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时代,让精神文化领域处于薄弱环节的广大农村的文化根基不断受到冲击,农民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这种新常态下,永嘉县通过全方位设计系列文化载体让每个农民都有“民星梦”,不断完善活动载体让农村文化活动“无死角”,推出系列长效机制让草根舞台“永不落幕”等举措,为新时期,繁荣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自信走出了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农民;农村文化;文化自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的普及,互联网成了人们生活不可取的一部分,各种各样褒贬不一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广大农村,数字化信息成了当今人们接受文化的一种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一方面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的文化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元,但另一方面让原本就属于精神文化领域薄弱环节的广大农村的文化根基不断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农民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常态下,如何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成了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永嘉县自近年来,将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纳入县“四位一体”大党建范畴,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将它列入政府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和深化年的深入实施,推出系列文化载体,实现人人都有“民星梦”;不断完善活动载体,实现农村文化活动“无死角”;推出系列长效机制,实现草根舞台“永不落幕”,为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走出了新路径。
一、载体求全,全民实现“民星梦”
走上舞台是提高农民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针对农村,近几年全国不少地方纷纷举办了农民文化节,但在活动载体的設计中,往往存在着设计的类型有限,倾向于以唱歌、跳舞等过于高大上的文艺类型为主,个别乡镇为了图方便,直接把区域内现有的人才报上去,导致能真正走上舞台的农民非常有限,农民文化节成了部分“农民知识分子”“农民精英”的个人秀,很难让广大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亲近感。为了让全民实现“民星梦”,永嘉县连续三年举办了农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在载体的设计上,注重贴合农民实际,为他们量身定制活动载体,讲究一个“全”字,着力点放在让所有的农民都能发现自己的专长,为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走上舞台创造机会。
(一)全方位设计,实现行行出“民星”
除了推出“农民歌王大赛”“村歌大比拼”“农民合唱展演大赛”“农民排舞大赛”“农民乐手大赛”等活动载体,让每个在舞蹈、音乐、书画等文体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农民都有机会走上舞台,永嘉县更注重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为农村群众量身订制“楠溪美厨娘大赛”“乌牛早采摘大赛”“永嘉话讲永嘉好人故事大赛”“金牌楠溪月嫂大奖赛”“农技一评三比活动”“农民达人秀”等系列活动,让那些有特殊专长的农民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这些囊括各种技术门类的活动载体,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找回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诞生了越来越多的“草根民星”。
(二)全方位包装,实现“民星”华丽转身
只有当“草根民星”迈上更大的舞台,农民的文化自信才会越来也强。为了让“草根民星”实现华丽转身,永嘉县一是推出了农民大课堂:永嘉县于2011年推出了一项重要文化品牌工程——“群星计划”,该项目旨在培养基层文化“带头人”和农村文艺“服务员”,每年为农民开设了舞蹈、音乐、戏曲、主持、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公益培训基础班,通过聘请县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培养出了一批来自全县农村的“民星”;也有针对专门针对已成当地“民星”的文艺骨干而设的提高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这些“民星”提供不断镀金、华丽转身的机会,让他们有能力走上更大的舞台、有能力自己创作带有泥土味的优秀作品。二是推出了“迷你小课堂”:永嘉县面向全县社区、单位、企业、学校、文艺协会等不同领域,通过选拔、推荐、招收的方式,吸收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经过近几年的组建,形成了一支结构多元化、服务专业化并具有较强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较高素养的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根据不同的专长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分门别类,收集每类志愿者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可以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的时间等)编制入档,建立永嘉县文化志愿者数据库,并形成人才服务菜单,让各地可以按需点单、按需使用,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
