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问西东》以诗化的情绪将清华的百年历史压缩为闪耀着人文光芒一部影片,四个不同年代故事的穿插呼应使影片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张力。影片以青春作为四个故事共同的主题,如何安身立命作为串联四个故事的主线,相互开启、彼此应和,推开了百年清华的历史窗口。从故事之间的衔接入手,以情节的发展为脉络,本文详细分析了影片在表现时光之美、精神之美、青春之美上的匠心独具,并深入挖掘四个故事内涵、意蕴的一脉相承。
关键词:青春;审美人格;电影美学
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订制电影,影片拍摄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将百年时光缩影到一方表现时长有限的荧幕上。青年导演李芳芳规避了传统的叙事方法,巧妙地通过讲述四代清华人的青春,将“立德立言”和“无问西东”两个看似矛盾的人生追求演绎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从而实现两者在实践中的完美结合。影片中,导演着意将具有显著民族气质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外至镜头画面的意境表现,内至影片内容的精神导向,使影片呈现出浓郁的东方美学意味,带给观众以沁入心脾的美感。同时影片也展示出青年导演一代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积极尝试更具本土特色的镜头语言的可贵态度。
一、时光之美:真诚而隽永的历史回眸
“故事是好拍的,难的是拍出一片时光。”①李芳芳导演对于影片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使影片在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标准上,本着拍出“一片时光”的目的,拍摄团队大量了解、观摩不同年代的史料,以极高的历史还原度、巧妙的艺术加工,成就了这部具有年代质感的《无问西东》。
何谓时光之美?在美学体系中,美不仅可以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官体验,更是可以引导人们产生相应的情感,甚至是引发哲思,如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等。时光之美便是能够激发人们产生人生感和历史感的美。回看本部影片,在有限的时长和局限的景框中,成功合拢并展现了百年的光阴。每一个故事都有鲜明的年代感,每一段时光都裹挟着独特的气息,使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不止在腦海中留下了故事,更是心底萌生对风雨飘摇的国家近代史懵懂的认知和热切的情感。
如何表现时光之美?采用四个不同年代的故事交替演绎的叙事方法本是冒险的,这无疑会为观众理解影片增加一定的难度。但影片通过情绪来推动故事的转变,再配以巧妙的转场镜头,使影片整体显现出诗的节奏感和散文的流畅度,传承了东方美学“主情”、重“意境”的传统。以现代戏开场、落幕,客观地奠定了一个回首往昔、追问历史的基调,使整部影片在百年跨度的讲述中依然可以保证叙事的饱和度、故事的完整性。
在现代戏中,画面以冷色调为主,镜头氛围具有很强的都市感,映入观众眼眸的是没有温度的器械、不同角色脸上相同的愁容以及职场上难以躲防的明枪暗箭,展现出一个冷漠焦虑的现代社会,也刻画出现代知识青年张果果少年老成、郁郁寡欢的形象。镜头在平淡的讲述中又隐隐显出令人压抑的沉重感:人与人之间是否还有信任可言?
