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已然成为世界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交互性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然增加到12亿之多。然而,网络平台的特点是开放性,在我国现行网络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造成了大量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实际性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侵权行为,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网络环境;个人信息;侵权
一、网络环境个人信息权的重要性
网络的特点是开放和传播迅速。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网络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交互和信息的传播,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更是作为网络多种平台的入口性门槛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下使得个人信息被接触和使用变得非常容易。由此,网络个人信息也成了最易被泄露的信息。由此,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就成了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对此,每个国家所采取的策略都不尽相同,像是欧盟和美国的策略就不太一样,但都是根据自己我国国情发展所制定的。美国推行的是隐私权政策,而欧盟推行的则是个人信息立法模式。反观我国,到目前为止,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监督监管力度更是堪忧,这就使得我国网络个人信息遭侵权现象尤为普遍。不仅如此,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我国公民的生活和其他领域。所以说,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全面组织网络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成了一件头等大事。
二、网络环境中常见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分析
(一)通过访问路径侵权个人信息
很多时候,由于网络监管力度不够。一些网站在建设时设计好了未经访问者同意就进行的跟踪路径行为,从而使得商家能够更好的了解访问者的行为和消费习惯。这些都是靠在上网时产生的Cookies来进行跟踪处理的,当商家知晓访问者个人兴趣和偏好之后就能够对网民广告进行针对性投放,以达到精准性营销。
(二)随意买卖用户信息
一些网站和软件对访问设置了进行式的门槛,要求在访问前留下访问者的真实信息。然而,一些无良网站和不法分子,利用了这一点,对于搜集到了网络个人信息,在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对信息进行明码标价性的出售。更有甚者,在其中兴风作浪,拿着公民信息进行恶意的造谣和诽谤,编造事实,造成了大量的恶劣影响。
(三)利用个人信息恶意骚扰及犯罪
这种情况下,通常不包含商业目的。这样的事件主要发生在交友平台和寻人职能网站当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年的人人网和开心网。在这样的社交网站当中,原本个人注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当收到极大的保护。然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恶意对利用一些注册信息对个人进行人肉。当年著名的人人网骚扰事件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公开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更是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网络环境中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分析
事实上,网络个人信息侵权行为造成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在网络经济层面的问题,像是网络商家泄露个人信息换取经济价值;二是道德层面的,像是上文中我们提到的人人网骚扰事件。
(一)关于网络经济层面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发展经济,由此,经济动力也成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焦点。要知道,在很多时候,公民的个人信息在很多时候都是极具价值的商业信息。
如果在得到公民个人信息的同时对个人信息进行二次开发,深入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消费者的脉络和消费习惯,做到有的放矢。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变相的破坏了经济秩序。
(二)关于网络道德层面
事实上,窥私心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大众性心理也构成了侵权行为的重要动机。并且,在当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大环境下,网络个人信息获取的容易性和无代价性成了各种非道德行为发生的诱因。
然而,这种行为下带有明显的人际传播特点,更容易诱发网络道德危机,利用便捷的个人信息进行骚扰和犯罪。
四、新时期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保护策略分析
(一)关于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互联网行业运营机制
笔者在这里要强调两点内容:一是要健全我国网络的自律机制。从实际出发,让更多的网络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用道德思想来寻求网络的自律性发展;二十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网络行业的监督监管力度。无数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和滥用后的可怕。由此,我们一是要加强监督监管力度,而是要提升网络技术,全面抵御网络漏洞带来的违法犯罪活动。
(二)关于网民进一步加强隐私保护意识
事实上,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另一大诱因就是我国公民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如果更多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在很多时候都可以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事实上,一些网站和APP在注册时有着相应的协议条款,但是很少有用户去认真阅读,这都是网民隐私保护意识不够所造成的。
(三)推进国家在个人信息监管中的主导作用
如今,我国已然全面实施手机卡购买实名登记制度,这些都是国家在政策法规上对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上的进步和完善。实名制度的设立和开展,全面推进职权范围内的个人信息监督监管力度,是我们今后发展优化网络环境的重要内容所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香港地区有专门的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构建了行业自律、法律规范和国家主导相结合的复台型管理机制。
五、进一步推进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实施
2010年7月1日实行的《侵权责任法》第36条对网络侵权作出了专门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一法条使网络侵权现象有法可依,但法条却过于简单,可实行性不强。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进一步普及,相关问题仍会有很多。要真正解决网络侵权现象,根本在于确立个人信息权制度。
隐私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不确定的概念,同一信息,可能往往一个人认为是隐私,而另一个人认为不是隐私,通常标准难以确定。而且隐私说要真正运用于诉讼中,还需要证明这一信息确实属于自己的隐私,此时即涉及到识别说。
国内目前立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有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其中民法多规定为事后保护,事后保护中也局限于侵权责任,事后保护中的违约责任,以及确立个人信息权为基础的事前保护没有确立。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个人信息即为每个公民的身份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每个公民自我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基本情况,极具隐私性。但是,近年来,网络环境发展迅速,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随意泄露等实际性情况。归结起来,这些都主要是由于我国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网络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新出发,不能让网络成长为一块儿游离法外的三不管之地,全面加强监督管理,让个人信息安全起来。
参考文献:
[1]葛鹏.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权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9(06):196.
[2]阎星宇.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帐户安全管理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05):185-186.
[3]杨智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侵权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9(05):99-100+98.
[4]邱月.浅析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现代交际,2018(18):42-43.
[5]欧阳丹.浅析网络环境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8(08):168-170.
[6]馬象梅,苏妮.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2):235+23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