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结合最新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分析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现状,解析“1+X证书”制度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相互融合的关系和特点,据此提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创新师资团队、打造多方位专业实习实训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四方面重点建设内容。
关键词:“1+X证书”制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方案,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助力职业教育践行“产教融合”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社群电商等热点不断,电商行业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吸引了大批学生就读电子商务专业,与此同时,行业领域各种新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对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深度实践产教融合,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现状
(一)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
2020年4月2日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我国80%的电子商务企业存在人才需求缺口,其中,28%的企业将有大规模招聘需求。在电商行业急需人才方向上,排名第一的是新媒体、内容创作、社群方向的人才(达47%);主播(助理)、网红达人方向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达35%);同时,传统运营、美工、视频动画制作和IT等技术人才需求仍然旺盛;随着数字时代到来,数据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凸显,专业数据分析与应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或实习生所具备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报告显示,电商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工作执行能力(占69%)、持续学习能力(占63%)、责任心和敬业度(占46%)、积极主动有目标感(占34%)、专业知识和技能(占29%),其中,工作执行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在连续3年调查中都位居前两位。电子商务企业认为目前学校人才培养需改进的方面主要有:加强实操性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教学体系与产业同步等。综上所述,电子商务行业需要的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扎实、实际操作技能熟练,还要了解熟悉行业前沿,熟悉电商领域各种新媒体运作,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吸引了不少学生选择就读电子商务大类专业,近年来新增开设的跨境电商、移动电商、商务数据分析专业(方向)招生火爆,但电子商务专业并未像该行业那样发展迅速,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
1.课程设置较为传统,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設置。目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大多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含技能实训课)”三模块设置,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专业课程侧重理论性知识讲解和较基础层面的工作技能训练,行业领域前沿知识和技术,如当下流行的新媒体运作、短视频制作、直播软件等很难深入展开教学,一方面是知识技术更新快,教材内容跟不上,另外熟悉行业新技术技能的师资缺乏也是影响教学高质量开展的原因之一。同一专业学生学习相同课程,用一样的衡量标准,学生对专业细分领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未被有效激发。
2.专业技能课开设全面,但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尚待开发。虽然电子商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进行了大量专业调研,并结合电商工作过程的重点任务,设置一系列专业技能课程,基本涵盖电商专业领域的典型岗位。课程设置看似全面,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都有所涉及,但实际上每项技能课浅尝辄止,学得不精不扎实。校企合作课程方面大多是以企业承担人才培养方案中某一门课程或某门课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模块形式开展,通过此种形式合作,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行业技能和要求,但企业文化、行业理念、专业技能等深入课堂的效果差强人意,理想方式应该是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共同开发建设实训课程体系,培养认同企业文化、熟悉行业规则、掌握专业技能、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稳定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
3.专业实训以模拟软件操作为主,缺乏真实工作环境体验。虽然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但企业普遍参与热情不高,有些校企合作会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参与完成,有些是企业派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也有些实训基地形同虚设。为提升学生专业实操水平和技能,部分职业院校通过仿真模拟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专业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但软件模拟代替不了真实工作环境,许多隐性知识只能在真实工作状态中习得,久而久之,学生易产生疲倦情绪,影响实训效果。
4.企业导师缺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肩负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职责,最终落实到教师负责实施。其中,职业培训操作性、技能性强,对教师本身技术技能水平要求高,专业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岗位实操经验则较难驾驭职业技能课。实操性强的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师专业技能要求更高,虽然学校非常欢迎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入教学团队,但往往得不到企业的积极回应,电子商务教学团队仍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行业经验不足。熟悉行业新技术技能的企业师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 “1+X证书”制度内涵和意义
“1”指学历教育,即文凭,学生按照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的课程完成学习和考核,即可获得。在学历教育中,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和培训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一般根据企业相应岗位所需核心技能设置,对学生应具备和掌握的职业技术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有一定要求。“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培训内容,学校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主体,主动对接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组建师资团队,改革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价模式,深入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社会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与“X”有机衔接,相互融通。二者关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内容融合、师资融合、实习实训融合等方面。首先,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和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目标都是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学历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从岗位需求出发设置内容和实训,主要通过模拟实训软件操作评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侧重技术知识,操作水平相对较弱。X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分层级设置具体内容标准,在广度和深度上更近一步,且依托企业培训资源,其前沿性创新性的知识多,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有知识细化、强化和补充。第三,在师资方面,职业院校越发重视企业导师、双师型教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形成稳定机制。“1+X证书”制度对师资数量、质量和职业技能水平作了明确要求,促使现有师资进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对学校引进企业师资,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供了制度保障。第四,在实习实训方面,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训课时占总课一半以上,以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专业技能操练,但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在校实训大多以虚设场景和任务为主,以基础性通用性技能培训为主,对企业真实环境中的任务和技能要求接触较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融合行业最新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具有前沿性,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参加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对所学技能进行拓展、强化,能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对行业岗位的适应性。
三、 “1+X证书”制度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改革思路
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评价组织制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工作岗位和技能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教学团队,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重点建设内容
“1+X证书”制度为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这一制度框架下,电子商务专业应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对完善的具有较高实操水平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着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
1.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1+X证书”制度中“X”泛指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即是各种技能模塊课程,学生在进行技能模块课程学习和培训后,可结合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等选择考取相应证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在专业不同领域成功成才。电子商务专业以电子商务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中各职业活动为单元设置模块化课程,在现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细化职业能力模块,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拓展专业课程方向,增设反映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内部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安排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级技能培训内容,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课程教学内容以面向真实工作环境的任务或项目为主,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了解专业岗位和职业标准,逐步培养和形成职业能力。
2.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创新师资团队。据统计,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约为40%,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需要道德高尚、技艺精湛、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也需要专兼结合、理实结合、创新协作的教学团队,师资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支撑和保障。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国家层面推出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项目;行业企业层面有能工巧匠进校园;学校层面应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一线教师主动加入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技能等级师资培训,深入企业实践,加强与企业导师交流合作,同时,积极引进企业师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激发教学团队活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
3.打造多方位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效果关乎职业教育质量。国家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和文件也旨在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专业实习实训做出特色做出水平,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常设实训项目有课程单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项目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实习等,“1+X证书”制度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电子商务专业将在企业师资等资源有一定保障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电商真实项目实战和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工作项目中巩固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通过课程单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项目实训、模块化综合技能实训、真实项目实战、创新创业实践和毕业综合实习等,帮助学生实现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过渡,从职业技能到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4.改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传统职业教育中对知识目标评价大多以考试分数为依据,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评价则较难界定统一量化标准,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课程并取得合格分数,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即可毕业。这种较单一的人才评价方式侧重知识考核,缺乏能力水平评价。“1+X证书”制度下学生培养“理实结合、育训结合、内外结合、长短结合”,构建以公共基础课和第二课堂为代表的学生操行与素养培训,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以模块化课程训练为代表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以项目实战运营、顶岗实习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培训,将社会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代表的知识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社会评价、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通过社会活动参与证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新创业项目证书、实习实训证明、课程考核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7期.
[2] 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0期.
[3] 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1+X 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J].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15期.
[4]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9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R].www.100ec.cn,2020-4-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098)
(作者单位: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