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美育与所有教育门类和学科均有联系这一基本理念结合本人的教学工作体会从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四个方面的融入于渗透,揭示出融入式美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美育;融合;路径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2018年习近平主席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阐明了美育的重要性。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主席又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主席的指示,不仅揭示了新时代美育的使命,也为新时代美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美育使命,作为一名资深的美育工作者,我的体会是美育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路,走美育与其他教育融合发展之路,简言之:走融合式美育之路。
所谓融合式美育,就是以美学原理为核心,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尽可能的与审美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尽可能的成为审美过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与美育融合在一起,形成按美的规律运转的、健康的、健全的教学体系。融合式美育实施的具体路径有多种多样,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本文试图从美育与德育的融合,美育与智育的融合,美育与体育的融合,以及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这四个层面来做一些探析,只有使美育与其它教育融合渗透,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融合,既是美育的生命力所在,又是其现实功能的价值所在。
一、美育与德育的融合
美育和德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青年学生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二者实施的方式和特点有所不同。德育强调认知,更多的在于通过说理来灌输,偏重于理性。不仅德育教育的内容选择依据理性,德育的工作方式、目标、设置也主要依靠理性,针对青年学生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惑,德育工作者必须依靠真理的力量,运用科学理论启发说服教育青年学生,立足于把道理说清楚、说充分、说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精神境界,满足青年学生的真理追求和精神欲望,实现从被动认同向理性认知的转变。这种理性的教育引导,虽然是必须的,但是有时效果却不尽人意,有时甚至还会遇到青年学生的抵触,因为德育的理性方式强于认知而弱于情感,若能将美育的方式融合进去,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育偏重于感性,它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审美是影响,不是强制,其主要方式是陶冶,伴随着人的感性作用,来潜移默化。我们完全可以将感性与理性二者融合起来,以情感为核心,以情感为线索,将情感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德育过程融进美育情感因素。在美育陶冶中,那种直接向学生传授德育内容和要求的“训授式”被弃置,待之以美的感性形象愉悦人,以美的情感打动人。它利用学生学习活动的生存环境、学习气氛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实践活动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它是通过感化,而不是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通过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积极的感染,使学生审美情绪更为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的新感性、新个性,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情理交融,相辅相成。实现以美促善,促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并日趋高尚;以美助善,促使学生去私忘我,不断培养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以美储善,通过陶冶情操的不断积累,实现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美育与智育的融合
美育与智育的融合是指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并运用各门学科的审美因素。蔡元培先生认为: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他是无处不在的,没有一门课程不与美相关。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课程本身就隶属于美学范畴,但不能将之简单的等同于美育。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语言表现的美,感受文艺作品的美,并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从审美情感的唤醒到审美想象的激发,再到审美阅读的实现,无不体现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密切关联。再看数学教学,似乎是枯燥乏味的,但只要挖掘,同样有美的因素,如美术上的比例节奏几乎全是数的关系,特别是数学中的黄金比例,很多美好的事物都符合这一和谐美妙的比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探索并逐步把握数学科学中的结构美、匀称美、程序美、和谐美。在物理教学中,诸如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天体运动的完美构图,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飞船登月的现实美談,电视作用的广阔空间,激光技术的奇特功能,核能开发的美好前景等等,这其中能激发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相互渗透,让学生喜欢真善美,厌弃假恶丑,享受科学之美。在化学教学中,自然界的矿物植物和动物都具有缤纷的色彩,化学世界的绚丽多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令人百看不厌。再通过被科学家透过事物的表象层面揭示并展现出的内在美,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再看地理教学,通过云霞风雪的变换和山岳河海的名胜,可以让学生了解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在看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激发学生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决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全媒体的时代,可供美育用作与各专业各门课程有选择的渗透或融合的技术手段呈井喷式出现。美已经成为连接各学科之间的无形纽带,如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各学科特有的思考方式,都是一种美的形式。美育与智育教育各学科的融合,还可以启发学生了解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去思考或获取灵感,为学生审美修养和创新活动的提升,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诸如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理论成果,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知识成果,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学术观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向广大青年推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富含生命力的美育方式与各学科教育的融合、渗透,一定会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三、美育与体育的融合
