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月朔日送寒衣是中国广大地区依然存在的民俗活动。十月朔日更是清代四大鬼节之一,是日皇家祭祀天地祖先,在民间则有为死者烧送寒衣和祭厉的活动。辛亥革命后,官方礼俗骤然消失,而民间为死者烧送寒衣这一传统习俗依然延续。有清一代,十月朔日与清明、中元、冬至并称为四大鬼节,其地位可见不同于一般。本文从我国民间宗教发展演变这以方面,试图对送寒衣这一民俗活动的形成进行剖析。
关键字:十月朔;道教;送寒衣;祭厉鬼
一、祭祀传统与十月朔日的初建
中国先民十分重视季节转换,张弛有度,应时而作。这当然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有极大关系。在知识匮乏的年代,先民把这种春华秋实、夏长冬藏看成上天的恩赐,于是很早就有了四祭之礼。《礼记·王制》所记载的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礿、夏禘、秋尝、冬烝,这个“烝”礼即发生在秋末冬初的十月。
十月作为秋冬之交,历来备受重视,又加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秦代周寻找理论依据,推崇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周为火德,以秦为水瑞,以十月为岁首,并把众臣朝贺定在十月朔日,由此十月朔成为节日的发端。汉承秦制,汉朝前期一段时间内也以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在全国实行夏历,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但是十月朔日朝贺的习俗并未改变而是延续了下来。“至武帝,虽改用夏正,然每月朔朝,至于十月朔,犹常飨会。”当然这都是上层社会的应酬,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十月朔日群众基础的建立得益于东汉末年道教的崛起,并随着黄巾大起义的烽火开始在全国蔓延。东晋茅山道人葛洪将晋之前道教神仙方术进行全面的总结,并且与最终于儒家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构建了一整套极具吸引力的长生和成仙体系。自此凡渴望长生或者成仙的人群无不聚集于道门之下。
两晋时期,道教修炼时间也逐步固定化。据早期道教经典《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记载:凡接受《素灵洞元大有妙经》的人,每月朔、望、二十五日,沐浴斋戒,入室烧香,向北长跪,六拜九叩。可见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修炼已经成为常规。这就意味着十月一日这天道士进行异于常日的修炼。但是,此时道教朔、望日的活动主要是为了修炼,尚未涉及到追念先祖的内容。然而十月朔成为道教的节日得益于道教的五腊日。早期的道教经书《明真科》记载了当时实行的五腊日: 正月一日是天腊日, 五月五日是地腊日, 七月七日是道德腊, 十月一日是民岁腊, 十二月八日是王侯腊。
南朝梁陶弘景构建了阴间的等级世界,使道教形成完备的仙鬼体系,自此修道不仅可以成仙也可以避鬼。
道教认为五腊日是五帝聚首议事重大日子, 那日都北阴天帝要考查鬼魂、生人祖考以及现世子孙的德行, 以定善恶赏罚。因此生人把五腊日看得甚重,是日要进行斋戒答谢。北魏著名天师寇谦之自称得到太上老君真传,并假借其名著《老君音诵诫经》对天师道进行全面改革,结束了道教混乱局面,完成了由道家到道教的转变。寇谦之对繁复芜杂的道教仪式进行了革新统一,朔望烧香逐渐成为道教的斋仪。北周武帝宇文邕纂所著的《无上秘要》卷对此记载”凡修七转之道,必以每月朔望日及八节之日斋戒”。所以每月朔、望日就成了道官、箓生及道民祭祀天地、追念祖先的重要日子。香火也开始与传宗接代有了联系,“断了香火”更成为成为后继无人的隐秘说法。十月朔日在民间的重要性由此建立。
二、唐代时期纸衣的形成与发展
吐鲁番古墓的考古资料证明纸冥器最早源于南北朝后期。唐代文化大发展,各种民间淫祠杂祀泛滥,焚图祈福的形式早已出现。苏州的吴泰伯庙是唐代狄仁杰废江南淫祀是遗留下来的传统祠庙,“每春秋季,市肆皆率其党,合牢醴,祈福于三让王,多图善马、彩舆、女子以献之。”。把骏马、彩车、美人以图像画之,然后进献。进献的方法很可能就是烧送。《古今类转》引《宛署记》载送寒衣习俗,“燕俗刻板为男女衣状,餙文五色,印以出售,农民竞以是日鬻去焚之祖考”。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形式有共同之处,都为简单的平面状纸质图形,后来造型逐渐立体丰满起来才成为纸扎。
