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茶文化的弘扬,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茶艺课程。在茶艺课程中,把茶文化和学生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提升的学生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
关键词:茶艺课程;素质教育;美育
一、引言
茶是我国人民和世界很多国家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健康饮料。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饮茶习俗,客来敬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最近3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依赖于茶文化普及,我国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茶文化、茶艺茶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喝茶。这对于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和喜爱。各级高校纷纷开设茶艺课程,这对茶文化在社会中,特别是青年一代中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从茶艺课程素质教育中美育渗透的角度出发,结合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茶艺教学的美育提出了初步建议,以求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茶艺教师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缺乏
当前,“茶艺”课程的教师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有些教师是其他门类的教师转行或是兼职教师,茶学专业的教师较少。绝大多数教师讲授该门课程前,只是在社会茶艺培训机构进行了短时间的培训,没有系统而深刻地了解茶艺深层的知识,对茶的认知也太局限。例如,很多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用热水泡茶时,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做一下示范,并没有结合具体的茶艺知识理论进行分析,没有与冷水泡茶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对比,也没有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只能粗略模仿教师的动作,看到了复杂的喝茶方式,却并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也就提不起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不能真正体会到茶艺中的人生百态。
(二)茶艺教师在茶艺教学中脱落了生活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来自生活的文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不能脱离生活。但是现在的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完全与现实不相连。脱离了现实的教学,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起来很难,从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就较差。
(三)茶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茶艺教师非茶学专业教师,同时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培训,学习资源有限,导致专业技能难以提升,知识面也无法得到拓展。所以,很多专业茶艺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向学生讲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导致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茶艺教学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合理的模块
很多茶艺教师随意设计了茶艺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系统性与组织性,让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比较混乱,甚至是有些老师都不记得自己哪些知识点讲解过,哪些知识点还没有讲解过,从而让学生对老师失去了信心,对這门课也失去了兴趣。
针对茶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现在素质教育美育对茶艺教学的渗透提出一些建议。
三、茶艺课程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向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令人脱俗的作用,茶艺之美也不例外。
茶艺之美是什么呢?茶艺之美蕴含了儒、释、道三家的美学思想,既有儒家的平和中庸、文质彬彬的充实之美,又有又有道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超凡俗之美,更有佛家的圆融、静寂之美。
(一)茶艺课程带领学生感受精神之美
茶艺的精神是茶艺的生命,是贯穿于整个沏泡过程中的连结线。通俗地说,就是沏泡者心正意诚的冲泡一杯茶,旁观者从中感受到的美感。沏泡者在冲泡的过程中,所显露的神气、光彩、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等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境界,给旁观者带来的感染力也就不同,这反映了沏泡者对茶艺精神的领悟程度。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精神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作为一名初学的学生而言,不应只拘泥于沏泡动作是否到位,而应该平时多看书、欣赏艺术表演等,从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领悟能力,才能在不断实践中体会到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茶艺精神之美。
(二)茶艺课程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泡茶技艺是通过泡茶者的努力,引导并便于人们充分享受茶所带来的种种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林语堂先生说:“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于丹教授说:“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为一种艺术境界是意境。”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面四句写景,末一句写情,景色秋煞,游子凄凉,可谓情景交融,极富意境之美。
学生能够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茶艺术呈现,把品茗者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即为茶之意境。在茶艺审美中,意境美考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泡茶技法固然重要,但丰富的学识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及生活体验是决定意境格调高低的关键。
