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充分暴露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本文基于高职生命教育视角,阐述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以期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长效机制
一、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例如学业压力、找工作压力,以及人际交往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释放或缓解,就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会产生恶劣事件,因此构建适应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长效机制是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开展的前提,不以人的生命为起点的教育是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而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则是不完善的,可以说,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要求。生命教育是保障学生认识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在生命中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自我价值,才能发挥学生的人生价值。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生命的质量。生命成长是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的共同发展过程,人的心理健康属于精神生命,如果一个人具备良好的精神生命,那么其人生也必然会精彩纷呈。相反,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其生命必然会受到影响,不仅会影响自然生命,而且还会影响精神生命。最后,生命教育的过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三、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生命教育强调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以尊重个体生命独特性为前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发现,生命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心理问题的纠正,忽视生命的发展性。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偏重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焦虑、压抑,以及恐惧等问题,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此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发展性的教育。例如高职院校缺乏对生命发展性的教育,导致高校大学生的自杀事件仍时有发生。
第二,重视心理知识普及,忽视生命的个性性。当前,高校心理健教育存在德育化、形式化,以及医学化的特点,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性化的教育。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偏重对心理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专业知识,甚至部分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的考核中。例如部分学校将心理专业等方面的知识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偏理论化,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生命的教育,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善。
第三,重视心理行为训练,忽视生命的整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生的协调发展。然而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停留在对学生行为纠正及训练角度上,忽视了学生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同教育,导致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不强。例如当前大学生对于生命缺乏科学的认识,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对于生命缺乏明显的目标、大二学生受到当前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的影响对生命失去兴趣。例如笔者执教学校某班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命不精彩,甚至部分学生持有生活没意思的消极态度。
四、构建基于生命教育视野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构建适应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人的心理是随着生命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只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解除心理困惑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积极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生命教育相适应的新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偏重指导、治疗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问题,强化学生的生命质量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社会案例的引入,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当然高职院校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教育。例如对于大二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管保障机制
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在教育新常态环境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管保障机制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首先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架构。基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要构建“教育、咨询、干预、救治、追踪”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校基层部门要联合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强化岗位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化高职院校领导的责任。其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高职院校要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保证教育质量。
(三)探索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首先,构建关注生命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的目标应关注学生生命潜能的实现,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现实心理需求,课程实施应着力于师生生命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互动,课程评价应着眼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其次,完善心理普查-建档-干预-跟踪-控制工作机制。实行新生入学全面心理普查,对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建立心理档案,随时跟踪掌握其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控制。最后,利用多种教育载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性、体验性。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拓展训练、心理沙龙、心理电影、心理报刊等教育途径与载体开展活动,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延伸到对校园文化引领、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观的思索探寻。
(四)重视社会、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問题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取向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受挫伤,对未来可能充满悲观、迷茫。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虑并积极应对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未来取向的无形影响,充分发挥积极文化的作用,减少消极文化的影响,着力预防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因此,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树立榜样,发挥榜样作用,以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
总之,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与前提,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彩艳.论生命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2]俞国良,王浩,赵军燕.社会转型:以某省市高校为例的大学生自杀成因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4).
[3]董炯华.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
[4]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10,(10).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