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月革命是影响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对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一直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而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十月不是少数人的政变而是人民的革命是不能抹煞的。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人民的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阶级力量和领导力量成熟的必然产物,是俄国民心向背的历史选择,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必然性特质。同时,十月革命不是少数人的政变,而是民众拥护布尔什维克的领导而发起的人民革命。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民众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俄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是革命爆发的根源。俄国1861年改革后,陷入了“下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危机局面。据俄罗斯统计资料显示:1910年俄国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与者近十万人[1]。民族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军事的失利大大削弱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力量,沙皇统治的合法性逐渐丧失,在此背景下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二月革命成功爆发。沙皇政权推翻后,出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和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临时政府囿于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只是对国家政治门面进行掩饰和粉刷,并没有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并获得农民支持,最终丧失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走下历史舞台。
相反,布尔什维克及时转变斗争策略和方针,满足农民要求,不断壮大自身影响力,努力争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顺势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的转变。正如列宁所言,十月革命“是历史形势,是沙皇制度的后果,是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而不是我们的意志,也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形势要求这样做”[2]。
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正确领导以及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成熟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关键因素。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舞台上党派林立,其中布尔什维克是最具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党派,它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的革命分子组成,革命性强。与动摇软弱的资产阶级政党相比,布尔什维克在组织原则方面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保证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在革命立场方面,制定了契合俄国社会各阶层政治诉求的革命纲领,把工人、农民、士兵所关心的利益问题写到自己的旗帜上,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在斗争策略方面,积极掌握主动权,在革命口号、农民土地问题、工人问题、民族关系和国家形势问题上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采取了务实灵活的斗争策略。布尔什维克政党所具备的优质顶层设计使其在与各党派争夺统治合法性的博弈中脱颖而出,并成功领导了十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此外,处在内忧外患状态下的俄国各阶级特别是工农群众、士兵的成熟壮大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坚强后盾。一方面他们深受沙皇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剥削压迫,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他们经历了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的政治洗礼和意志锻炼,在斗争中创立了苏维埃革命组织并认清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转向支持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综上,十月革命的爆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软实力、工农兵革命硬实力和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宣传组织巧实力等历史合力的必然结果,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和俄国人民理性思考后所作出的必然历史选择。
二、十月革命不是少数人的政变,而是人民的革命
十月革命不是少数人的政变。革命是一定阶级和集团为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变革而采取的武装起义,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剧变性”跃进。早在1905年俄国革命进程中,列宁就阐述了俄国政治变革的“剧变性”思想。当有人问及俄国革命将按照1789年法国式的革命形式还是1848年德国式的革命形式进行时,列宁回答说:“俄国下层阶级中积蓄的仇恨、革命性无疑比1848年的德国要多得多。在我国,转变更为急剧,……我国的专制制度是纯粹亚洲式的。”[3]在这里,列宁明确指出,沙皇的残酷专制统治和战争动乱将激发人民的反抗,使俄国革命“转变更为急剧”。
十月革命是人民的革命。二月革命后,沙皇制度被推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而置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和平与土地的要求于不顾。克伦斯基政府成立后仍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民迫切希望解决的关于和平与土地的问题,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并发起反抗。7月中,克伦斯基政府制造了镇压首都工人和士兵因不满当局而举行示威游行的流血事件,这更加激起了民众的不满情绪。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能满足俄国人民所需要的“和平”“土地”“面包”,而列宁以坚决的和平、停战的口号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士兵们的信任,在布尔什维克“和平、面包、自由”的口号下,工人们逐渐从孟什维克空洞的口号中解放出来,他们在长期的共产主义的宣传中萌发了赶走资本家,自己管理生产的愿望,布尔什维克全面国有化的政治见解吻合了工人的这种愿望,于是工人们就必然拥护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另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斗争中,布尔什维克发出了废除私有制,实现土地国有化,全部土地和农具归农民支配的政纲。布尔什维克的政治纲领符合农民的土地要求,所以农民也以坚决的行动支持布尔什维克。农民的这种利益要求最终为十月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因此,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提出工农群众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通过革命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时,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使人民群众有着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1917年8月下旬,布尔什维克平息科尔尼诺夫叛乱并取得苏维埃的支持和拥护;1917年10月24日,工农群众在托洛茨基的领导指挥下武装起义;2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革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各级官僚机构,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及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人民委员会,并贯彻执行了巴黎公社的原则。
综上所述,十月革命并不是少数人的政变,而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言:“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4]。
参考文献:
[1]吴恩远.十月革命发动的内在逻辑性[J].江汉论坛,2007(9).
[2]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8页.
[3]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6頁.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