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慕课自被中国引进之日起,凭借着大规模、开放、在线等特征,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掀起一番巨浪。慕课虽然建立在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但是相较于传统的公开课却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信息服务工作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将工作嵌入到用户中,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工作,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与慕课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慕课;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1.引言
“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迅猛发展。作为开放共享的网络在线课程,“慕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对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教学辅助以及学术研究的责任。慕课作为一种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其目的是将精英教育普及化,图书馆与慕课的融合发展是必然的。在这一趋势之下,高校图书馆只有把握好机遇,完善其信息服务工作,才能更好的履行其职责,为高校的教研活动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2.慕课的特征与优势
2.1 慕课的特征
2.1.1 大规模
“慕课”大规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俩个方面:参与慕课平台的高校规模之大以及在线学习慕课学生之多。从2012年30所上海高校共同创建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再到2015年运行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几十所顶尖高校的优质课程的学堂在线,最后到各个省市通过自建或者依托等模式所创建的高校课程联盟慕课平台,比如安徽省通过自建模式创立的“e会学”,山东省依托智慧树开展慕课服务[1]。慕课自被中国引进之日起,就在各大高校之间掀起一番教育浪潮,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其次,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老师的授课对象只是坐在教室中的几十人,受到时间与空间很大的限制。而在“慕课平台”,却能够聚集成千乃至上万的学习者,这是传统课堂不能比拟的[2]。
2.1.2 开放
慕课的开放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俩个方面:第一、对于学习者的开放。每个学习者只需要通过邮箱注册,就能在慕课平台上按照自己的需求找寻相关课程,对课程进行选择评价,筛选出符合自己预期的优质课程,体现其“使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的理念。第二、高校慕课资源的开放。无论是自建平台还是依托平台,高校将其录制的慕课发布到慕课平台上,由平台上的学习者按照自己学习安排进行学习,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1.3 在线
传统的授课模式是在教室中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互动,但慕课却打破时空的限制,学习只需要在网上就可以完成。依托于慕课平台,教师或是有关教育机构能够随时随地将录制好的慕课视频进行发布。而学习者则利用便携的移动终端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以及时间安排来做相应的调整。其次,有专门的教师在讨论组内为学习者进行在线的辅导和答疑,帮助学习者掌握课程知识,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2.2 慕课的优势
虽然慕课的教育模式是由远程教育发展而来,但是慕课相较于传统的公开课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网络教学只是一个课堂实录,对于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慕课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每个课程的开课、结课的时间是固定的[3]。在视频长度方面,传统的公开课的视频长度较长,一般长达一个小时左右。课程设置的时间过长,反而会超出注意力集中的時间限度,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慕课提供的是短视频课程,大约在10分钟左右。这样的短视频更能够使得学习者保持高度的学习精力,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互动交流方面,传统的网络公开课互动性较差,授课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很难形成良好的反馈,教师无法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及时获得解答。而慕课却不同,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将学习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发布在相关讨论区内,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在线解答与辅导,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其次,在讨论区中,学习者们就某个专业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产生一种激励效应。最后,慕课系统会自动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与学习进程,而且在慕课学习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课堂测验以及单元作业,系统自动对学习者者所做的答案就行自动评分,学习者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产生良好的人机互动[4]。
3.服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3.1 慕课资源建设不完备
一个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其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依托与保证。慕课课程作为一种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方面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少高校图书馆将慕课资源纳入到馆藏资源结构中[5]。即使有些高校将慕课纳入馆藏,但对于这些课程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分类组织,建立合适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检索工具。以吉林大学为例,吉林大学图书馆门户网站上在“资源”栏目下开设了“网上开放课程”栏目,通过“国内课程”与“国外课程”将相关慕课平台进行划分并给出相关平台的链接,在学生与慕课之间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
3.2 宣传力度不足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推广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在馆内张贴海报或者在图书馆的门户网站上进行报道来宣传慕课课程。推广形式的单一使得其受众就少,那些不经常来图书馆以及很少访问门户网站的学生很难接触到慕课的宣传推广[6]。虽然有些高校图书馆借助一些新媒体,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渠道进行推广,但是相关文章的发文量比较少,并没有达到非常好的推广效应。其次,传统形式上的宣讲会与讲座也并没有很好的开展。
3.3 学科馆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用户需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而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信息获取效率、获取信息的准确率、信息内容的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科积分化与微分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门学科的内容往往会涉及到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因此,对一门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往往还需要对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在学习者对某一门慕课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于其相关学科的信息需求。由于高校图书馆对学科内容以及慕课资源的认识不足,学科馆员知识结构与服务理念的限制,对于学习者的需求缺乏及时的掌握,使得信息服务内容与质量无法使用户满意。
4.完善建议
4.1 加强慕课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慕课资源建设要满足实用性、系统性以及特色性。实用性要求慕课资源的建设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系统性强调慕课资源建设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选择地收集相关学科的慕课资源。特色性指导慕课资源建设要根据院校重点培养的专业或者优势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由此来建设相对完备的慕课资源库。值得注意的是,慕课资源的建设应当建立在对慕课平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其次,要对慕课资源进行分类组织。可以采用DC(Dublin Core)技术来对慕课课程进行描述,将各个款目按照学科专业排序而编制成一个慕课课程目录。然后以慕课的制作单位,慕课所涉及的专业等特征作为检索路径来建立相应的检索工具,来方便用户对慕课资源的获取。