所以天宝二年的荐衣形式借鉴民间民间杂祀的内容也不奇怪。天宝二年八月,唐玄宗下制诏,每年九月一日生人都要到死者陵寝荐衣,以展孝心。并希望这种“荐衣”形式能流传千古。但是此诏书颁布之后的唐及五代关于“荐衣”的记载很少,可见朝廷的号召并未深入贯彻到民间。倒是烧送纸衣驱邪的记载有很多,《广异记》记载太原人王琦在乾元年间焚衣驱鬼的事情:
乾元年間,太原人王琦,在江陵得了重病,久医不见好转。他静下心来诵经祷告观音大士,远远地看见数百恶鬼乘船而来,索要吃食。王琦急忙明家人准备吃食于院中,群鬼列坐,就食于院中,群鬼吃完之后,又索要衣服,无奈之下,王琦家人做了纸衣十对,院中焚之,众鬼乃散,王琦病愈。
伴随着这种焚送沟通的形式,送寒衣活动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宋代十月朔日“送寒衣”成为定制
唐末经五代战乱,贵族政治被打破,文化下移,市民阶层崛起,宋提倡于士大夫共治天下,提高了入仕人员待遇。不仅提高政治地位,还提高了福利待遇。“国朝之制,文武官诸军校在京者,端午、十月旦、诞圣节,皆赐衣服。其在外者,赐中冬衣袄,遣使将之。”
其实授衣行为并不是宋朝独创,隋唐五代既有,只是的授衣时间不固定,多在九月某日。宋代朝廷给百官授衣的时间固定为十月朔日。其实宋太祖建隆年间在十月有授衣的事例,只是不能确定是否是十月朔日。“建隆三年十月,赐文武常参官冬服,累朝止赐将相翰林学士诸军大校。”
明确记载十月朔日授衣的是太平兴国二年“冬十月戊午朔,赐百官及在外将校、长吏冬服”。而宋代荐衣陵寝发生在宋太祖时期的乾德三年,“始令宫人诣陵上冬服,岁以为常。”
官方的礼与民间的俗总是分不开的,又加之朔、望日有为祖先烧香祈福的习俗,宋代出现了十月朔日拜坟祀祖焼送冥衣的行为,“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皇家在此日也会祭奠阵亡将士“设大会道场,焚钱山,祭军阵亡殁孤魂”。经宋一代发展演变十月朔日成为为死者烧送寒衣的节日。
四、明清时期十月朔日民间宗教功能新增
中国古人对待神鬼之事从不怠慢,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不知是不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天下之时杀伐太多,厉鬼常入梦。《广东新语·神语》 记载,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梦见一号称东莞城隍的白须老者,据老者称无人祭祀的庶幽魂甚众。明太祖心生怜悯,于是下令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在城隍庙致祭天下无祀者。现在全国许多地方仍存在着城隍庙祭厉这一习俗,并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至此,十月朔地位上升只与七月十五、清明节对等的地位,成为明代的三大鬼节。
清入关之后,基本承袭明代的官方礼仪,祭祀礼仪也不例外。十月朔日、与清明、中元、冬至成为一年中四大祭。
而清代民间送寒衣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寒衣形式不仅有纸衣还有“包袱”,“包袱者,以冥镪封于纸函中,题其姓名行辈”。寄送方式也不拘泥于墓前焚送,“夜奠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送寒衣的原因也逐渐多样化,有追念祖先恩德的,有致表达歉意的,也有失子父母,怕子女无衣避寒的:更有有晚辈对父母生时未尽孝道,后良心不安,故而也不顾及是否是十月朔日,时时做纸衣焚送的。
五、结语
立冬这天先秦君王率百官迎冬于北郊;秦汉更是在很长时间内推十月为岁首,魏晋南北朝佛道发展,朔望烧香的宗教传统产生,强化了十月朔日的重要性,及唐玄宗授衣祀祖,在此基础上岁时节日和宗教节日共同促生了宋代的寒衣节,“送寒衣”活动在明清得到不断发展。
现在“送寒衣”活动依然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成为生者追念死者的一种方式 。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道藏第33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宇文邕.無上秘要 [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4]李昉.太平广记 [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5]戴孚.广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孟元老撰 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路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