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新的创业领域,在高校中开展这种公益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动了我国公益创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大学生公益创业领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性学习,高校缺少公益创业教育体制的构建,政府在相关政策方面引导不够,社会环境没有形成对创业价值的认同。因此,本文以商丘市为例,通过对商丘市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构建学生、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五方联动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商丘市
一、序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源于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该概念的提出,在我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这为高校教育的发展了指明了方向,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双创”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深入化、系统化。本文正是基于“双创”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对商丘市大学生在公益创业领域进行探索,通过对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商丘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益性创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提出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
二、公益创业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公益创业的概念
公益创业在我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关于公益创业概念的提出则是源自于国外。最早提出公益创业的应是由狄兹提出:1.不断的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私有价值;2.不断的发掘新的机会来实现社会使命;3.持续的创新、积极的适应和不断的学习过程;4.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冒险行动。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对公益创业的概念定义:个人、机构和网络进行的社会性创新产业活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组织或机构的创新立业,而大多是而大多介于两者之间。在国内对公益创业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广义的社会创业是指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主要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创造社会价值而非个人价值。它既包括一些营利组织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也包括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人去创造自己的小型公司或者企业,而狭义的社会创业主要是指非营利组织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营利”。[1]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2]可见,公益创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同时体现出的是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并具有显著的社会差异性,“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是公益创业的三大共同特点。
(二)研究意义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上升至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3]而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显示,公益机构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可以占到城镇就业数量的左右。然而,我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不足10%,成功更是凤毛翎角。可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推广公益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家华认为:“在投身公益创业的过程中,青年能培养、铸就强烈的公益使命感,使自己对服务社会大众的事业充满激情,对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怀有一颗火热的心”。[4]公益创业其本质上是教育的一种,公益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公益创业的教育,这种形而上的育人实践形式应当有着公共服务理念作为指导,有着以社会责任为驱动的意识。显然,公益创业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另外,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本质理念符合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大学生通过这种公益创业,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认知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精神体现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来。总之,公益创业活动凸显并提高了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仅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还进一步推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商丘市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商丘市5所高校的“衣网情深”公益项目、“勤工俭学公益社”、“义务工作站”、“微博公益传递中国梦“、“乡村少年宫支教”等公益项目进行研究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研究方法,并对这些资料反映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缺少对公益创业理论性的学习和认识
在对于公益创业的了解程度的层面上,大学生对于其认知不够深入,缺乏对公益创业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对其概念、特点、性质、意义等方面了解的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仅有53.5%的学生接受过公益创业的理论性系统学习,27.2%的大学生仅仅对公益创业有着初步的了解,20.3%的大學生对公益创业没有认知,甚至有的高校中超过70%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公益性活动或公益实践。显然,大学生总体上缺少对公益创业理论性学习,缺乏系统性学习和完整认知。另外,在公益创业活动中虽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公益活动的规模比较小、公益实践的前景不明确,共性特点表现在营利空间比较小。绝大多数大学生公益创业“自我造血”存在一定困难,“资金缺乏,融资困难”的占 71%;“社会关系不足”的占 67%。[5]而从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公益创业要做的不仅仅是整合社会公共领域的资源,也要以政府为基点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公益创业要在商业领域的资源形成足够的重视,以此为基础实现其公益目标,从而创造商业价值。虽然公益创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其在实现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中盈利也是一个必要条件。
(二)高校缺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对商丘市五所高校的走访和调研中发现,在高校教育中公益创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在课程体系教育建设中仍存有一些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公益创业教育的教师力量和人才队伍的缺乏。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师和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导致相关的公益创业课程教育无法系统开展。在商丘市的这几所高校中,在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相关的独立创业课程比较缺乏,大部分课程主要是建立在就业指导或者市场营销的课程之上,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教材;在教师队伍中主要表现在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业理论的教师。虽然,有的高校在创业课程中采取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形式,但是课堂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在创业实践和实训中,高校虽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而由于实践基地因素制约了活动的开展。[6]现有的公益创业课堂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创业人才的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显然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公益创业的实际需求不符,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教育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政府缺少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政策法律支持
从政府扶持的角度而言,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其引导、支持和限制、约束等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而这些政策上的引导和法律上的定义可以规避一些市场经济中无序竞争和盲目提升的现象,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对于公益创业的研究和探索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法律、政策、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在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是在国家层面的定制上过于宏观,而各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在配套设施和执行上存有地区差异,在具体落实上困难重重,不能够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比如,财政支持、金融服务、保险行业和工商管理等部门不能建立多向、动态互动机制,导致协同能力不足。
