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美读中一路寻访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176
马临生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训练。”“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被提出。既然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朗读训练呢?本文就从朗读时间、朗读的三个阶段、朗读方式等六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如何做好朗读训练。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时间;阶段;方式

  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也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能有所悟,在读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朗读训练呢?

  一、效率第一,保证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首先,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其次,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最后,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可以把省下的时间用来让学生朗读。

  二、立足课堂,分步训练

  根据整体阅读教学的规律,就一般情况看,关于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落实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读感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速度较为缓慢、反复的诵读练习,在借助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辨认生字,扫除障碍,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编缀成词语、段落、篇章,最后达到对整篇课文正确、连贯的诵读目的,从而疏通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定下课文情感的基调,为以后的精读、熟读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精读理解阶段,这是整篇课文教学中的重点阶段。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朗读。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有重点的反复诵读,逐渐感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当然,学生所能感悟和理解到的往往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东西,是自己独有的、带有一定模糊性的体验和理解,不必也不可能是标准答案似的“理解”。

  第三阶段是熟读品味阶段。这个阶段,它首先要求学生要通过诵读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其次要求学生要把那些难以名状的体验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在诵读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时的朗读已不单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思的“二度创作”。

  实质上,这三階段没有绝对的界线,往往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混合的形式向前推进的。

  三、理解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有些教师让学生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笔者听一位青年教师上《庐山云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笔者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有“书读百读,其义自现”此类的说法,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一次,笔者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他们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都有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山里的孩子》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的较佳训练点。“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要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五、灵活方式,激发兴趣

  诵读训练不能刻板进行,应该灵活多样,一切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初读感知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先听,给生字注音,然后诵读;也可以先边读边给生字注音,再听范读,再诵读等。对诗的教学,可以先讲解后诵读,或先诵读后讲解;还可以边讲解边讨论边诵读;也可以按标点符号,以句为单位讲讲、读读、背背,最后背诵课文。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诵读可以着重扫除障碍,疏通文字;可以着重理解内容,领会思想感情;也可以着重品味语言,欣赏篇章;可以着重整体感知,也可以着重部分理解。既可进行潜心涵咏的慢读训练,也可以进行培养记忆能力的速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既是诵读的直观指导,又是激发学生朗读、背诵兴趣的对症良方。

  学生诵读应以自读为主,教师要会放手让学生熟悉课文,自己体会应怎样诵读课文。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试读、集体朗读、互相听读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教师的范读、领读应与学生的自读、试读相结合;个人朗读与集体朗读,互相听读相结合;朗读与轻读、默读相结合;全篇读、或只读某部分、某段、某句,甚至于某个词语;也可以分角色读,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竞赛;集体读有齐读、轮读,齐读又有全班读、分组读、分行读、分男女读等。范读也可以和领读相结合,如先范读全文或一段后再一句一句领读。在训练方法的采用与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单一呆板是与枯燥相连的,多样灵活是与趣味相连的。在训练中,教师应多动脑筋,多换训练方式,以此点燃学生诵读兴趣的火花。

  六、科学评价,调动情绪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评价指的就是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那么教师该怎么评价学生的朗读呢?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確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也就是说在朗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阅读评价的能力。课堂上的朗读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语音是否正确,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否处理得当,能否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了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还可以加上对学生神情方面的评价,表情是否逼真,是否自然、大方等。

  在评价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通过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还要暗示性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从而让学生“会朗读”。例如,在课堂中教师指名读文,先组织学生评价,然后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总结:“刚才他读得很认真,没有多加一个字,也没有少读一个字,只读错了一个字,并且读得比较通顺,没有把句子读断。”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也会听出教师表扬了自己,其他学生也能从教师的话中听出了应如何读。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清楚自己每次让学生的朗读评价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纠正字音,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还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读。既需要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还要能让学生乐意改进自己的不足,切不可只单调地评价“很好!”“棒极了!”“再加上感情就更好了”这样的一些低层次的评价语言。

  在评价中还要注意开展多种评价形式,从而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从哪些方面做起,才能提高评价能力调动朗读情绪呢?第一,师评导读,授予评价的技巧;第二,师生互评,创设民主的气氛,增强评价乐趣,融合提高;第三,生生互评,各抒己见,培养敢于争议的精神,提高评价和欣赏的水平;第四,开展朗读比赛,活动中激发兴趣,快乐中提高技能,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心理。

  语文教学贵在“读”,教师要想朗读得好,必须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不断钻研与练习。语文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朗读的重要意义,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朗读修养;要让学生善于朗读课文,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要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用朗读创,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本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当用之手段的朗读法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