与高校各学科的美育融入一样,体育教学也是高校美育的良好载体,体育学科本身就包含有运动美学。除此之外,体育类各学科的教学中,从崇尚形体的自然美到造型美,从崇尚挺拔、英武的形象美到气质美,从崇尚力量的健康美到劲力美,体育是教学中融合美育的富矿,美育与体育融合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人的形体美是最自然、最朴素、最基本的美,也是人类崇高和迫切追求的目标之一。人类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成为大自然中最美的风景线。高校体育推崇的人的形体美标志就是体型匀称、骨骼坚实、肌肉发达、肤色健康兼具精气神儿,高校体育也以此为目标,组织引导青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与社会上有些人青睐的那种弱不禁风、“豆芽菜”似的所谓苗条相比,孰优孰劣,无时无刻地给高校青年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并逐步在其脑海中留下明确的结论和深刻的印记,这些不仅是人体健康美的标志,而且是一个健康的人赢得社会尊严的标志。
再看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太极拳、八段锦、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既有通过自由舒展运动表现出来的柔和曲线美,又有气韵生动、心动形随的节奏美。再伴随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伴奏,不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都形神兼备、意发神传,通过动静结合的造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形成的连续不断的画面,时而像“金鸡独立”,时而又“白鹤亮翅”。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有机衔接在一起形成的动静结合的画面,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高校青年学生不论是直接参与者还是旁观鉴赏者,从中得到的美感享受和美育熏陶是无与伦比的。正如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察最大限度的美。”较之于社会上的一些迪厅、酒吧中震耳欲聋,近乎歇斯底里般的灯红酒绿,孰美孰丑?通过此类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审美引导,高校青年学生不仅从中学会了鉴赏体育中的美,而且能举一反三,提高审美能力。
除了上述体育项目通过力量或造型展示出来不同类型的美感外,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美,即体育精神美高校的各科体育项目和锻炼项目都能引导青年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感受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运动魅力,通过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各类体育锻炼项目,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意志品质。除了作为专业运动员培养的少数人之外,对广大青年学生更多的在于引导他们注重体育锻炼的感受,培养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这种美育与体育的融合,不仅让青年学生认识到人体的运动美、力量姿态美,而且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美、展现美、传播美,真正实现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美育修养,促进健全完美人格目标的实现。
四、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使青年学生长大以后能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在习主席指出的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四个尊重”中,将尊重劳动放在首位,这无疑是突出了劳动教育的基本作用。
劳动最光荣,原本是家喻户晓非常朴实的道理,可在当今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的中国,无论是价值判断还是行为导向上,并没有在广大家长和青年学生中形成共识。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很多青年学生从小就很少吃苦,也很少参加劳动,可以说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是相对缺失的薄弱环节。近期在相关媒体中看到了有学者“劳动教育是在培养下一代的生存能力”的呼吁,这一理念虽然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教育不仅创造了财富,劳动还创造了美,生产劳动美是社会生活美的最基本的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将逐步退出谋生手段的范畴,逐步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劳动过程中的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将会不断提高,因此在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进行生产劳动的审美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就是要以劳动教育中的美为媒体,并通过劳动实践,对青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育青年学生通过劳动去积极主动的创造美、懂得美、理解美、感受美,从而使自己获得美。
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既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又完全符合美育的特征。美育获得成效的特征之一是“体验”,这种体验,是指需要体验者进入意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唤起深度情感,形成共情,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完成育人的过程,它是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三者的结合。
在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实施上,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地各院校都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包括经济状况、文化积淀、资源选择等方面,力求探索出既现实可行又体现实效的实施路径。笔者认为这一探索过程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首先是准确定位,它是“德智體美劳”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多措并举,统筹考虑校内外的教学活动资源,包括实践基地实习场所等;再次是完善体系,从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内容选择、师资培养到绩效评价等,逐步构建形成既符合劳动实践育人要求,又彰显美育色彩的科学育人体系。
总之,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渗透、融合不仅完全必要、可行,而且对新时期的高校青年学生显得尤为迫切。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中,劳动教育跟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离不开与美育的融合,美育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在于融合,我们坚信随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中华美育为立德树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一定能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9-5-7.
[2]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N].人民日报,2019-1-13.
[3]李骏.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构建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9-8-7.
[4]路艳.浅谈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用报教研版,2017(23).
[5]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美育的力量[N].光明日报,2019-3-1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研究——以明德铸魂为旨要”,项目编号2019SJA0468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