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村教师“逃离”的动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682
陈茂哲

  摘 要:乡村教师的流失是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之一。研究在文献回顾和在遵义市SM村完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个案访谈,从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讨论,认为社会层面对农村教育的忽视、经济层面工资收入的不足和个人层面的失望感和焦虑感是乡村教师“逃离”的主要动因。研究认为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条件、建立更加合理公平的教师流动机制让教育改革服务于农村建设、培养乡村教师的使命感,是解决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三大途径。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流失;农村教育;城乡差距;对策

  一、前言

  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要推进标准化建设,教育资源——师资和经费等——要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以实现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双提升。然而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尤其是优秀师资分配失衡,导致农村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极大的阻力。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乡村教师队伍中有将近半数的教师是被初次分配到农村学校,这部分教师的半数在二次分配中调进了县镇学校,而县镇的教师资源的流动中仅有4.5%会“向下流动”到农村学校。据调研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乡村教师有离开农村的打算。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量向上流动,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匮乏。但是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中可以发现乡村教师的困境有所改观。乡村教师晋级三级职称比县镇教师少用0.12年,但是晋级更高的二级、一级和高级职称,乡村教师显著慢于县镇教师,分别慢0.23年、0.15年和0.61年。该报告还显示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后,83.46%的乡村教师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也就意味着只有16.54%的乡村教师想要离开农村,比四年前降低了近一半。

  农村教育问题除了乡村教师流失外,还有教育质量问题。现在一些农村学校学生与城区和县镇同级学生相比成绩远达不上后者,且随着农村学校学生年级的升高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农村学生后期学习面临更大的挑战。教育质量问题也与乡村教师问题紧密相关。可以说,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乡村教师流失和发展的问题是共性,亟需改善。笔者于2016与2017年先后前往贵州山区学校进行支教,经过实地观察发现,无论是普通乡村学校还是山区的学校,都存在教师流动或流失的现象。对于更为贫困的学校来说,乡村教师的流动流失更加严重,由于长期得不到师资力量的补给,学校的发展陷入瓶颈。并且随着师资力量的流失,学生生源也在逐渐流失,学校面临着被裁撤的困境。笔者访谈了遵义市SM村完小的乡村教师,并且结合此前的文献梳理,旨在分析乡村教师“逃离”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做出政策措施上的回应。

  二、乡村教师流失的动因

  (一)社会层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主体,大量从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形成“农民工”群体,这一过程中农村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21世纪以来,人们对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一种二元价值对立的模式,农村被认为是贫穷、落后、野蛮和传统的。[1]我国教育体制的设计也是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当教育发展不均衡与城镇化加速同时出现时,农村教育问题就变得更加凸显,城区和县镇学校对农村生源的吸引力增强,进一步导致农村学校小规模化,师资流失。在此背景下,学界在农村教育的性质问题上有“离农”和“为农”之争。“离农”即是指农村教育服务于城市,它的任务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促进城市化发展;而“为农”更多的是回应农村发展问题,目的是培养能致力于发展现代化农村的人才。[2]但是目前来看,农村教育发展的状态显然是“离农”,由农村流动到城市,意味着发展和进步,这是农村子弟追求的目的,这同样也是乡村教师身体力行的诉求。

  (二)经济层面

  有研究认为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3]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理论认为,当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报酬与付出成匹配,自己感到满意才会对工作保持积极态度,但当他们感到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一种可能的结果就是离开现有工作。工资报酬低,晋升困难,住宿条件差,生活得不到物质保障,是乡村教师流动的最基本原因。在SM村完小,教师Y对此表达了他的想法,“我也很愿意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要供得起家庭,没有物质条件就违背了工作的规律。”Y是一名“特岗教师”被分配到SM村完小,政策规定他要在学校支教一年,但在他支教期满后,他選择留下——因为这个学校实在是太困难了,他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学校。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开展困难也严重地打击了乡村教师的热情。Y是一名体育老师,但是体育器材缺乏,教学环境恶劣,他很难代带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他本是带着满腔热血,到了学校之后,发现才能得不到施展,有些丧失信心,并且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教师的工作性质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待遇和教学条件,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这不难理解为何大量年轻乡村教师要“逃离”农村。

  (三)个人层面

  实际上,近年来在国家的财政支持下,乡村教师的薪资制度逐渐合理化,基本工资有所提高,津贴比例与教龄、教学成果挂钩,城乡教师的报酬差距缩小。但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流失仍然存在。教师C提到,“这与经济条件和家庭因素的关联性在削弱,教师向上流动或流失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平台,特别是优秀的年轻老师,把个人成就看得很重。”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成为乡村教师,端好这“铁饭碗”,是由于先天社会资本的缺乏。对于“特岗教师”来说,入职的动机一部分就是社会资本的缺失。[4]教师Y也承认“当时考大学的初衷并不是想当老师,当老师是没有办法而做出的选择,我们当然也渴望着更好的职务。”当他们成为“特岗教师”后,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得更加困难。农村学校师资年龄结构老化,教学方法更新慢,缺乏专业性,无法提供给他们职业发展的环境,并且他们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这显然已经不仅仅是“铁饭碗”和低收益之间的矛盾了,大部分乡村年轻教师的“出逃”就是因为在得不到个人的发展,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

