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094
文娟

  摘 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兴事务也层出不穷。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成为当下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给大学生走近社会以及服务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是,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的实际,对发展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大学生志愿者是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青年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应运而生。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支超过5500万的注册志愿者大军,自从2008年以来,由于连续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以及出现的自然灾害现象,中国的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锻炼社交能力以及优良品德的养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志愿服务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在迅速发展,时代也在快速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大背景下发展态势一片大好,但是市场经济经济下的人们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在强烈的物质欲望中很多就会迷失了自我,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的利益,从而慢慢淡化了个人的社会属性,整个社会逐渐就出现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互不关心的冷漠习惯,从而也导致了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淡,并走向“沙漠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扶弱助残、扶贫济困为主体,在城乡、社区、学校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就打破了这种不热情、冷淡的局面,重新架起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与关怀,消除了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志愿服务会引起社会其他阶层的共鸣,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到队伍中来,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加强了相互了解和沟通,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增进了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参加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一般都有一颗感恩社会、关爱他人的,与人为善的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正是他们服务的理念,也是很多大學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志愿者服务加深了志愿者与普通群众的零距离接触,让志愿者更加了解了普通群众的疾苦,在面对服务对象的的困境与挫折时,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同时,正义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志愿者在“助人”的时候其实也在“自助”。这样,其实激发了自己的道德情感,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他们在服务中锻炼自己,在奉献中肯定自我价值。大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通过对生活中有实际困难的群体给予及时而有力的帮助,解决他们遭遇的实际困难,有效地提高其生活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则将社会的关爱与鼓励传递给服务对象,让他们真正地拉进与普通人的心灵距离,增强他们的对社会、对身边的人的信任;加强其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和社会归属感,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信心。反过来,被服务对象的励志精神及刻苦努力、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的勇气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同时,志愿服务又是比较艰辛的一份工作,很多时候都是默默地奉献,比如做马拉松志愿者,一站就是一几个小时,无论是太阳高照还是大雨倾盆,更有甚者,还有人会质疑是“作秀”,此时,志愿服务者就应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能正确评价自我并能正确地看待别人的评价,这对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豁达大度、积极乐观的态度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志愿服务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大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之一。在很多大型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的阶层,不同的的学历背景,不同的年龄,但是他们的共同的目的却是一样的,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在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生活体验,提高了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与沟通能力。志愿服务付出的是真正的行动,收获的却是内心的感动和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学校的认知偏差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人们对这样的活动了解的不是很深入,这就使得社会公益活动比较难以深人人心,也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帮互助意识。同时,我在国志愿活动相关的立法与规范也开展得比较晚,这也使得民众对志愿者的身份与价值缺少认同,自觉加入志愿者活动的人还不是很多。而在学校招聘志愿者时,很多同学都不是真正地认识到志愿服务的价值才参与的,一些同学随众好玩,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情与热情并没有完全发挥;还有一些同学就是奔着学校给的一些小福利才参加的。在高校,面对一些重要的志愿时务时,他们往往直接把一些党员、学生干部直接推上去,由于不是真正地自愿,这样的服务效果并没有达到,这也就会丧失了志愿服务的本质;还有一些同学对志愿服务的概念还不是十分明确,他们往往把志愿服务与慈善事业、学雷锋活混为一谈;还有一个误解,许多高校始终将志愿服务归为团委的专项工作,这样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学校、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偏差,使得志愿服务的效果与质量在很长时间内发展得缓慢。

  (二)组织管理有待提高

  在高校,现如今很多的志愿队伍认证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校鼓励在校的所有同学进行网上认证,而这样的认证不仅仅体现在参与者加入的初期,更应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并应该时刻获得承认,不要造成开展志愿活动时有人管,没有活动有时就无人顾及的局面;同时服务对象的评议制度和志愿服务评价也应相对应出台,这样对于志愿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有助于志愿者更加努力地改善与完善自我,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将正确的评价制度引入到志愿活动中来,必将推动整个活动向前发展。如果整个志愿活动都能在正常、正规的管理制度下进行,这将会使志愿活动转变为一种自觉行动,把志愿服务当作事业来做,才能更加增强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

  (三)志愿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流于形式

  活动内容单一,不丰富,流于形式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多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在团委的领导下开展,其中主要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以改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文明和谐创建活动。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的技术含量不高,比如一些现场翻译,导游讲解等机会就比较少;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的比较少,这样就使得他们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特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外志愿活动的地点一般也都是在本市,跨区或跨省的志愿服务少之又少,这些都制约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层次提升。这样的服务感觉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志愿服务的本质,这种形式主义的志愿活动不但没有带给学生做志愿者的快乐,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热情。久而久之,流于形式的志愿服务就会让大学生慢慢对志愿服务失去了信心与支持的力度。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重视

  众所周知,现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逐渐被社会认识,但是在社会上还是会有一些认知偏差,他们对于志愿服务的内容、目标、宗旨等了解的还不清楚。为了使大学生志愿服務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或是一种道德风尚,有必要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媒介进行宣传,如报纸、新闻、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广泛宣传。同时对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动和优秀的志愿者典型进行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志愿活动、志愿都进行宣传与传播,让志愿服务在社会大众的心底扎根,真正地了解志愿服务活动,营造群众重视、社会支持、踊跃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事业产生高度认

  (二)创新服务内容,丰富活动方式

  据网上数据,目前我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4000万,这样庞大的队伍,如何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服务来展现。因此,我们应该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不仅是从维护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和谐创建活动到清理垃圾、绿化美化等宣传教育活动,应该逐渐到服务于一些大型的、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志愿服务,特别是以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那样拥有精品志愿服务活动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不同的人群。

  (三)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但是它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目前来看,一般的活动的开展基本是依赖于高校校团组织,因受财力、物力诸多制约,这就使得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空间不大,学生能力得也很难不得到较快提升。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应该多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民间一些强大的志愿团体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发展道路,建立“政府-社会-高校”三位一体 的协同机制,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多方位开展,把志愿者的爱心撒满每个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琳娜.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公关世界,2018(17).

  [2]王志学.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思考[J]散文百家,2018(8).

  [3]刘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与及其原因研究[J].青年时代,2014(20).

  [4]陈英“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研究.山西青年,2018(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