(四)企业参与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不足
在现有阶段,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背后的载体主要是高校和政府,在高校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大学生公益创业迈出了第一步。反之,企业在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中的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企业作为社会中的营利机构,往往倾向于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而对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中的投资比较少。虽然,有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联合机制,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育体系,但是企业比较重视创业项目中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在创业项目中的产品服务、资源整合和投资融资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共建发展中共享合作效益,企业应当发挥主体责任,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实践,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高校提供创业实践基地等硬件基础和软件方面提供多元化支持。
(五)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价值认同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也是十分必须的。由于社会中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比如红十字因“郭美美”和慈善总会因“尚德诈捐门”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另外,由于固结的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家对大学生创业不能够理解。对于多数大学生的家庭来说,家长还是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生读书的目的是找一个稳定工作。在这样氛围中,大学生创业甚至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7]反观,大学生创业主要的“瓶颈”是缺乏资本、经验、项目,在创业初期及创业实践过程 中亟需社会多元化的支持,而社会在物质、信息、资金和精神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较少。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大学生应在“双创”视角中践行创新创业
在新形势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大学生应顺势而动、借势发力,充分利用好高校教育平台和社会氛围。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切实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和思想价值体系,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在学习中加强实践,接触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发展走向,在校园和社会实践中拓展视野,提升自我思考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发面,要切实结合社会需求,发掘创新和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团队合作的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学生应在高校教育中、在政府引导下、在社会支持中,进一步激发内在潜能和动力,在创造自我价值的同时辐射出社会价值。
(二)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要充分重视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大力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搭建并拓展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在发展战略上,高校要始终围绕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中要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为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要重视课堂建设,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课堂设置。把公益创业意识融入到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中、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中。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培训、论坛、讲座等形式,举行大学生公益创业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同时,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平台,扩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宣传,搭建学生创业活动实践平台,并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大學生创新创业社会活动实践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支持。
(三)政府应及时规范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的创业政策法规。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要统筹好国家层面的方针和地方政府层面政策的密切衔接,在具体的事项中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在宏观角度要体现政策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在细节中要体现出政策的灵活性。一方面,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中要尽量简化有关的审批事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性文件,进行及时的解读和响应,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做出适当调整,并结合相关情况制定地方创新创业的配套设施,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比如能够及时调整好工商、财政、金融等部门直接的协调联动。总之,政府要加大公益性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提高政策普惠性的同时,对于比较出色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给予实效性的帮扶。
(四)搭建企业参与公益创业平台
公益创业的发展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模式,管见所及,公益创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这也是当下公益创业实践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而这就需要通过多种的融资、筹资的方式来“补血”,而这种众筹的方式也是公益创业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融资方式。因此,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应积极发挥企业社会功用。
(五)积极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撑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与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价值,它是基于社会需求出发,并为社会提供服务。可以说,公益创业是以促进社会公益为主要目的,可以从多个视角或角度中整合社会资源。因此,加强公益创业的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公益创业新模式,离不开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8]从社会角度而言,由于其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价值引领和精神推动的作用,社会个体、家庭、组织和机构等,应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有着心理上的认可和价值上的认同。正因为这些社会元素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应有着包容、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从学生个体而言,应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本来助力公益创业的发展,积极吸引、調动、融合社会资本的参与,最终实现更大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严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
[2]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3-4.
[3]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820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值.[EB/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1207/105320113516.shtml.
[4]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公益创业呼唤中国青年[J].中国民政,2015(04):58-59.
[5]高远,张德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阈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07):119-123.
[6]陆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8-19.
[7]黄静.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7(09):74-77.
[8]潘晓军,吴宇廷,夏爽.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的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04):12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