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600
杭盖

  摘 要:自我国改革开放至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理论目标的确定,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方法、观点以及立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于承认我国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贫困问题。社会主义性质的贫困通常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滞后,在制度方面受私有经济规模较大发展的影响。因此促进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消除贫困助力。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为解决贫困问题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当代价值

  人类社会的进步,纵观其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逐渐演变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逐渐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以及消除贫困不断推动人类解放的历史。资本主义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产生的整体贫困的问题,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在此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贫困理论。马克思指出变革要从根本制度上出发不断铲除阶级的压迫与剥削的根本,这样才能实现消除贫困的目的。将声场要以所有人共同富裕作为目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大家所创造的福利,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内容

  (一)马克思反贫理论始于对贫困现象的认识

  马克思首次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寻求人类的解放之路,用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最终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确立了方向。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正是为帮助无产阶级告别贫困的阶级立场,马克思反对将代表着特殊利益当作是浪漫主义的观念,明确表示“作为特殊利益的代表将会消灭所有精神差别与自然差别,这种行为会将特定物质与特定奴隶一般逐渐屈从物质意识的不理智、不道德与无感情的抽象物代替这些差别”当时情况下马克思从纯粹理性主义中的国家理性的立场,因此在对贫困问题的思考上仅限于对法律与国家等相对抽象的法哲学的范畴,故此在分析农民贫困的根本分析过于主观。但当时面对着普鲁士政府黑暗的统治使得马克思更为关注以及批判社会现实,开始正视社会上的贫困问题。

  (二)由感性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马克思认识到实践基础的缺乏以及纯粹思辨哲学解决显示问题上的局限以及私人利益与理性间的矛盾,不断重视对政治经济学等方法来思考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尚未成熟并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唯物主义理论,因此在对资产阶级的法权批判上依然仅停留在理性主义的层面。这造成了马克思仅表露出为遭受压迫的贫困人民寻求法律的保护的迫切愿望,实质上并未涉及到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当时条件下马克思已逐渐表现出对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国家观念的不满,随后逐渐挣脱了唯心主义片面性与狭隘性的约束。此后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当代国家不顾现实的人仅凭借虚构的方式来满足整个的人。在此以后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以及其本身现存的贫困的问题实施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二、马克思反贫理论在我国当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勞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以及山区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教育方面也受到了多方限制,其中由于贫困很多人无法接受到教育,以至于总体的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受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影响,往往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缺少相对应的计划,对先进的生产技术接受程度不高,经营管理能力淡薄,往往靠天吃饭。即便是外出进行务工其收入也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中国是人口大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基础,但劳动力的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过低还会是劳动力对丧失对脱贫致富的决心,这将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进扶贫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贫困人口中大多数处于较为偏远的城镇或者偏远山区,交通条件较差。自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区域性的贫富差距阻碍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些地方组织当地农户进行瓜果蔬菜的种植,意图通过此方式来帮助农户实现增收,但受限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物流不通畅、运输成本高从而导致大量作物烂在地里的情况出现。还有些地方大兴乡村旅游,但却不懂合理利用贫困地区最原始的旅游资源,将大量的人力、物资以及财力耗费在城镇区的开发与建设上,产生了大量的资源上的浪费。因此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固有优势,切忌盲目进行开发。

  (二)基层领导的工作失误

  具体扶贫政策以及扶贫措施的实施要求基层的领导班子对此进行精准的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显,可以说脱贫形式十分严峻。在此社会背景下,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制定更为科学谨慎的政策。但很多领导干部在制定扶贫方案时没有进行相关实地调查,制定的计划往往不符合实际,这些没有对症下药的方案最终无法帮助当地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相反还会劳民伤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在得到国家下放的扶贫款以及扶贫物资后搞人情关系、以权谋私,基层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也不能忽视。国务院扶贫办将这些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总结为“为了服从命令而调查”、“为填表而填表”等,形式主义不仅仅对国家扶贫工作的展开造成阻碍,同时也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贫困制度与体制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下其经济制度不会产生贫困,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相区别于传统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在建设方面的具体、特殊的路径下依然存在着造成贫困制度和体制的原因。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分配关系与所有制关系的调整,造成人们在利益格局上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贫困现象。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在此背景下公有制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展示。经济体制方面形成一种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僵化模式。所有制在结构上趋向单一结构,公有制经济的所占比较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被生产关系所超越,这些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形式较为多样,其存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贫困问题的可能制度条件,从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其在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组成可分为两个重点方面:其一是公有制经济,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其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在非公有制的经济中,大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私有制经济,为此当前我国根本不可能完全消除剥削。依据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展开分析,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一切私有制经济必然会在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贫富两极分化趋势。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对此不加以干涉,不积极的调节与干预市场经济,贫富差距聚会避无可避的变为现实。故而社会主义国家家的政府需要利用各种可行手段来处理社会主义在现阶段存在的贫困问题,同时这也是对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三、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的研究建议

  (一)发展生产力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以中国为例,当前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上已达到总体小康水平,但这是不全面、低水平且发展不够平衡的的小康,依然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因此在消费的角度上讲,想要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还要采取各类措施来推动贫困人口的消费增长,归根结底要依靠生产力的扩大以及经济的发展,以便于创造出更為丰富的物质财富,使得全体人民能够共同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为消除贫困创造制度基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任务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得到明显提升。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改革的脚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贫困理论在当代的著名发展成果,其中就包括邓小平理论之中的帮助我国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的方法。只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才能够在根本上处理贫困问题,邓小平在确定反贫困基本思路的过程中优先以制度创新作条件,以制度上的变革作前提。为此其首要解决了创造是最佳反贫困制度结构的问题,是由于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源与基础所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能够解决大家所面临的困难,避免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使中国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反贫困如果不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坚持党的指导,不但不会消灭贫困现象,还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的产生。因此既然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造成了社会主义贫困问题,与之相对的贫困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在制度上入手。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此中国要不断完善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四、结语

  贫困为人们带来困扰与绝望,马克思为帮助无产阶级告别贫困做出了伟大实践,为实现消除无产阶级贫困的目标开始了艰苦的理论探索之路。其中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最根本的原因进行了揭示,除此之外,为帮助无产阶级消除贫困带来了路径参考,为反贫困指明方向。中国人民群众以及共产党将摆脱贫困作为共同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的贫困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致富道路。当代社会背景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消除贫困人口也是当前奋斗的主要目标,因此要将马克思反贫理论的当代价值与我国的反贫实践充分结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刘书宜,解红晖.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对我国贫困治理的当代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31(05):59-63.

  [2]杜利娜.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8):31-40+159.

  [3]阮瑶,张瑞敏.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经济伦理特质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实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45-15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