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政府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农村贫困状况得以逐步缓解,但因自然因素、疾病和个人思想、能力等因素,农村贫困人数任常年居高不下。光泽县委通过党建固本强基、素质提升、骨干带动、富民强村、制度保障等五项基本举措带动农村脱贫取得有效实绩。
关键词:党建扶贫、基层党建、农村经济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境内农、林资源丰富,是农业大市,同时也是福建重点林区。由于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南平占5个,其中就包括调研对象光泽县。光泽县有2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 349户5 615人,其中国定贫困线以下人口1 813户4 333人,省定贫困线以下人口536户1 282人。为保证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实现脱贫,贫困村、贫困县摘除“贫困”帽子,光泽县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组织实施了大量扶贫项目。2016年以来,光泽县委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创新实施党建脱贫“五大工程”,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实现了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两手抓、双推进。
一、农村贫困现状
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江富屯溪上游,武夷山脉北段,介于北纬27°18′~27°59′,东经117°00′~117°40′之间,与闽赣两省的武夷山、邵武、建阳、黎川、资溪、贵溪、铅山七县市交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政府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自改革开放以来,光泽县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村贫困状况得以逐步缓解。光泽县2011年~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6年,光泽县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 756元增长到11 444元,远高于2016年的国定贫困标准的2 952元和省定贫困标准的3 550元。虽然光泽县農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趋势向上,但是统计中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常年居高不下。可见仍然存在着不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贫困人群,其生活的水平和收入远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年来五保供养对象有增长趋势,因此,扶贫工作形式十分严峻。
二、农村致贫因素分析
光泽县农村的致贫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制约因素,又有主观制约因素,是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因素综合发生作用造成的。
(一)自然因素致贫
不利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是引发贫困的主要原因。偏远的地理位置由于不具有区位优势,严重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且交通运输费用高,这就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因病致贫
农村地区由于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生病是农村地区致贫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分析,以止马镇为例,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21户,其中因病致贫194户,占60.4%。由于生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降低可用劳动力的质量,甚至有一些家庭原本经济状况良好,由于治疗疾病的巨大花费及劳动能力的下降,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目前情况下,农民依靠自身能力走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难度非常大。在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数量对于家庭的收入影响巨大,家庭成员中因病造成的劳动力减少,就会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三)个人思想、能力因素致贫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的反贫困政策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往往成为反贫困的主力军和扶贫资金的主要投入者,这种“输血式扶贫”方式给国家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贫困农户的“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贫困农户不应该是改善其贫困状况的扶持措施的被动接受者,政府应该通过反贫困策略的实施,促使贫困农户发挥自身的主体价值,激发内在潜能,恢复发展信心,并主动参与实践。然而,在扶贫实践中,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贫困农户更多的将思路建立在如何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上,而不是建立在自身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上。这造成贫困农户的“贫困心理”,把贫困作为一种“福利”和“资源”,致使他们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行动上,产生依赖心理,逐渐丧失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当前扶贫工作难点分析
当前扶贫工作的难点,一是脱贫攻坚堡垒不牢。“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软弱涣散是攻坚堡垒不牢的重要体现,贫困村中很大一部分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长期得不到保障,扶贫开发更是没有思路和办法。二是攻坚队伍能力不足。各地普遍存在村党组织书记“能者看不上、弱者干不了”的现象,村干部引领水平弱,党员帮带水平不强,后备干部青黄不接。三是脱贫攻坚力量薄弱。扶贫工作的重担往往压在村干部身上,县乡领导干部的“主力军”作用和群团组织的“生力军”作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四是脱贫攻坚内力匮乏。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大部分地区出台了很多政府扶持政策,如项目准入、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使贫困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单纯的“外力”支持,容易让部分贫困群众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一些贫困户本身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扶贫状况呈现出“外力有限,内力不足”的现象。五是脱贫攻坚责任不实。“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的挂钩单位干部和帮扶人往往因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扶贫工作任务不明确,责任无法落实。
四、通过“五大工程”党建带动扶贫成效及做法