4.2 加大慕课的宣传力度
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有关慕课的宣讲会与讲座。讲座內容可以包括慕课的发展、慕课对于当代教育的影响、慕课平台对比分析以及该院校的慕课资源建设情况等。其次,高校图书馆改善慕课的微营销工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形式进行有关慕课的推送,同时开发有关慕课的小程序来方便用户使用。微博微信推送的内容可以多样化,不仅仅是慕课课程的介绍与链接,还可以包括慕课优秀学习者的读书笔记,慕课制作团队的制作过程、以及学习者对慕课的评价等。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院系教师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
4.3 完善参考咨询服务
2019年4月9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根据大会所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现已有12500门慕课课程上线,其课程内容涵盖哲学、计算机科学、历史、文学、外语、数学、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学与医药卫生等多领域多学科。这些大量免费的在线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与老师的选择难度。这就给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完善措施如下:首先,参考咨询工作人员要对慕课课程有所了解,尤其是对那些被评为国家精品的课程、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及由著名学者或者高校所录制的课程进行重点了解,提高参考咨询的服务质量。其次,建立实时参考咨询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通讯工具建立及时的沟通渠道,使参考咨询的工作人员能够对用户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了解用户阶段性的需求,提高响应速度[7]。对一些常问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建立问题库,同时根据问题的关键词建立相关的检索工具。问题库的创建能够避免对常问的问题进行重复解答,提高参考咨询的效率。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自动应答系统,比如清华大学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以减轻参考咨询人员的工作压力。最后,建立用户评价体系,让用户参与到服务建设中来,对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提升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8]。
4.4 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有效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个人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如此繁多的慕课资源,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对慕课资源的利用效度。因此,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图书馆可以联系院系教师开展线下的信息素养教育讲座,来宣讲相关知识以及传授一些信息检索方面的实用性技巧。此外,图书馆可以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已有的信息检索课程慕课化,开设本校的慕课课程。如中山大学潘燕桃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的《信息素养通识教程: 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清华大学林佳教授在学堂在线开设的《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这些课程广受学生好评[9]。值得注意是,课程设置应当顾及非图书情报类专业的学生,不能过分突出学科特色,要突出其实用性。图书馆也可以将信息素养课程以微课的形式发布在图书馆的门户网站上,比如武汉大学图书馆所开设的《小布微课》,四川大学图书馆所开设《数据库微课》等。同时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平台推送信息素养知识的微视频。
4.5 学科馆员工作完善
首先,学科馆员应该将慕课嵌入到用户中,主动与某一院系或专业进行联系,了解该院系或者专业的学生情况以及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据此来提供相应的慕课课程。比如图情专硕的研一新生大部分是跨考的,相关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再加上学时较短,可能会造成今后的学习会比较吃力。这时,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去了解这一情况并结合该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推荐相应的慕课课程,比如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的《信息管理基础》。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来提供相应的慕课,比如在论文写作、沟通面试等方面。值得注意是,慕课教学中要注意版权问题。学科馆员要充分了解慕课的版权信息以及内容许可,保证资源能够无障碍获取。必要时,要咨询相关的法律人士,避免侵权等问题。
其次,学科馆员应当抓住机遇,继续学习,以提升发展空间。学科馆员的专业水平决定着信息服务质量。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由传统的教学辅助机构逐渐发展到教学学术研究机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正向着数字化进行转型发展,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了在校的师生,还包括社会范围内的人员。这就是使得高校图书馆更加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管理、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慕课背景下,学科馆员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通过高校所在的慕课平台,学习相关的优质课程,补足专业基础,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学术服务角度里看,我国高校的学术服务相较于国外而言,发展比较慢,服务质量较差,仅限于为研究课题进行科技查新。或许学科馆员可以针对所研究的课题,学习相关专业的慕课课程,从而提升学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学科馆员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慕课制作中去。高校图书馆在慕课课程的制作过程中,伴随着信息资源的需求与获取。同时,慕课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更为专业和权威。学科馆员可以利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参与到慕课的制作团队中,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检索,收集,评价,选择,组织以及分析并且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既保证了慕课的课程质量,又能够降低慕课的创建成本[10]。
5.结语
作为“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慕课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伴随着种种挑战。在慕课的浪潮之下,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牢牢把握用户的需求,開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完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高校的教研提供强而有力的帮助,促进自身与慕课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孟儒.各省市高校课程联盟平台调研分析[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34(5):113-116.
[2]刘想容.“慕课”背景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完善[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1):57-59.
[3]段滨艳,王自然,孟庆龙.“慕课”与“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7,31(3):72-76.
[4]蒋丽丽,宋海艳,陈幼华.试论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1):79-82.
[5]赵莉娜.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0):46-49.
[6]储节旺,叶帆.高校图书馆MOOC推广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36(6):40-47.
[7]林聪.高校图书馆慕课资源嵌入式服务设计及实现路径[J].出版广角,2019(17):37-39+47.
[8]李岩,曲素钦,李昱瑾.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完善[J].新西部,2019,(29):112-112+152.
[9]周晶,王晓红.高校信息素养类慕课(MOOC)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中国大学慕课和学堂在线开展的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2019,(18):7-16.
[10]于爱华.MOOC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1):81-85.
学术探索
慕课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完善路径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