(三)茶艺课程带领学生感受水之美
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可见,择水煮茶是习茶者必修之课。茶叶作为饮料,其色、香、味等内在品质主要通过冲泡或煮沸后,由人们用眼观、鼻嗅、口品等感观方式进行评定。不同的水质、水温、水量及冲泡时间等,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茶汤品质。历代茶人都充分认识到泡茶选水的重要性,并反复在各自的论著中阐明这一观点。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学生在冲泡备水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冲泡器具质地和冲泡程序繁简而灵活调控,关键是令冲入容器时的水温能达到前述各茶类冲泡的水温要求。一般夏天备水时温度可低一些,冬天则高一些;未经预热的泡茶器具及容易散热的容器宜高些,反之则低一些;冲泡之前程序较繁,所备之水将会久置,故初备水时温度宜高一些,必要时附加煮水炉以保持水温。
(四)茶艺课程带领学生感受器皿之美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茶类繁多、民俗各异。丰富的饮茶习俗,使用的器具亦异彩纷呈,更有精致到令人叹为观止者。茶器具包括主茶具(茶壶、茶船、茶盅、小茶杯、闻香杯、杯托、盖置、茶碗、盖碗、大茶杯、同心杯冲泡盅)、辅助用品(桌布、泡茶巾、茶盘、茶巾、荼巾盘、奉茶盘、茶匙、茶荷、茶针、茶箸、渣匙、箸匙筒、茶拂、计时器、茶食盘、茶叉、餐巾纸、消毒柜)、备水器具(净水器贮水缸、煮水器、保温瓶、水方、水注水盂、备茶器具(荼样罐、贮茶罐、茶瓮)、盛运器具(提柜、都篮、提袋、包壸巾、杯套)、泡茶席(荼车、茶桌、茶席、茶凳、座垫)及装饰用品(屏风、茶挂、花器)。
茶具选配需要根据茶类特点、冲泡方法、茶席构思和泡茶场合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无定论。一般的主张以科学实用为基本原则,兼顾美观与特定需要即可。
冲泡绿茶时,宜选择易于散热、质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湿(香)者为佳,务必使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显露,并能保持茶汤和叶底的翠绿色。采用杯泡法,宜选用壁薄而散热好的器具,如玻璃杯具和薄胎瓷质杯具。采用壶泡法时,除前述条件外,宜选用壶口大和扁形壶。考虑到绿茶滋味清淡鲜活,冲泡器具色泽则以透明、白色或素色花纹为佳。冲泡黄茶时也可参照这些配置原则。
冲泡花茶、白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时需要的水温较高,宜选择保温性较佳的器具,如壁较厚的瓷杯(盖碗)或材质孔隙大、吸水率较强的粗瓷杯(陶器、紫砂器)。采用壶泡法时,宜用壶口小球形鼓腹形等保温性好的类型。茶具的色彩以茶为色调选择。白色为通用色,黄茶、茉莉花茶可用素色或黄色基调的多彩色花纹,余选暖色调较好。
(五)茶艺课程带领学生感受茶之美
茶是7个要素中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识茶、鉴茶是泡好茶的基本功。
中国茶类丰富,根据鲜叶加工工艺不同和品质特征,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鸟龙茶)、红茶、黑茶六个基本茶类,每个茶类中又有品目繁多的产品,还有再加工茶类,如花茶、工艺茶等。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工艺,茶叶品质各不相同。
学生在学习掌握六大基本茶类的品质特征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感知每款茶的本质,日积月累,形成一个对茶叶品质特征和等级的基本感知体系,这样就能对每一款要泡的茶做出基本的品质判断。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思考、记忆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
对六大基本茶类以及再加工花茶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要泡好茶,还要进步给茶“看相”,深入了解茶叶的相关特征,这是泡好茶的基础,即“看茶泡茶”。
1.看懂茶
从所泡的茶的类别、外形、工艺、品种、存储时间等做进一步的分析。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条索紧结程度、芽叶整碎程度、紧压程度等;茶的工艺包括杀青的老与嫩、揉捻的轻与重、发酵程度、焙火的轻与重等;茶的品种包括大叶种、中小叶种或是特定的品种。
2.酌茶量
看懂了茶,还要掌握好投茶量,把握好茶与水的比例。茶量多味浓,量少味淡。用茶量的多少,与茶叶本身内含成分量的多少、品饮人数、冲泡次数和时间等都有关系。内含成分单薄的茶叶,投茶量宜略多些;品饮人数多,冲泡次数多,投茶量宜多些,反之,要少些。修习类茶艺,投茶量略少些;生活类茶艺,投茶量略多些。总之,要使茶汤浓淡适宜。此外,投茶量的多少,还需考虑饮茶者的年龄、性别、地域、习惯等因素。
(六)茶艺课程带领学生感受茶艺之美
由于沏泡茶的活动可供欣赏,并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于是出现了茶艺演示和茶艺表演活动。由于服装与发型可以有效地衬托茶艺表演的主题,所以它们应与表演的主题相符合,并且和茶具相协调。茶艺表演的服装应得体,发型应端庄、大方,符合审美要求。
茶艺表演是通过沏茶表演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溝通了人们的心灵,架起了人们之间友谊的桥梁,调节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培养了人们良好的道德修养。
茶艺表演通过场所的布置、茶具的选配,沏泡、送茶、品茶等一系列形体动作,以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得到熏陶和启迪,也带给人们美的愉悦。
茶艺表演姿势包括表演者走路的姿势、坐的姿势、站的姿势、行礼的姿势以及微笑、眼神和各种茶艺程序中的姿势,如举止、肢体的摆放姿势等。例如,在男士行走时、坐定后,两只手应有一定的姿势;在紫砂壶沏泡中,应考虑左手侧起壶盖,右手提壶高冲的优雅大气、合理性与美学原理。从姿势中最易看出人的气质与修养,左顾右盼、眼神不定、故作笑脸的表演缺乏艺术美感,而神定气闲、气质高雅的表演能引人注目。
茶艺表演根据饮茶品类配置合适的茶器具,选择适宜的水,把握好投茶量、注水量、泡茶水温及沏泡时间。在沏泡过程中,要根据所沏泡茶叶的品质特点,运用娴熟的冲泡技能为客人沏出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好茶,展示出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动作一定要柔和、轻盈、连续,节奏适度。这就需要在茶艺教学中让学生具备敏锐的接受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形体知觉能力,有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熟练掌握心智技能,动手动脑,相对平衡。
茶艺表演中的美符合茶艺观赏美学的要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表演者衣着得体、大方,表演环境优美,茶器具素朴典雅,还有优质的茶叶、茶汤,处处显示出茶艺表演中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江用文,童启庆.茶艺师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周智修.习茶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3]朱晓洁.浅谈茶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创新培养[J].教育观察,2016(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