针对扶贫开发中党建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去年以来,光泽县紧扣精准扶贫工作大局,实施了“五大工程”,党建带动扶贫,以固本强基、素质提升、骨干带动、富民强村、制度保障五方面等18项工作应对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针对脱贫攻坚堡垒不牢的问题,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堡垒作用发挥更有力,在扩面、提质、增效上做文章,让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堡垒作用发挥更有利。一是扩大组织覆盖。根据建设重点和产业发展实际,因需建立党组织,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党支部,在项目建设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确保了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巩固核心地位。党组织建得强、村财收入有提升,在群众中才有声望。一方面,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整顿转化,针对每个村的实际,制定“一村一策”整顿方案。发展箬叶加工、生姜种植等特色产业,顺利实现转化升级。另一方面,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研究出台《光泽县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党建经费补助、发展产业增收力度,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不低于10万元。三是强化服务功能。推进村级活动场所改善工程,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集办公议事、教育培训、党员活动、矛盾调处、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切实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针对攻坚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分层分类对村干部、党员、后备人才进行培养锻炼,把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打造成一支高素质、可靠的、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一是抓农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通过对村(小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专题培训、参加省上扶贫开发专题培训和异地挂职锻炼等交流学习方式增强党组织带头人政治素质和带富脱贫能力。组织涉农部门名干部下乡开展技术指导、举办技术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创业致富。二是抓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省、市、县三级共安排党费65万元,专项用于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融入党的惠农政策、脱贫攻坚等内容,有效分解成贴近实际、通俗易懂的微话题,全县共举办160多场次的“主题微党课”。三是抓后备力量储备培养。把致富能人、乡土人才、返乡大学生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全县共完成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08名。着眼2018年换届后备人选培养,深入推进乡聘村用“一村一名大学生后备干部”培养计划,目前已有34名大学毕业生回乡应聘并在村锻炼。
针对脱贫攻坚力量薄弱的问题,实施“骨干带动”工程。注重发挥领导干部、驻村干部、群体组织、各类人才等骨干队伍参与,集聚脱贫攻坚力量。一是发挥领导干部“主力军”作用。全县27个贫困都有1名县处级领导联系,并至少有1个县直单位帮扶;全县490多名乡科级以上干部参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现实了帮扶工作全覆盖。二是发挥驻村干部“攻坚队”作用。选派下派村支书和省、市、县三级选派驻村干部到贫困村、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村任职,在一线带头谋发展、引项目、筹资金,笔者作为驻村蹲点干部在半年的时间里帮助村里争取到了数万元的项目资金,同时带头帮扶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三是发挥群团组织“生力军”作用。用好群团组织力量,成立县级青年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队、省市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动员青年创业人能手及女能人投身扶贫事业,带动帮扶。四是发挥各类人才“后援队”作用。鼓励光泽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发展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民就业。选派科技特派员负责指导农户实施毛竹林优化改造、肉兔养殖等扶贫项目,帮助培育科技示范户。
针对脱贫攻坚内力匮乏问题,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坚持党建引领,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增强“造血”功能。一是组织引领发展。各乡镇着力培育“党支书+产业”扶贫亮点,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止马镇双坑村党支部牵头组建药材合作社,领头人以资入股,贫困户和留守老人以田入股,平时投劳挣工资,年终结算挣了分红利,有效带动了脱贫增收。华侨乡华桥村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承接乡村保洁、绿化美化等项目,村集体年增收35万元。二是党员示范带富。鼓励党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社抱团发展。华侨乡吴屯村打造农民创业园,党员牵头组建7家合作社,22名入社贫困户人均增收3 200多元。崇仁乡共情村党员毛兰对接福州光泽商会通过“订单式”生产模式,积极带领11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三是红色金融助推。联合县农村信用社、刺桐红银行,推出专门针对党员的金融帮扶套餐,启动“党员帮扶基金”和“红色创业”贷款项目,分别以贴息或低息的方式,支持党员发展生产性项目,有效增强困难党员和有创带项目党员的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针对脱贫攻坚责任不实的问题,采取实施制度保障工程。强化党建扶贫制度保障,力促精准扶贫纵深推进。一是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采取“N+1”城乡党组织结对方式,开展“六个一”(访一遍困难群众、理一个发展思路、抓一次技能培训、送一批学习数据、上一堂主题党课、办一件实事好事)共建活动,议定帮扶措施,帮助集中办理实施办实事。二是党员结对帮扶制度。组织县、乡单位在职党员,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与挂钩贫困户结对帮扶,协调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创业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对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有实效。三是扶贫协调推进机制。以村为单位建立扶贫工作队,挂村单位党组织书记任队长,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碰头会,挂点乡镇的县领导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乡镇扶贫推进会,研究造福搬迁、产业扶贫、党员贷款等重要事项,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效有力推进。
五、党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和意义
围绕“五大工程”抓党建促脱贫,目标是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做到“两强化和两缓解”。一是强化基层基础。实施“五大工程”以来,注重把党支部组建在扶贫产业链上、集中安置点上,新增农村非公企业党支部8家,成立全县首个村党总支,切实加强了党对扶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完善建设,通过异地挂职,培训教育、扶贫一线锻炼,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引领脱贫工作能力。二是强化帮扶力量。在以县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村干部为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发动一般党员干部、群团组织人员参与结对帮扶,并对接省挂钩帮扶单位在职党员开展联户帮扶,汇集多股力量,形成多名干部帮一户、众人是拆火焰高的帮扶态势。三是缓解就业脱贫难题。从每个乡镇打造若干个党员脱贫示范村入手,挖掘和培育“党建+产业”扶贫亮点,全面铺开、以点带面。建立起党员带富示范基地,发挥好青年创业能手,巾帼能手带创作用,提供扶贫就业岗位370余个,受益贫困人口316户738人。四是缓解创业带富难题。从县管党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注入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并更名为“困难党员和党员带创帮扶基金”,将具备带创能力的党员一并纳入帮扶对象,进一步夸大了基金的受益面和影响力。同时对党员信用户发放“紅色创业”贷款,贷款月利率5‰,授信金额最高可达30万元,目前已办理贷款155万元,切实加大了对党员创业的帮扶力度。
总体来看,“五大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党员干部参加扶贫的热情更高,工作氛围更浓,贫困对象脱贫步伐更快,支部堡垒、党员先锋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五大工程”的引领下,2016年全县已脱贫2 896人,超出任务数326人。
作者简介:陈世超(1991—),男,汉族,福建南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党建扶贫、基层党建党建攻坚促脱贫,“五大工程”谋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