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学生军事教育工作的新的要求,高校充分挖掘军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军训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资源、时间资源、精神资源和载体资源充分开发起来,可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此,军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调动多方主体资源参与、发挥时间资源优势、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开创互联网+模式等几方面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大学生军训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军事教育已经有接近70 年的历史,军事教育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一直以来受到重视。军事技能训练以其特有的教育形式、明确的教育目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着其它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部先后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后面简称“新《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后面简称“新《标准》”),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军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指南。根据新的要求,大学生的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两部分。其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即人们通常所说、也是本文所指的军训。随着新时代的到来,“00后”大学生将相继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人群。根据新《大纲》和新《标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背景下“00后”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①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可以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提升才能、净化心灵、提升境界,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讲话精神的极佳途径,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契机。因此,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大学生军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军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重视军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年的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曾强调,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要充分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根据新《大纲》和新《标准》,结合高校以往开展军训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我们要重视以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1、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在以往的军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是指军训教官和院系的辅导员。军事教官主要由地方军队派遣,在大学生军训工作中发挥着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出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多从小就有一种军人情结,对军训教官有自带的崇拜和敬畏,优秀的军训教官对于对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能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院系辅导员是对大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全新大学生活的第一引路人,在军训期间,对大学生从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的管理、到思想上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乃至行为上的军队规范的培养,院系辅导员都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根据新《大纲》要求,高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軍事课教师,对军事课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高校专职的军事课教师的加入,无疑将为军训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更有力的教育主体。大学生作为军训工作的教育对象,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但一些退伍大学生、出身军人家庭的大学生,也可以开发出来成为军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发挥朋辈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学校内部的各级党委、团委、相关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学校外部的军队、教育基地以及时代楷模、先进典型人物、大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成为军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
2、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资源
时间作为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间资源不会暂停,更不能逆转,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不可再回收。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是指在军训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中的时间投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安排的时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适时选择。在时机把握上,最好把军训安排在大学新生一入校就开展,可以使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抢占先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军训动员、行军拉练、军事汇演等黄金时段开展各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时序安排方面,要根据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实际,安排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适应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都要根据军训中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时间序列来安排。在教育形式的选择方面,要审时度势,采取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满足“00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作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
3、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资源是指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的思想观念、意志品质、情感心理等因素的综合。大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虽然属于实践操作性的课程,但其中也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军训过程中,大学生要通过实践了解军队条令,掌握队列要领;了解轻武器的性能,掌握射击要领;了解格斗防护知识,熟悉卫生救护要领等等,这些都是新《大纲》要求的必修训练课目。这些实践中的训练,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技能的掌握,还会带来他们意志品质的磨练、组织纪律性的提升、国防观念的强化。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特别是现在的“0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物质富足的改革开放年代,从小就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们普遍存在着娇气、懒散、依赖等不良习性,严格军训生活可以使大学生汲取许多有益的精神营养,如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纪律严明的组织观念、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等等。军训中的这些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往往是其它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不具有的。
4、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
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利开展,必须依托一定的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传递教育内容的形式、手段和途径。从总体来看,军训本身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载体资源,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日常的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队列操练、内务评比、拉歌比赛等集体活动形式的载体,要求每个大学生必须与他人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整个军训期间, 来自部队的军事教官全天候、零距离地与大学生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教官的言传身教、官兵直接的互动、大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体验军人的优良作风、坚忍品质的同时,也能激发战友情、同学情、爱国情,这是来自身边榜样教育、同伴教育。军训间隙,穿插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讲座、电影、参观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载体资源,可以把新生适应教育、革命道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互联网时代,网络也应当是军训期间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大力开发利用校外红色主体网站、微信公众号、连队微信群、班级QQ群以及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等丰富多彩的载体,精心设计,通过比如发表军训日记、记录军训感言、张贴军训图片、推送时事新闻等形式,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军训工作的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二、军训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开发利用大学生军训过程中的上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结合新《大纲》和新《标准》,根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以及新一代“0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具体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动多方主体资源参与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军训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员育人,就需要充分发挥多教育主体的作用。首先,军训教官的主力军作用。