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二次元世界中催生了一些青少年“蹂躏道德”的现象。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应依靠人文之风塑造青少年内在的道德自律,使其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继而从内心掌握自己的信念,建构起自身的文化内核。以生命教育淬炼灵魂,将传统的“道德命令”转变为“道德关怀”。教育者需要转变角色,启发青少年正当需要,为教育内容注入生命力。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建设;世界观;方法论
一、引言
首先,道德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无限域论证,从古至今对道德的讨论仍然不绝于耳,古人有“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今人也有“大公无私”“八荣八耻”等对德行的推崇。中国有“厚德载物”,国外也有“心中的道德定律”之箴言。总之,无论古今、穿越中外,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道德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在对待青少年道德建设等情景时,不是标签化的把青少年看作急需被救治被改造的对象,因为他们是一个充满了自我意识、能够建构自身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存在即是合理,这个合理性不只包括正向的,如活泼好动、热情洋溢、勇于尝试,也包括负向的,如沉迷网络、冲动、盲从等。其次,正确的看待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出现的道德问题。由个人组成的集体社会本就纷繁复杂,不能粗暴地说青少年出现的道德问题是最严重的,最需要教育的,其实成年人出现的道德问题更加堪忧。我们如此强调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因为青少年处于转折时期,具有更多的多变性与可塑性,道德教育的效果收益更佳。最后,也不能说“旧媒体”时代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更小,只是相比较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青少年道德问题不彰显,更加隐蔽。面对新环境,新问题的产生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能特定的只是单方面的指向青少年个人的意志不坚定或主观放纵。
在讨论之前,对青少年的界定需要做一个简要的说明。生理学和心理学把12-18岁定义为青少年。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快速成长,同时处于“角色同一/混乱”的矛盾,充满着危机与机遇。根据社会成熟度的划分,青春期一般在25-30岁。[1]基于此,选择讨论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7-24岁,他们具有成熟与青涩双重属性,具有更加典型的意义。
二、二次元世界与青少年道德危机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载体的出现,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交流信息的扩大化、私人领域的公开化让社交空间急速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由点对点线性交流扩散到点对面的多层次的交流。微博、微信、QQ、Facebook、Lofter等应用软件的使用,将三次元世界(现实世界)与二次元世界(虚拟世界)区隔开来。随之二次元世界的到来,青少年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每天花费数小时在二次元世界中,他们具体沉浸其中做些什么呢?有学者调查,在二次元世界中,有超过60%的青少年看动漫和玩网游[2],其中有人出现了诸如“手机控”“网络成瘾”“强迫刷屏”“零回复抑郁”等生理或者心理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低资费、低门槛的便捷,不仅使得参与群体迅速扩展,而且其具有的虚拟性,更刺激了人性多面性的出现,如平日沉默寡言的人可能会变得口若悬河、谨慎内敛的人也会变得张扬肆意。网络言论的公开化、自由化、匿名化,更使得一些人可以肆意发布哗众取宠的“贴子”,如芙蓉姐姐(2004)、虐猫事件(2006年)、华南虎事件(2007年)、郭美美炫富事件(2011年)。网络语言的简易化、谐音化、恶搞化,使得如“衰哥”(帅哥)、“版猪”(版主)、“注孤生”(注定孤独一生)、“累觉不爱”(累了,自己不会再爱了)、“男默女泪”(男的看了會沉默,女的看了会流泪)等流行词汇的出现。网络信息的商业化、娱乐化、色情化,使得打开任何网页都充斥着商业广告,有噱头的游戏页面弹出吸引着人的眼球,又有如YY直播间此类平台,更成为“宅男”消磨时光的好地方。网络言论的自由化、无导向化,催生了一些青少年“蹂躏道德”的现象,如奚落和嘲笑道德规范,把违反或蹂躏道德作为潇洒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3]。
二次元世界光怪陆离,青少年群体是最大的侵蚀对象,信息的爆炸对于缺乏甄别能力的青少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已经走过了儿童时代,脱离了洛克所说的白纸一张的阶段,不是任教育者涂抹什么就是什么。处于不断交互环境中的青少年,不断接受他人及环境的影响,那么现在的他们是处于什么样的道德状态呢?现今存在“爬坡说”“滑坡说”和“中间说”三种说法[4],虽然各有其理,但都有以偏概全之嫌。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既要看整体,也要看个体。不能把某单独个体的道德堕落看作是忧心忡忡的理由。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媒体迅猛发展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举步维艰的局面。
在此,我们不囿于讨论怎么来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而是从宏观角度来阐述青少年道德建设一些基本理念。
三、人文之风锻造环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意味着道德是可教的,而学习知识就是提升道德的途径之一。具体该学什么来提升一个人的美德呢?就笔者而言,这些知识是不存在“价值”的,即作为谋生的技能、换取金钱的筹码,汲汲于富贵的人自动会追寻此类知识的去处。所需学习的知识是那些被放置在一隅的、可有可无的,被视为和“科技”并生的“人文”。新媒体是科技的产物,是面向外部的探索,它是流动的、物质的、客观的;人文是向内的探寻,它是较为恒定的、精神的、主观的,西方的“七艺”、东方的“六艺”都包罗着两者,“求真”与“求善”双生双开,相缠相绕。现今,传统社会的人文风貌到今人手中只剩星星点点且虚有其表。究其社会原因,是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技术主义和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造成了今人当下的文化危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缺失。[5]
