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也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娱乐及交流等广为使用的媒介。“互联网+”的发展标志着互联网在新时代逐渐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升级,也成为了许多国家经济产业调整、行业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将“互联网+”有效的融合运用,也成为了众多教育者日益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探究作为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融合运用
一、“互联网+”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概括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互联网”,本质是信息互联或者是对信息能源进行开发。对于互联网来说,其含义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新理念能够运用到不同的行业或者领域中,也就意味着其在发展过程中是一种独具创新性的复合相加。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以及媒介,能够赋予传统产业许多发展新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另一方面,“互联网+”如同特殊的“有机命运共同体”,融含了互联网化的产业、行业以及产业化、现实化的互联网,是社交、信息交流相互连接的共同纽带,能将许多功能性或者元素进行相连,进而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含义
高校思政教育融含了教育教学的内容、教育教学的目的及教育教学的方法等要素。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培养稳定的精神状态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教学的方法是为了进一步将理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引导后期的教育与发展。就如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教育,更应是一种道德和人格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是整个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基础。首先,需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而又独立的人格;其次,高校的思政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效果,方便学校后期的管理工作;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国家而言,能够确保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守牢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二、“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以多种载体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思政课程教育的载体中承载着思政课程教育的许多信息,思政教育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和时代性。在现代科技以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对原有载体进行完善和开发,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互联网+”代表了思政教育现代技术的载体,如微信、QQ、学习强国APP以及微博等。这些交流方式凭借自身独有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中形式单一、方法古板的局限性,进而弥补了思政教育在实践上、空间上的空白性,保证了高校在展开思政教育课程的时效性特点。
(二)能够凸显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
首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见》中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时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这明确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升的核心在于增强思政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即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思想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环境、教育教学的内容以及手段应随之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在此时就变得更加重要。思政教育创新是思政教育艺术性的凸显,能对高校教育进行完善,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其次,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的创造性。“互联网+”形式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在不断弱化教育教学者的权威及形象,不仅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使学生自身的行为以及思想在很大情况下影响课程教育方法的改进,而且还为后期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会,促使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积极且主动地改进自身的行为以及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促使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变的更加多元化
在“互联网+”这一发展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有利于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丰富。这一发展转变,主要是由于思政教育课程在现代化的发展条件下逐渐趋于网络化的趋势演变。这样一种特殊的共享性发展原则,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有的空白区域弊端进行了填充,满足了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的不同需求。
首先,可以采用渗透形式这一引导教育补充灌输式这一特殊的理论教育。传统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主要以灌输式的课程教学为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状态,因此难免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效果。在互联网的发展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了网络这一发展形势,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渗透式的引导方式进行教育,弱化了传统课程教学中教育教学者的严肃形象,将课程教育者逐渐转化为具有亲切感的倾听者,这样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不同需求,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和参与。
其次,以网络形式补充学生在生活中的教育,网络可以结合碎片式的时间进行教育。此时的学生可以随时运用自己的手机、电脑、广播、聊天工具及APP对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网络思政教育通过一种活灵活现的方式在各个平台上进行转变和传播,促使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受到了尊重,主体性以及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实现了在生活中不断接受熏陶和学習的目的。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互联网+”予以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以跨界形式奠定升级的特殊新视角
运用跨界形式这一思维,将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结合,且将多学科与思政教育进行密切的联系,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艺术学以及文学等。此外,思政课程教育也会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资源进行融合运用。这就意味着思政教育会与这些内容存在许多交叉点。
首先,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依赖于现当代的政策引导,提升学生的眼界。运用大学生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以及年龄阶段当中追随潮流这一特殊心理,将社会中的潮流现象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依据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反应,对课程的设置、授课方式以及方法进行调整,更有效地对思政内容进行教学,注重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发挥教育教学者的主导作用。
其次,多方位地寻找与高校思政教育密切相连的角度。高校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其他学科发展和推进时,也同样会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可以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科学技术,如微博、微信及学习强国APP等,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初步结合,并有效的运用,跨思维的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和创新。
(二)搭建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新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扩张为后期进一步开展思政课程教育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者来说,应当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通过构建完善、系统的校园网络系统来进一步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例如,利用校园网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影音、图片等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及QQ等交流平台来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将线上教育与现实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可以通过学习强国APP这样的数字化平台,或者微信、微博及QQ等多媒体交流平台,将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发展、社会现象等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共同教育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积极的志愿者服务等。
参考文献:
[1]郭锐.“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突破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1).
[2]刘潇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智库时代,2019(2).
[3]冯甫.高校思政教育中自由与制度的均衡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4]罗一村.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J].教育现代化,2019(34).
[5]洪俊,孙峰平.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影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0).
[6]郑科红.两微一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J].新闻战线,2017(24).
[7]柳大艳.互聯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才智,2019(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