高校要和地方部队加强沟通和协作,由军队选派军事技能过硬、作风纪律优秀、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军人担任军事训练教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和军事训练管理部门以及教官也要加强协商交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确保在军事训练的各个环节里,军训教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充分挖掘在读大学生中退役大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教育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普通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有服役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多,选拔其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军训工作中,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积极尝试。“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 退役大学生在部队服役期间,接受过专业的军事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有严格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若参与到军训工作中去,不仅有利于军训课目的开展,更有利于发挥朋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再次,充分发挥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高校要以军训为契机,选拔一批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好、能吃苦、甘于奉献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连队的政治指导员参与到军训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的介入,不仅可以使他们加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通过军训随时把握新生的思想动向,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还可以做好军训期间的官兵之间、家校之间、校生之间的沟通工作,确保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连贯地开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大学生家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可以作为特聘指导员加入学生连队,全程参与到新生军训工作中去,通过军训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材施教,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军训期间,大学生家长刚刚开始“离巢期”,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他们对军训期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关注和牵挂。通过建学生连队家长群等方式促进家校沟通,组织家长、学生在军训期间信来加强亲子交流,聘请有意愿的家长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都可以发挥军训过程中大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发挥时间资源优势,科学设计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校第一课,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必须充分挖掘,科学设计,有效使用。首先是要合理设置军训活动的开始时间。从中学到大学,这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转变,在转变初期开展军训,不仅可以加快新生角色的转换,心理上的成长,更能促进他们思想上的成熟,政治上的坚定,使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抢占先机,发挥更佳效果。因此,建议高校还是把军训安排在新生一入校就开始为好。其次是要科学设置军训活动的持续时间。根据新《大纲》,《军事技能》训练的时间为二至三周,这是一个弹性时间规定,具体时间有各高校自己设置。实践中,大多數高校的军训时长为十四天,也有少数高校军训时间要长一些,三周左右甚至四周。学生在十四天的短期训练中虽然也能得到锻炼,但是很难形成具体的行为习惯,军训中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得不到强化。行为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一个新的行为习惯或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并得到固化,至少需要二十一天,所谓“二十一天形成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观念是经久养成的结果。所以,军训的时长不能仅仅局限于下限的规定十四天,而是应该适当的延长,达到上限二十一天甚至可以再适当延长一些。这样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巩固,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期性才能得到提升。再次是要根据军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安排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新时代背景下的“00”后大学生,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后浪”力量,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对网络持有高度热情。同时,作为刚刚从高考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身心发育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也普遍地存在着一些迷茫、畏难、逃避等消极情绪。因此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军训学生的这些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上,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团队意识培养、组织纪律强化等都要依次融合在军训的各个环节之中,并根据军训学生的身心变化来确定教育内容的重心和教育内容的时序。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选择方面,也要考虑军训的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思想变化,寓教于趣,寓教于练,寓教于行,通过军事拓展、竞争竞赛、目标激励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用革命精神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由于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较弱。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有理有据,直抵人心,军训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军训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认知、情感、意志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强化。首先,在认知方面,加强国情、世情和时事教育,促进理想信念理论知识的深化。认知是大学生确立想信念的基础,认知深化的过程,就是理想信念确立的过程。大学生在大学前已经接收了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要得到接受内化,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军训过程中,结合国防教育,通过听讲座、看电影、唱红歌等形式,开展国情、世情、时事教育,帮助大学生梳理以前所接收的关于理想信念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其次在情感方面,营造浓郁的宣传教育氛围,以情促进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大学生是通过一定的情感体验来进行价值观的取舍、理想信念的选择的,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为此,在军训期间,要加强氛围营造和媒体宣传。通过统一军训服装、制作团连旗帜、宣传条幅、设计连排队名、队训等形式,营造积极思想上的军事训练氛围,使军训学生在情感上自觉接受和认可军训,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军训;通过开辟军事宣传专栏、设置革命先烈纪念墙、征文、播放主旋律电影等形式, 加大红色宣传,进一步培养军训学生的对理想信念的真挚情感,激发他们为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活力。再次,在意志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理想信念的确立,需要意志品质的支撑。意志品质的提升需要实践锻炼,军训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极好途径。在军训过程中,要通过强化军训纪律、严格时间管理、统一内务要求等形式,引导军训学生克服懒散、松懈的不良习惯,增强自律;通过队列练习、行军拉练、野外生存等足够强度的训练课目,培养军训学生迎难而上、不怕吃苦、坚韧顽强的精神气质;通过军训教官的以身示范、军训学生标兵的榜样力量、革命英雄的思想感召帮助军训学生增强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崇高的理想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者的有机统一。军训中丰富的革命精神的滋养,可以促成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认知,培养起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坚韧的品质,为理想信念的最终确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4、开创互联网+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对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来说,网络化生存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选择,除了要充分挖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外,要充分调动军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搭建军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传播与储存提供了无限可能,大学生军训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将互联网同军训、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微信和QQ是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网络社交平台,军训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地加以利用。可以建立起高校专门的军训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一方面向学生推送军训纪律要求、军事技能要领、军训工作资讯等内容,推动线下军事训练活动的开展。与微信相比,“00后”大学生更喜欢使用互动性更强、功能更多的QQ。可以建立军训学生连队的QQ思政课堂,通过QQ课堂,推介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讴歌革命英雄,宣传时代楷模,弘扬核心价值观。军训结束后,这些QQ群、微信公众号可以继续保留甚至运行下去,帮助学生记录军训生活的点滴,回忆军训中的收获与成长,巩固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强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军训网络实践活动,采用创新形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军训中由于时空的限制,一些不好在线下举行的活动,可以转移到网络空间。借助校内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在军训期间给学生推荐视频资料,如主旋律电影《战狼》、《湄公河行动》等;纪录片如《国家荣光》、《青春中国》等;军事题材节目如《国防科工》、《军事纪实》等等,供学生自由点击、个性化学习。依托学校官方网络平台,通过精心设计,开展军训期间的网文征集、微电影制作、国家安全知识竞赛等。依托学校网络宣传媒体,设计如优秀学生标兵、军训教官风采、宿舍内务展示、重点人物访谈等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栏目。“后浪”一代自带“网络基因”,在开展这些网络活动时,要注意发挥军训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军训过程中,也要对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和场合进行规范,避免因为军训中的“网络沉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对大学生身心的伤害,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思政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M]. 教育部,中央軍委国防部印发,2019.
[2]高舒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军训中的现实困境和解决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6,No.435,37-40.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2661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