在这样的情绪推动下,影片开始了60年代的讲述。泛黄的暖色调画面,朴素的蓝色衣衫,别致的“清华大学”标志,一副年轻羞涩的面孔,那个年代的气息透过镜头中迎面扑来。在这里,人们都是爱笑的,笑是一件简单、美好的事情,金黄色的阳光好像照耀在每一个角落。60年代的情节以陈鹏的情感变化为节点,他对王敏佳真切的情意、含蓄的表达,无一不使观众对他放手的选择感到惋惜。最后一个近景镜头锁定在答应去九所工作的陈鹏身上,对于“如何选择”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开始抓挠观众的心。影片就此开始了40年代故事的讲述,将问题的答案引向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故事。
观众跟随汽车行进的主观镜头,可以看到昆明满目的黄土、牛车与汽车同行的土路以及远方已成雏形的校区,短短几秒钟的时长,西南联合大学艰苦的办学条件、战乱中知识分子艰难的处境便得以整体呈现。战乱的年代里,求学的青年依然被暖意融融的色调笼罩,文化的传承使这片原本沉寂的大地焕发出勃然生机。40年代是影片最为成功的一部分,俯瞰全貌的远景镜头、表现人物的特写镜头以及交代环境的长镜头,在构图和色彩方面都具有浓郁的美学特色,生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另外,在声音的处理上也十分细致用心,大雁的哀鸣、雨落的声音,都使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特定情景的音响效果。
伴随着北京胡同儿的吆喝声,镜头引观众迈入20年代的清华园,冬日昏暗的清晨,被张榜先生的声音反衬得格外安详的校园,还有处于困惑的主人公吴岭澜。这个年代的清华园,既有国学老先生传播的书卷气,又有对西方外文、戏剧、洋乐器的包容度,展现出中西合璧的办学特色。影片镜头开始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如饱蘸深情的笔尖,一笔一笔写出崇敬之意、致敬之心。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如同带领观众审完题目的最后一个条件,在这大师云集的年代里,终于开始尝试对之前罗列的问题作出解答。
二、精神之美:执着而高远的思想启蒙
“中国哲学具有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深厚的人生情韵……更关切的是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②在具备显著民族文化特征的《无问西东》中,其精神导向的立足点便是“每一个珍贵的你”,每一个具有明确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鼓励“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这里所言的精神之美是指影片中所凸显的审美人格,“审美人格是一种远功利而入世、融小我入大化的诗性人格”③,是“温暖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超逸的出世情韵之诗性交糅”④,也是“无问西东”与“立德立言”完美结合的思想境界。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最高度地把握生命”,亦是“最深度的体验生命”⑤。听从本心、无问西东,是对深度体验生命的指导,安身立命、立德立言,则是赋予生命意义与价值的途径。
知识分子当如何安身立命?影片通过展现历史上不同年代背景的知识分子的选择给出了答案。20年代的吴岭澜实科成绩远不如文科,而“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他便执意想要通过念实科证明自己。清华时任校长梅贻琦的一番点拨,让他开始意识到听从自己内心、面对自己真实的重要性。既成观念有强大的操纵力量,但真正让一个人坚持下去的是内心的方向,吴岭澜忠实于本心的选择使他找寻到自身的意义。
40年代的沈光耀,是一个生活中完美到“看起来什么都能做好”的大学生,国家危亡的年代里,他亲历身边熟悉善良的人被敌机炸伤炸死,内心生发出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使他毅然选择当兵,发挥自身本领为民族、为骨肉同胞贡献一份力量。不为功名利禄,甚至舍弃了舒适安逸,只为不负自己的真心。纵然短暂,沈光耀却深度体验到生命的愉悦。
60年代的科研工作者陈鹏不是一个平面化的潜心研究的科技员形象,他会因为私心而拒绝去研究所工作,也会为成人之美而接受研究所的工作,更会抵住世俗的力量去保护心爱的人。他以最为真实坦诚的状态面对生活,不管做出多大的贡献也坚守得住本心,这种入世情怀和出世情韵真正阐述了民族精神气质,展现出人格之美。
如何选择意味着一种安身立命的态度,“不因超脱功利而否弃人间情味,也不因关怀生存而庸俗媚俗”⑥,实现“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有为与无为之诗意和谐”,便是影片呈现的精神之美。
三、青春之美:珍贵而无悔的询唤过程
“询唤”一词由阿尔杜塞在其关于意识形态的命题中提出。“询唤过程就是被个体改造为主体的过程。”将青春称为询唤过程,是因为青春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作为个体的人会对生命和自身进行不断的审视,产生新的认知,形成稳定的意识形态,最终成为参与“人生”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
青春之美,美在其不稳定性,美在拥有去实现各种可能性的权利。《无问西东》也正是专注于将转变过程娓娓道来,四个不同年代背景的年轻人,从平凡的个体,到绽放主体的光芒,堪称一部青春颂歌。影片对于青春的描写,恰如吴岭澜在为学生讲课时所引用的泰戈尔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选自泰戈尔的诗集《爱者之贻》。诗中最初描写的人物状态是混沌的:“你站在半开的窗牖前,面纱微微撩起,等待着货郎来卖手镯脚铃……”⑦每个年代故事的开始,叙事都是流畅且细碎的,如同每一个平常的日子,真实却带着漫不经心的意味。
