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所以要求人才在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懂得合理利用法律知识去保护自身权益。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法律课程来看,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很薄弱,本文针对这一情况展开细致分析,基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视角提出优化高职法律课程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高职;法律课程;教学
一、前言
普法教育向来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这一内容并非只是成人世界的专属,更要向低龄化方向发展。近年来,药家鑫案、复旦大学室友投毒案等案件的发生,也让人们认识到高等学府学生法律知识学习与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责任,那么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一定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自己的法律水平,才能够起到预防与打击犯罪的效果[1]。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在校学习时间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讲会更短,所以目前存在法律课程建设不完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等情况。基于此,笔者将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视角出发,对高职法律课程的教学完善对策展开分析。
二、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顺应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在如今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法治教育也需要向低龄化探深,因此,法治教育走进校园是时代所趋,更是顺应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也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到高职院校就读,这部分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维护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调查数据表明,近年来高校学生的犯罪率逐渐提升,既有盗窃同学财产的小案件,也有震惊社会的故意杀人案件。许多学校维保护学生着想,对恶劣影响较小、涉及金额不大的案件进行淡化处理,避免事态扩大而影响到学生和学校的声誉。虽然许多案件没有必要上升到违法犯罪的量刑标准,但是这类事件都是在犯罪边缘试探,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都会威胁到整体环境的和谐稳定,一旦涉及金额变大或恶劣影响深远,届时再量刑定罪为时已晚。所以,高校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根源上消除犯罪行为,而这也是预防校园犯罪和维护校园、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保障[2]。
(三)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求学道路上除了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法律意识、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力求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其中,培养法律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更看重实习、实践,而在日后就业中会与各类企业打交道,求职过程中如果经验不足且法律意识薄弱,极有可能出现合法权益受损的情况,甚至会因为合同的签约而严重影响今后职业道路的发展。所以说,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位走出去的学生都能用法律知识武器去保护自己,拥有更稳定的职业发展道路。
三、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但是纵观目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种种因素会导致他们法律意识薄弱,不仅难以利用法律知识去维护自身权益,甚至有可能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一)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够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高职学生多多少少对法律知识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总体来看这种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其中,大多数非法律专业的高职学生主要通过法律基础课去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法律知识的运用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高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够,对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民法、刑法、合同法等知识认知模糊,更不用说国家对部分法律法规的逐步修订,高职学生更无更新法律知识的观念。所以整体而言,法律知识存在一定的滞后,不利于其法律意识的养成[3]。
(二)对法律价值理解不深
许多高职学生片面地认为法律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手段,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实际上这一理解并未从本质出发正确认识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意义。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法律是对强权的一种保护手段,这更是对法律价值的错误理解。正因为理解不深,導致部分高职学生这些思想的影响下缺乏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没有从内心去尊重法律,所以法律意识也极为淡薄。
(三)对法律责任认知匮乏
部分高职学生会因为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产生的小摩擦而聚众打架斗殴,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部分高职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对自身行为缺乏约束,从中体现出他们法律责任意识薄弱。还有部分高职学生认为“权大于法”,当自身权益受损时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不选择以法律途径去维护权利,而选择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无不彰显出他们法律意识的薄弱。
四、以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为视角的高职法律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培养法律意识的主要渠道,所以对法律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能够明显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效果。综合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一)转变法律课程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且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确切来讲就是现代社会十分欠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深刻落实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的一系列教育额改革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观念予以更新,在法律基础课的课程教学中,需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如今的“传授技能”,让学生在了解与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调整法律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转变当前教育功利化较为明显的倾向,对法律教育提高重视度,通过对本校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意识展开深入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本校教材,调整法律课程教学内容。随着近年来依法治国的理念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知法、守法、用法能够更好促进其未来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单独开设法律基础课,挑选科学合理的内容、设置适量的课时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去学习法律知识,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奠定基础。
通过深入调研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明显的自主性較差的情况,所以高职院校对待法律课程的课堂教学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以这一最为直接的教学方式去传授具有时代性且符合学生实情的法律课程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家基本宪法及相关法律条文深入解读,还要对不同法律部门有所了解,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知识的实用性。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法律部分的内容多偏重理论,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教师需要立足生活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确保教材与学生生活、兴趣爱好相契合,并且结合时下热点新闻与学生进行探讨,从而强化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此外,针对年纪和专业不同的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需要对法律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面对将要毕业踏足社会岗位的大三学生,应当针对《劳动法》《合同法》等内容进行教学;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增设《经济法》内容教学;食品加工类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对《食品安全法》的内容教学[4]。同时,针对实现大学生网贷的热点时事新闻,结合民间借贷、网络诈骗等内容去展开专题教学,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去保障自身权益,有效防范高利贷、裸贷、诈骗等行为,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三)丰富法律课程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过去教师的“个人主导”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互动”,大量采用如启发式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不难看出,这类教学方法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习惯都高度相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课堂中提出的法律案例进行讨论,利用所学法律基础知识去点评热点时事,从而对具体事件进行解释与解决,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行为,更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法律责任,进而促进学生对法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行为去加强法律意识。
法律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存在一定的理论性与枯燥性,再加上许多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为缺乏生动性而导致学生逐渐对法律基础课的兴趣逐渐消退。所以教师需要重视案例式的教学法,以更加形象丰富的教学兴趣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枯燥的法律知识渗透到通俗易懂的内容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经典影视剧中的相关片段,如《全民目击》《十二公民》等,通过电影赏析让学生学习其中包含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找寻电影中可能存在的与现实不符的漏洞,以这种方式开展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又如,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模拟公检法机关的检察过程、嫌疑人提审过程以及法院审判过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法律并非是枯燥与高高在上的,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促进其法律意识的养成。
(四)强化学生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指的是人们基于对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所心生的一种神圣体验,也是人们对法律心悦诚服的认同感,也是人们对法律的理性认识与激情升华,更是人们对法律在主观心理层面的更高境界。倘若高职院校的学生毫无法律信仰,那么法律规范、法律价值及法律意识都无法实现真正内化,更谈不上在其学习与生活中得以外显。所以,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自觉,以此去强化学生的法律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对法律能够发自内心地表示认同[5]。同时,这一认同感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促使其在日常生活行为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高职院校在法律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立足现代观念来理解法律条文表现出的法的价值观,此时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学生的表达中去了解学生群体对法律的认识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进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不断稳固学生的法律信仰。同时,教师也需要认识到法律课程教学中榜样的力量,以更多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例去强化学生的法律信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意识表现方面较为薄弱,而在如今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师在开展法律课程教学时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落脚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同时,教师还需渗透对学生信仰的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将心中对正义的信仰与法律的信仰相结合,使培养的法律意识能够达到内化和外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吉伟.以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为视角的高职法律课程的教学[J].法制博览,2018(3):242.
[2]高军.高职法律课程的教学思考:以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为视角[J].现代交际,2014(12):166-167.
[3]哈山.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构建探讨[J].法制博览,2018(1):243,242.
[4]盘菊莲.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7):57-58.
[5]孟祥菊.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瓶颈问题:以法律意识为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1):14-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