  乡村教师因角色冲突而产生的焦虑状态,也是他们想要“逃离”的原因之一。部分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出现个体生存的“身份焦虑”。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光荣高尚的职业,具有稳定的收入和较好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城乡二元割离的条件下,城乡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经济社会地位差距很大,乡村教师在落后的文化环境下,没有作为教师的应有身份。教师Y提到,他所在的乡,学生的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并不尊重教师,并且也不明白孩子读书是为何,不配合老师的工作。年轻的乡村教师再有能力想改变教育现状,但面临农村的经济文化环境也会产生角色冲突,陷入焦虑状态。有研究深入剖析了乡村教师的“身份焦虑”问题,认为农村的制度环境、文化境遇与教育现实,使得乡村教师饱受“身份尴尬”,成为不同于教师队伍中的特殊人群。[5]可见乡村教师的“逃离”,也源自内心的“煎熬”。

  三、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建议

  通过对乡村教师流失的动因的梳理探究可以发现,教师流失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应注意到的是,乡村教师“逃离”的主要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有很多个人和非经济的因素,而这常常是被忽略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及建议时,应当综合去考量,更加以教师为本,并且将当地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问题也纳入政策制定中去。

  (一)提高薪资水平,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

  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认为,解决教师流动流失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教师薪资低的问题。基于公平理论,大多数的乡村教师是认为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不匹配的。鉴于此,有学者认为不能要求乡村教师都扎根农村工作岗位,将自身完完全全贡献给当地的教育发展,而是应当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补偿,以缓解在工作中形成的不公平感。[6]教师Y的状况能代表一部分乡村教师的情况,尽管他们作为“特岗教师”来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是政策对他们的安排,但是在认识到农村学校艰难的状况后,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选择留下,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但是,这样怀有责任感的乡村教师数量不宜高估,而且随着时的间推进,年轻的乡村教师步入中年,家庭的责任会更加消磨他们的积极性。扎根农村数十年的乡村教师应该被人们所敬重,但是要求每一位乡村教师都做到数十年工作在农村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应当增加对乡村教师的专项投入,让乡村教师的实际收入与当地城镇教师的收入持平;改善农村学校校舍条件,增加完善校园设施,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为乡村教师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改善这一问题。据报道显示: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2017年为乡村教师提供的生活补助实现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的全覆盖。全国18个省(市、区)35个县(区)人均月补助标准为322元,比2016年增加38元,增幅为13.38%。校舍建设方面,2017年乡村小学和普通初中办学条件达标率分别达到85%左右和91%左右,比上一年分别提高约12.5和7个百分点;校园网建成率分别为56.81%和68.37%,比上一年分别提高约10.16和2.78个百分点。虽然与城区和县镇学校相比任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是政策的帮助下其差距会逐渐缩小。

  (二)实施更加公平合理的流动机制

  目前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趋势是乡村教师向县镇学校流动,但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流动会导致一个农村教学岗位的空缺,特别是在师资力量极其薄弱的学校,又没有相应教师的补给,会严重危害学校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资源得合理分配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开始尝试性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意见》,其中指出要全面推进教师队伍的“县管校聘”改革以改善乡村教师频频流失又得不到补充的困境,达到教师合理轮岗的目的。“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岗位的管理、教师培训计划的制定及教师业绩考核和工资福利的制定归于县教育部门,而学校只需与教师签定任用合同,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然而“县管校聘”在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就教师而言,他们在整个教师流动的体系制定中参与力度弱。[7]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流动,是因为他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障。从学校角度看,一些县镇上的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然而对于更偏远的农村学校来说,其教学水平反而可能下降。教师C对此提到说,“‘縣管校聘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的业绩评定决定了他们的在哪里就职,但是对于一些偏远学校来说,没有好的老师愿意去的话,很可能聘用的就是在其他学校落聘的老师。”因此在制定相关教师流动政策时,应该考虑到县级教育部门的职能压力、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也要立足于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整个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关注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让教育改革推动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使命感的乡村教师

  农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发展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8]上文提到农村教育的定位和性质问题,学界研究有“为农”和“离农”之争。不论是“为农”或是“离农”,都应当把现代教育的发展放在农村的具体情境中去考察,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完全的“离农”或“为农”都是不可行的。但应该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建设。目前来看,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封闭落后,许多乡村教师因为“热情”殆尽,不知自我价值由何体现,缺乏参与社会建设的使命感。然而,农村教育是建设农村社会的重要环节,乡村教师们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要提升教师的主体性,需要创造有利条件,让教师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因此要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倡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部分课程设置服务于农村现代化建设,让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基础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学有所用,培养一批乐于建设家乡,有能力推进农村建设的人才。这不仅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农村的归属感,也能够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我国农村教育学生数量多,学校数量多,占基础教育的半数以上。但是乡村教师的流失已成为农村教育的最大困境之一。“向上流动”、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成为了乡村教师的普遍诉求,这无可厚非。但大量年轻骨干教师流走后,当地学校的发展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逃离”的动因是综合的,是复杂的,是个性的。因此在做出措施回应的时候,也应该多方面考量。当前最应当解决的是教师的待遇和生存环境问题,这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除此之外,也要制定合理公平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良性交流,补全空缺岗位。最后,是乡村教师的角色问题,要提高教师的使命感和价值感,培养具备乡土情怀的教师,让他们的理念与方法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上得到体现。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教育问题,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师资问题要如何解决,值得更具体的讨论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2]单丽卿,王春光.离农: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与问题——兼论“离农”和“为农”之争[J].社会科学研究,2015(1):124-132.

  [3]范先佐.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6-154.

  [4]刘敏,石亚兵.乡村教师流失的动力机制分析与乡土情怀教师的培养——基于80后“特岗教师”生活史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16(6):15-19.

  [5][8]江涛,杨兆山.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阻力”问题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5(6):98-102.

  [6]丁丹.农村骨干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基于公平理论的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83-187.

  [7]方征,谢辰.“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6(8):72-76.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