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篇大文章,写好写实这篇大文章,凝聚共识是前提,汇聚合力是关键,增强活力是重点。三者存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
关键词:改革;共识;合力;活力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凝聚共识: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
改革是一场权力和利益的调整,越是改革的深水区,越需要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凝聚改革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协调推进改革。”他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他多次强调,要寻求最大公约数,最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正能量,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
(一)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我党将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进而统一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凝聚起了最广泛的共识,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当前的改革也要靠解放思想来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因此,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与时俱进,以适应实践的新发展。
(二)以法治凝聚共识
在变革时期,法治在解决矛盾和问题时,对社会的稳定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比起其他方式,如搞运动和行政手段,法治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人们从理念上对法治比较容易形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要求树立法治思维,强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强调“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这些辩证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的深刻论断,为新形势下协调推进改革和法治指明了正确路径。法治不仅是改革的保障,也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要以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及可救济性等优势来凝聚转型时期的社会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制度共识及行为共识,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和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的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了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让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了最基础的共同支点,并以此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改革的内在动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要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取向弘扬精神、提供动力、鼓舞斗志;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培育公民、重塑道德、强化责任;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
(四)以改革成效凝聚共识
让人们拥护改革,不是靠的改革的口号,而是改革的实践效果。只有经过实践,用事实说话、让成果讲理,在事实、成果基础上形成共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只有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全面兑现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的承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让改革获得更多的力量,这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力量所在。
三、汇聚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改革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之一,强调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方法论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发展是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2]
改革是一个体系工程,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變化,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聚精会神谋发展。但同时,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倒逼用统筹的方法推动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所以当前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系统的改革,既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也要协同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改革是一个多元力量参与的过程,必须注重发挥党政主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及市场支撑力量。党政主导力量使我国集中资源和力量办成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人民主体力量不仅体现在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群众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奉献(如廉价劳动力成本的“红利”),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在改革进程中的首创精神。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当今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党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等。
四、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和条件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入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依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三个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3]。从根本上说,“三个解放”都是解放活力,解放思想是解放思想活力,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活力,解放社会活力是在思想活力解放、生产活力解放基础上的社会活力解放。解放和激发社会活力就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及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仅要释放遭到压抑或自我压抑的活力,而且还要激发潜在的活力。
首先,激发和释放党的活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认真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勇敢经受“四大考验”,坚决防范“四种危险”,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释放活力。
其次,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活力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推动政府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再次,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要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借助各种社会力量,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公平正义来激发社会活力。要推进制度改革,激发创新创业精神。要激发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城市和农村等方方面面的创造潜能,形成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及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
最后,激發和释放制度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制度优势。其中,充满生机和活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把这一制度中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将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旨在推动制度创新,提升制度执行力,进而有效发挥制度优势。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备、更加稳定、更加管用。在改革创新中建立制度、完善制度、创新制度,释放制度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