青少年道德的建设中,大环境的塑造亟需人文的繁荣;在整个大环境的价值导向正确的氛围下,小范围“善”的诉求才能繁荣向上。怎样大范围使人文风气浓郁?虽然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明确要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是精确定义此类文化却是无比困难。单就民族传统文化而言,经过新石器的仰韶文化、马家滨文化等积淀,到西周青铜文化、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魏晋之风、唐诗宋词元曲,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儒的醇厚,墨的严谨,道德超逸,法的冷峻,阴阳的流转”[6],给人提供多样的人生思考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规范人的行为方式。进入大学以后的青年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对生存的环境也有了更为敏锐的感知力,兴趣的广度与深度也远远超越了孩提时代纯粹的好奇。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青少年更应该把握一些“恒定”的东西,即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和谐、风骨、修身、气节、侠义、君子、厚德等内涵,在经历了传统精髓的洗涤,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继而从内心掌握自己的信念,建构起自身的文化内核,以应外界五光十色的诱惑。即依靠人文之风塑造青少年内在的道德自律。
四、生命教育淬炼灵魂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需要后,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道德的需要就是属于更高层次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需要与道德的辩证关系论认为需要影响道德、道德也反向影响着需要。“正当的需求是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需要,……因此,对正当需要的追求蕴含着对自身不当行为的约束。”[7]基于此,教育者在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时需要从传统的“道德命令”转变为“道德关怀”,首先是要求教育者角色的转变,不是要求受教育者要怎么做,而是要求自己要如何做的问题,由对他人的要求转向自己,只有由己及人,把自己与对象摆在平等的位置上,给予被教育者足够的安全感、亲切感和爱与关怀,开展德育工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正当需要的启发,在网络社交平台中,青少年非理性的好奇心、扭曲的自尊、不正当的异性交往、过度的物质欲望等需要都是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提升青少年道德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正当的需要;最后是教育内容生命力的问题,不是枯燥的讲道理、说事实,而是看教育能否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生命。教育内容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在于教育内容是否真正切入科学与人文之魂,切入科学与人文之精神,切入科学与人文之生命[8]。就笔者理解来看,就是教育者要找到自己与受教育者生命故事的共同关注点,即理解和共情,把道德建设作为人的工作来对待。
一是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人,他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及评判标准,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就不能简单的引用道德楷模事迹,这只能让受教育者反感,毕竟这些“英雄”是远离自己的。在现代思想多元的社会里,“社会主义道德在不断地净化中演变为一种道德的宰制力量,它不再是一种询唤和感召,而变为一种人性和道德宣战的实践”[9],青少年道德建设中不需要讴歌这种英雄类人物。在大学的道德建设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仅充满了人生阅历及丰富感情,也对青年一代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及爱的关怀。他们可以对青少年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青年时代的困惑、犯过的错误、克服困难的方法等,以成长故事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地对话。
二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觉感悟生命的存在价值,领悟自身实在的需要。青少年可以小到在家里做家务,大到在社会中做好人好事,都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感觉到生命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种人生美好的际遇。从每天的生活、学习琐事中学习认识正性的力量,如对他人的包容、对爱的感悟、对真诚的理解等。这样,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时,就会对负性的消息进行自动的屏蔽,有選择性的阅读、使用具有扶持生命向上生长的信息。
五、结语
有人说:你选择什么、追求什么、你的本质就是什么。当代人面临最深的危机是人性与人性的相遇。当人性与人性相遇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有道德的作为吗?如果你的回答还存在思考,那说明你对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还比较模糊。青少年人格的未成熟性注定了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度不够,从而在新媒体时代中出现沦陷自我、道德摇摆的情况。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一个亟需的工程、也是一个需要等待的工程,亟需是现在就需要进行道德教育,等待是等待人文之风、生命之魂融入他们的内在精神。
世人皆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的流动性、绵延性终究随着承载的个体的消逝而失去活力,但是“道德本于生命又高于生命”的品质让人有“舍生取义”的举动。道德,作为丰富生命的成分,每个人都必不可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如何成为一位有道德的人。在新媒体时代下、科技光辉的闪耀中,青少年道德建设是艰巨的也是充满希望的,需要教育岗位上的同仁们携起手来共同耕耘这块土地。
参考文献:
[1]王玉香.青少年社会工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田杰.“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现状、特点和规律”分论坛代表发言实录(上)[M].(2015-11-23)[2019-07-23].http://www.cycs.org/kycg/qnyj/201511/t20151123_73032.html.
[3]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4]龚超.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5]卢凌燕.青少年网络道德及其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6]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蒋桂芳.基于需要理论的青少年道德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8]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
[9]孟繁华.传媒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J].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