现代的张果果,严谨自律,生活是一成不变的锻炼与事业双重奏;60年代的陈鹏,内敛羞怯,一往情深地暗恋着发小王敏佳;40年代的沈光耀,聪敏博学,一如既往地随心做着喜欢的事;20年代的吴岭澜,争强上进,一心想要考取全科优异的成绩。这时的青春,尚未觉醒,又好像蓄势待发,如诗歌中的表述:“世界对你,就好似老妈奶摇动纺车时低声吟唱的小曲,无意义无目的,又充满随心所欲的想象。”⑧但当吴岭澜走进校长办公室,沈光耀听了外国军官的一席话,陈鹏对爱情的希望被击碎,张果果陷入被背叛、怀疑的怅惘,每一个个体都开始了自我的探寻与思索——“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特的货物,已经上路。他响亮地呼唤着路过你的门前时,你便从依稀的梦中惊醒,将窗儿洞开,抛开面纱,走出房门,去迎接命运的安排。”⑨这段诗歌的出现是影片叙事节奏的转折点,也是主人公沉寂的青春苏醒、绽放的起点。
被泰戈尔启迪的吴岭澜,通过自己回忆性的讲述,完成了自身对“人生该如何度过”的思索,做出忠实于内心的选择。正是这样的选择,使他能够心境平和地教学育人,恪职尽守,一句“哪有学生不走老师走的道理,走”挽救了一名学生的性命。被救的沈光耀亲眼目睹了战争的冷酷残忍、感受到民族的沉重苦难,强烈的家国情怀促使他选择站出来保家卫国,他要身体力行地为这个“饿殍遍地、哀鸿遍野”的民族做些事情,也就此投入到他的人生战斗中。而他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使他变身“晃晃叔叔”,多次向难民孤儿投递事物,最终在战斗的天空中以珍贵的青春换了青春的无悔。被“晃晃叔叔”的罐头和糖救了命的陈鹏,也终于勇敢地表达了感情,在王敏佳身心受伤时用自己热切的爱“托住”了她,给李想种下“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善念,自己则投身到条件艰苦的核研发工作中。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鹏逝去的青春也因此被赋予意义。父母受李想恩泽的张果果决心对四胞胎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职场上拉帮结派的斗争中抽身而出,以最简单真诚的心面对生活,为心灵开辟出一片净土,脸上露出笃定而快乐的笑容,他的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
摇篮里的四胞胎,代表着属于未来的年轻生命。她们拥有最为纯净的赤子之心,在多彩的光影里承蒙来自上一代人的爱的恩泽。她们使爱薪火相传,也是具有深切家国情怀的先辈为民族抛洒热血的价值呈现。
四、结语
跨越百年时空的情境讲述给观众带来的美感是震撼的,从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精神中形成的审美人格带给现代人的启示也是深远的,而永恒存在代代人身上的青春,则是脉脉相承的根。“你是珍贵的。你的所作所为能影响周围的人,甚至影响下一代人。”⑩从混沌懵懂的状态到了然坚定的姿态,青春如同一场修行,是从个体到主体的询唤过程,是拨开乌云见青天的过程。影片《无问西东》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展现出一种做到极致的态度。在形式上,影片为凸显年代质感采用胶片拍摄,使其所表现的时空更加真实动人;在内容上,这虽是一部清华百年校庆的订制影片,但导演依然力求做到严谨客观,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不吝赞美,也有对以许伯常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偏执自私的一面也大胆刻画,展现出新一代导演的胆识与魄力。
注释:
①李芳芳,梁军健.故事好拍,难的是拍出一片时光:《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访谈[J].当代电影,2018(3):27.
②金雅.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3.
③金雅.审美人格与当代生活[N].光明日报.2012(3).
④金雅.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3.
⑤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第2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11.
⑥金雅.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3.
⑦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0.
⑧泰戈尔.爱者之贻[M].石真,译.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⑨泰戈尔.爱者之贻[M].石真,译.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⑩李芳芳,梁军健.故事好拍,难的是拍出一片时光:《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访谈[J].当代电影,2018(3):26.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法)安德烈·巴贊.电影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金雅.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李芳芳,梁军健.故事好拍,难的是拍出一片时光:《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访谈[J].当代电影,201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