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礼是人生大礼,被称为红喜事,丧礼视为白喜事。婚嫁与丧葬同为喜事,婚礼尚红,丧礼尚白。红白映衬,除了色调不同,红喜事与白喜事都要红火隆重。
关键词:红喜事:白喜事
沂蒙地处鲁南丘陵,土地算不上肥沃,但是地势平缓,是远古时期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绵长。婚姻在古代被认为是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婚姻,亦称婚嫁,就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维护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沂蒙地区,民风淳朴,从结婚风俗习惯中显见临沂方言的魅力。
一、喜庆婚嫁,红喜事
婚嫁包括男方娶和女方嫁的两方,婚嫁的风俗习惯体现了沂蒙文化的特点,显示了临沂方言的特殊。婚嫁前后包括多种仪式,我们今天就以婚前的传启和发嫁送亲为例,感受沂蒙老乡的美好风俗。
在婚姻筹备阶段,结婚男方叫做“娶媳子”,女方叫“出门子”。男女双方定亲之后会举行“传启”,传启分两次,第一次是小启,只是宴请男女双方近亲吃饭。第二次的大启,就是正式向女方下聘礼,聘礼的和聘金很有讲究,具体的根据当地风俗习惯会有些许差别,这就是当地俗称的“四色礼”,有的地区是“六色礼”。结婚的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妆”。结婚前一天下午,准新娘要上坟,辞别祖上,叫做“暖嫁”。沂蒙地区陪送姑娘也有讲究,必须未出嫁未生育的女孩子,家具、铺盖、衣服生活用品,无所不包,新娘家要蒸馒头,做发糕,寓意步步高升。所有的用品要喜庆,多选用红色,寓意红红火火,要用红色的铺盖,毛毯双被,一应俱全,喜被里面藏着艾草,四角要缀上彩果子、红枣、栗子、铜钱等穿成的串子,寓意夫妻恩爱,早生贵子。结婚当天,新娘早早梳妆打扮好,等候着新郎的到来。新郎进入家门,与新娘一起三叩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双方父母也是需要掏红包的。新娘上车后,娘家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盆清水泼在地上,意思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期盼女儿在婆家安安稳稳过日子。新娘下车后,新郎拥着新娘进家门,会有闹洞房的人在门口撒麦麸、红枣、栗子、铜钱、喜糖等物品,叫做“撒福”寓意着甜甜蜜蜜,多子多福,早生贵子。在农村家院子里面,摆着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内,其上有龙风雕刻,故称花烛,在此进行拜堂仪式,新娘就正式成为家庭的一员。
二、体现孝道思想的白喜事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丧事根据死者的年龄,在农村又分为喜葬和悲葬,年龄大的人,属于喜葬,年龄较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去世的人,就是悲葬。父母死后,儿子戴斜角白布大褂,大孝帽子,用麻匹箍圈,系棉絮蛋子,死父系左边,死母系右边,父母皆死,两边都系。用麻匹扎白裤腿,意思是“披麻戴孝”,白色的孝服,也是其名称白丧事的原因。白事流程繁琐,现在只选取典型的阶段:灵堂、扎棚、上坟。
在死者的家庭院子里,用木桩、苇席、杉蒿灯临时搭制的棚子,即灵堂。灵棚四周用黑白布做花球装饰,两侧供挂挽联。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着挽联。平常百姓,多是亲朋好友送的挽联,大多感慨辛苦一生,希望走好之意。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肴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其熄灭,号为“长命灯”。
送殡时,众宾客轮流行礼,大礼行路祭。把牌位放在扎好的马上(男骑马,女骑牛)点燃,预示亡灵乘马而走举,行摔老盆仪式。在棺材前面,有主事人在死者長子头上绕一圈摔碎。盆摔碎后,就加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棺,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下林人葬。下葬时要将花圈和扎彩一起烧给死者。扎彩,是一种用纸和竹劈子扎制的随葬品。最重要的是金库,扎好后,子女要向库内放一些折叠好的金银元宝,冥币等,俗称填库。农村的这些仪式是流传下来的,可见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主张深不灭论的体现,在现世没有好好享受,所以送到阴间。
在农村,死者去世后,最为重要的事情便是上坟,首先是圆坟。殡葬后第三天,上三天坟,祭拜完毕后,由死者的女儿和侄女等围新坟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此为亲人圆坟。上坟,第一次三天,以后是头七,二七,三七,五七坟,子女要穿白鞋,百日坟后,孝子可以理发,周年坟后,子女换孝,有白色孝换为黑色孝。二年坟、三年坟后穿孝结束。这些上坟子女必须哭坟,哭着去以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上坟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临沂是沂蒙老区,同时也是文化圣人“孔子”的家乡,儒家文化十分浓厚,在婚礼中叩首,拜父母等都体现了孝道文化的传承,儒家文化的弘扬。同样在丧事中也有体现,在此基础上,也有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