有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内在的职业排斥、职业焦虑与职业发展困惑等。
二、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生态系统的失衡表现
(一)生态环境失衡
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生态环境由许许多多的生态因子构成,这些因子通过独立或者交叉的方式影响着生态主体,若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生态环境呈现失衡状态,就会对作为生态主体之一的辅导员产生反作用,往往会加速生态主体职业倦怠的产生或增强职业倦怠的危害。独立学院的经济效益,深度影响着学校对教职工的薪资福利的投入,为了控制成本,独立学院往往会压缩教职工薪资福利。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辅导员既无法像专任教师那样进行职级晋升,更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辅导员队伍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失衡;大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较公办院校,职业纵向和横向路径闭塞,职级提升及岗位调整难度非常困难;学校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力度不足。长期处于这种不均衡的生态环境中,独立学院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职业焦虑、职业成就感低、职业疲惫。相较公办院校,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出现呈现比例更高、工作年龄更短、自我调节能力更弱等现象。
(二)生态主体自我失衡
辅导员作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之一,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一线员工。他們长期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状态。随着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的学历本科及以上的超过九成,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超过七成,这说明学生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在职称上,独立学院辅导员基本上是初级职称,中高级职称寥寥无几。高学历与低职称、低发展的心理落差容易让辅导员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厌倦排斥情绪。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背景非常广泛,但与所带学生专业相近的寥寥无几,面对学生出现的形形色色问题也显得知识匮乏,所学专业无法学以致用,导致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上无法应对自如,且难以自我调节。
(三)生态客体失衡
工作对象(学生、同事、领导)和工作内容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队伍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客体,失衡现象十分严重。独立学院各行政部门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但各部门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到身在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身上,辅导员是高校的“狗皮膏”,哪里需要贴哪里。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按照学生人数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但现实中往往超过这一要求,除了面对自身繁杂的本职工作外,独立学院辅导员往往还要承担分院其它行政工作,繁重的工作让辅导员疲惫不堪。相较公办院校,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优越,学生身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在性格上比较随性,追求自由;在思想上较为散漫,崇尚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对吃喝玩乐的投入较大;在学习上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独立学院学生的这些特点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种生态客体复杂性容易引发严重的校园事件(如校园斗殴、学生自杀、校园舆情等)。由生态客体复杂性所引发的校园事件反作用于生态主体时,生态主体会产生强烈的不良反应,容易使他们在焦虑、自责、恐慌之中无法自拔。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生态化建设路径
(一)促进生态环境整体完善
促进辅导员“生态环境”的改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独立学院应科学规划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多头并进的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模式。要打破岗位纵向及横向闭塞的状态,在学校相关部门管理岗位选拔上对优秀的辅导员给予优先考虑,鼓励独立学院建立跨部门流动机制,酌情考虑辅导员个人意愿,疏通跨部门岗位调动通道。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合理满足辅导员队伍的物质利益诉求,同时在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使其具有与本单位专任教师相对等的福利待遇。逐步建立优秀辅导员选拔制度,将优秀的人才选拔为党团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从思想上和业务能力上予以帮助和辅导。落实教育部26号令中“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要求,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校园和学生的部分管理工作,减轻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完善职业培训机制,通过专业教育、定期培训和轮岗的方法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打破自我封闭环境,助力辅导员职业突破职业瓶颈。
(二)促进生态主体的自我调适
辅导员作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应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不断增强抗压能力,增强工作能力。辅导员应及时调整心态,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遇到挫折或是打击,应积极寻求其他同事的引导或寻求上级领导的帮助。当出现难以解决的工作问题和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辅导员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健康的情感宣泄渠道,自觉接受心理辅导,加强心理调节。另外,辅导员应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正视自身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职业发展动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自身还应该不断更新素质结构,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以及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等。通过线上慕课学习、在职学历提升等方式,成为学习型辅导员,力促自身在辅导员岗位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三)促进生态客体的稳定发展
学生、同事、领导和工作内容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队伍生态系统中“生态客体”的具体组成部分,应不断改善,达到稳定发展的状态。首先,独立院校应积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适当减少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避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其次,独立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培训,引导辅导员学习先进的辅导员岗位工作技能,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再次,独立学院应完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在制度设计时要重视辅导员群体的利益诉求。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一定的管理职能,独立学院应引导、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最后,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被管理者,应逐步发挥自我管理的职能,多多参与到学生组织中来,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减轻辅导员群体的工作压力。
四、结语
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員的生态环境、生态主体、生态客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探究影响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提出辅导员生态系统建设的具体措施,即通过构建和优化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生态环境生态阈值、增强生态主体的“耐受性”、优化生态客体,提高独立学院辅导员生态系统吐故纳新、自我修复的能力,是当前形势下,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谭晓兰.抗逆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6-100.
[2]何天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探讨[J].党政论坛,2019(4):48-52.
[3]余谋昌.生态学中的主体与客体[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2):19-29.
[4]周超.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实践路径探析:以江苏省独立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05-108.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本文是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批准号JAS15156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财林(1987—),男,福建福州人,在读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人力资源;张超(1993—),男,山西长治人,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国家治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