二、范围求广,实现农村文化活动“无死角”
能走上市县一级舞台的农民毕竟有限,要提高每一个农民的文化自信,让他们真正实现“民星梦”,更广阔的舞台在农村的草根舞台上。因此,永嘉县在文化活动载体的设计上除了讲“全”,还讲究一个“广”字。通过“赛演联动”让文化活动能够全年在农村草根舞台上演;通过县、镇、村三级的品牌打造让每项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村落,让农村的每一个“草根舞台”动起来。
(一)赛演联动,在时间经度上实现全年“无死角”
按照“赛演联动、贯穿全年”的思路,永嘉县从农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整合各部门的文化资源,针对农民策划了农民文化节、礼堂联欢周、全民阅读月、体育运动季和文化“送种”年五大赛演活动。每类文化载体统筹规划时间,实现文化活动在时间上的均衡化、区域上的均衡化和受众上的均衡化,真正实现“季季有盛会、月月有赛事、日日有演出”。2015年,永嘉县全年举办了各类活动1500多场,2016年,活动的面进一步加大,举办的各类活动更是达3000多场,覆盖了全县22个乡镇(街道)904个行政村,约50万人次参与,形成了干部群众共参与、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浓厚氛围。
(二)品牌打造,在区域纬度上实现“无死角”
一是在设计活动载体的时候,注重层层发动,每项活动都做到村居海选、乡镇举办分赛场,全县进行决赛,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在增加活动的数量的同时,将活动触角伸向每一个农村;二是不断扩大影响,着力培育赛演活动“名品牌”:联合各部门的传统节庆活动,筛选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体活动,精心打造成县级文体活动品牌,并进行统一包装策划、统一宣传发动、统一组织实施,并进行大力地宣传和推广,来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增强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每个乡镇(街道)或农村根据当地的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品牌,形成了了枫林镇的武术节、岩头镇的红色文化旅游节、桥头镇的纽扣文化节、碧莲镇的缸文化节、茗岙乡的耕牛文化节、溪下乡的马灯戏表演周等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群。
三、机制求远,草根舞台实现“永不落幕”
自办文化是提高农民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要让农村的草根舞台真正实现“不落幕”,就要打破“政府搭台,农民展示才艺”的常规模式,想方设法地去唤醒农民主动参与文化的意识,培养农民自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办文化的自信。永嘉縣通过推出一系列长效机制,打破了部门、制度、经费的壁垒,让草根舞台“永不落幕”成为可能。
(一)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永嘉县把农村文体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宣传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负责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而文化、体育等部门具体抓活动的部署、组织、协调、指导,建立部门挂钩镇街、镇街领导挂钩项目、协会挂钩文化礼堂等为主的挂钩联系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打破了往年文化资源、文化活动不同部门“各顾各家、各自为阵、各占优势、互不支持”的格局,通过整合全县各部门资源,发动社会协会力量,将送文化、种文化贯穿全年始终,将各部门组织的讲座、展览、演出等有关文化活动统筹分配到全县基层,实现文化活动在时间上的均衡化、区域上的均衡化和受众上的均衡化。
(二)打破制度壁垒,实现农民自办文化
永嘉县在乡镇(街道)层面首创文化体育界联合会,旨在引导农村文体俱乐部等民间协会组织开展文体赛演活动,打破村与村的界线、(协)会与(协)会的壁垒,并出台了一系列涵盖县农村三级的工作办法和运行机制:乡镇(街道)文体界联合会职责是建立一批农村文体俱乐部、开展本地文体骨干业务培训、办好本地特色文体品牌活动、承办县级赛事的初赛和预赛、做好文体样板村示范村的指导、组织农村文体俱乐部“走亲”活动、落实“送种”活动的观众组织;由地方文化体育带头人发动成立的社团组织——农村文体俱乐部,成员不局限于特定村居,接受当地乡镇(街道)文化体育界联合会指导,主要依托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经常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升村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农村和美。
(三)打破经费壁垒,实现经费长期有保障
文体活动的长期举行离不开经费的支出,永嘉县出台了《永嘉县文化体育建设奖补办法》等文件,建立“永嘉县文化发展基金”和“永嘉县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基金”两个专项基金用于全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资金;同时鼓励各地创新融资方式,吸引民间团体、协会和企业,以冠名或实物捐赠等多种形式开展文体活动;鼓励乡镇(街道)或村一级也通过融资、众筹等方式设立文体活动基金,用于当地的日常文体活动,2016年,永嘉县由民资赞助的活动就占了40%左右。
参考文献:
[1]徐微姗.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D].辽宁大学.2011
[2]致梅.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