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地方高校大学生自我和谐和死亡态度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230
黄钰玲

  摘 要: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和死亡态度的现状,探究自我和谐和死亡态度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福建某高校5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AP-R)作为本次调查工具。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在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讨论死亡上存在差异;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对其死亡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且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其中自然接受死亡与自我和谐呈正相关,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死亡、逃离接受死亡与自我和谐呈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态度;自我和谐

  死亡是人人都需要面对的,当人们没有正确看待死亡,感受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容易在找不到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时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如自残自杀等行为。大学生还不能客观准确认识自己,容易对自我形成刻板印象,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加之需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问题,因此自身容易处于不和谐状态,产生不安与恐慌的情绪,使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所以他们在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与挫折时感到慌乱无助,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对生命采取消极态度。有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与自然接受死亡呈显著正相关,与死亡恐惧和逃离接受死亡呈显著负相关。也有研究表明,自我和谐程度与生命意义感存在负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自杀态度总分有预测力[2]。

  以往有关大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与大学生死亡态度的关系,并针对研究的结果,希望对高校生命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帮助大学生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学会尊重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现实性,增强面对死亡的抗击能力。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某高校在校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为93.09%。其中男生213名,女生299名;独生子女161人,非独生子女351人。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和谐量表。由王登峰编制,共有35个题项,含有3个维度: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其各维度的同构型信度分别为0.85,0.81和0.64。问卷采用5点计分,对“自我灵活性”这一分量表进行反向计分,所得总分越低意味其自我和谐程度越高[3]。

  2.死亡态度描绘量表。该量表由廖芳娟翻译,共有32题,采用5点计分,共包含5个维度:死亡恐惧、死亡逃避、中性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4]。廖芳娟所译问卷所得信度为0.65-0.88。Wongetal.和廖芳娟所得效度各为66.2%和56.0%,皆为有效的结构效度[5]。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采集并分析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自我和谐与死亡态度的相关分析

  将大学生自我和谐各维度与其死亡态度各维度之间一一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结果发现,自然接受死亡与自我和谐呈正相关,死亡态度其余四个维度与自我和谐呈负相关。其中自然接受死亡与自我的灵活性呈中度正相关;死亡态度总分、逃离接受、趋近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与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和谐总分上呈低度负相关。死亡态度总分、死亡逃避与自我的灵活性不存在相关关系。

  (二)自我和谐与死亡态度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和谐及其各维度为自变量,死亡态度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表2)。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死亡态度变异量的19.3%。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我和谐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自然接受死亡与自我和谐存在正相关,与死亡态度其余四个维度呈顯著负相关,由此可知,自我和谐程度越高的大学生越能坦然面对死亡。张向葵等人曾在研究中指出,当人们想到死亡时必然会联想到自身价值,如“人终有一死,那为何还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何在”,只有自身价值得到肯定,才能降低其对死亡的焦虑[6]。

  自我和谐程度高的学生对自我评价较高,容易肯定自身价值和接纳自我,因此对待死亡焦虑程度较低,更易于以自然接受死亡这种积极正向的态度面临死亡。自我不和谐的学生容易对自我产生消极态度,对于自我价值的低评价和高焦虑,使他们对未知的事件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易给自己施加无形的负担,因此更容易害怕死亡,拒绝谈论关于死亡的一切信息,甚至将死亡视为摆脱目前困境的方式。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刻板性可以较好预测死亡态度。进一步说明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与死亡态度的关系密切。

  四、结论和建议

  从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自我和谐和死亡态度存在显著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以及自我的刻板性可以较好地预测死亡态度。提示高校应重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和认知能力,减少不合理认知,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和谐程度,促进大学生客观灵活地看待自己,对未知事件形成合理期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死亡。

  参考文献:

  [1]崔承珠.大学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与死亡态度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沈莎.师范生自我和谐、生命意义和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4.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2(1):19-22.

  [4]廖芳娟.台湾警察的死亡态度研究[D].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5]高斐.大学生死亡态度、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6]张向葵,郭娟,田录梅.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03):602-6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