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菜根谭》作为一部清言小品集,集儒家的忠恕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无物无我于一身的语录体著作,是我国典籍文化中的瑰宝,但在近代中国知之甚少,却在日本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掀起的“菜根谭”热,使这本书广受关注,至今已出版十余种英译本。但是关于《菜根谭》的英译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在梳理《菜根谭》英译及其评述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分析整合,以期补充《菜根谭》英译相关研究。
关键词:《菜根谭》;英译;研究综述
1 引言
《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的内容,三山病夫通理在其序中阴不翁老人的概括为“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大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意丰”,是一部集儒释道为一体的论述如何修身养性、磨砺锻炼、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人生格言警句汇集。(胡如虹:1993)
《菜根谭》这个书名,从今天看,饶有趣味。毛主席也曾说过: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读懂一部《菜根谭》,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囊括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经问世,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蒋坚松:2003)。
2 《菜根谭》的英译情况
1988年第6期《环球》杂志是这样介绍《菜根谭》的,“在日本,企业管理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郭著章,2005)。
自日本掀起的“菜根谭”热,使这本书广受关注,至今已出版十余种英译本。自明治时代起至昭和时代,《菜根谭》的拓印和传播态势仅次于《论语》。自1926年起,日本学者矶边弥一郎由日文版《菜根谭》翻译了第一个英译本,他是日本著名英语教育家,曾于明治时期与美国教育家弗兰德里克共同创立国民英学会,并在后期影响极大,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王永真,顾怡燕:2017)。矶边弥一郎在译文前言中,对《菜根谭》的书名、主要思想、文体、基调作了介绍,并指出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物欲横流的时代,追名逐利思想泛滥,以至于人的精神世界十分贫瘠。因此译者希望人们可以慢慢品味书中的哲思,用更多时间去培养高雅趣味与纯良品德。
美国学者威廉·司格特·威尔逊对日本文化研究颇深,在1985年,以日本版为底版,推出了《菜根谭》的英译本。他为中国及日本的文化西传,做了极大的贡献,曾翻译了日本武士道经典名著的《叶隐》以及《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中国典籍,威尔逊的英译相较与其他译本更加的系统化,译本的注释长达18页附录,为西方读者提供极大便利,是第一次详细作注。
随后1990年,又一位美国学者托马斯·克利里转译了日文版《菜根谭》,推出了英译本。这版译本的特色是内置15幅插图,精选自《芥子园画传》和约翰·古德尔编辑的明代枯笔山水画册。
直至2000年,《大中华文库》版本的《菜根谭》英译本问世了,英国翻译家保罗·怀特译本是《大中华文库》系列之一。英国翻译家保罗·怀特是英国翻译家,2007年中国政府“国家友谊奖”得主。作为外籍专家,保罗·怀特在中国已工作34年,完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等主题图书英文版的翻译改稿工作,累计达2400万字。《大中华文库》系列代表了我国最高的出版水平和出版质量。其目的就是以中国传统典籍为底本,来向世界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以中国文化底蕴来构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大中华文库》系列之一的英译本在翻译水平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我国学者蒋坚松于2001年推出的译本备受国内学者推崇,与源文本同为母语,蒋先生在思想和语言的把握也更为到位,其译本由胡如虹今译,唯一据《菜根谭》一卷本译出。前言对《菜根谭》的由来做大体介绍;后记是蒋坚松对古籍英译理解和表达的若干看法,对后续的典籍英译极具指导意义。
200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绘画菜根谭》也拓宽了其审美趣味,书法家李兆良先生,画家傅益瑶女士,译者赵昌平先生共同合作:中英对照、国画插图、书法原文、制作精良。略微遺憾的是,此绘本仅占《菜根谭》的一小部分。
2006年,罗伯特·艾特肯与郭颍颐的推出了合作译本。罗伯特·艾特肯是美国著名佛教禅师,曾在日本生活多年,著有禅宗书籍十余部,罗伯特的译本是主要以日文版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冯作民《白话菜根谭》和吴家驹《新译菜根谭》来整理校对的。罗伯特的译本为中文繁体和英译并排,在书的附录也列出拼音、简体和威妥玛音对照表。美籍华人学者郭颍颐在译本之后的附录也做了极为详细的整理,先是剖析了洪应明在撰写《菜根谭》的思想变化,此外,除了对关键名字所做的附录解释外,还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译本及文学批评。无论是正文还是其后的附录,都做了极为精细的处理。
同年,2006年蔡志忠也出版了漫画版的《菜根谭》,在精选了比较经典的段落配上诙谐的漫画,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丰富了《菜根谭》的表达形式,拓宽了读者群体,也是最为青少年喜爱。
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译者周文标先生的《菜根谭》译作。他将原作中的每条又用短语简要概括,用汉语注释了重点文化负载词,更适用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
宋德利先生的译本还未出版,但在他的博客上都有转载,除了《菜根谭》,还有其他典籍名著,孜孜不倦的学者精神也值得欣赏。
从历时角度看,文学作品的英译受宏观译学范式甚至文化范式影响,《菜根谭》也是如此。《菜根谭》著书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部分封建社会的糟粕如重男女思想,但对于现在重视男女平等的21世纪,尤其是当芭芭拉·戈尔德、谢莉·西蒙等为首的女权主义翻译流派的出现,各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也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在罗伯特·艾特肯的译本中有较明显体现,其译本中淡化性别指向,用的是没有性别之事作用的词。
3 《菜根谭》英译研究综述及启示
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共有197篇关于《菜根谭》的文献。其中关于《菜根谭》英译研究的相关期刊仅占11篇,关于《菜根谭》的核心期刊和CSSCI共有31篇,而关于《菜根谭》英译研究的核心期刊和CSSCI仅仅占了4篇。对硕博论文的检索,获硕士论文共11篇,英译研究量严重不足。从核心期刊和CSSCI发文期刊来看,《外语与外语教学》刊文3篇,《当代外语研究》刊文1篇,主要围绕翻译中的微观语言层面和译本对比层面。郭著章从保罗·怀特和蒋坚松的两个《菜根谭》英译本对比出发,探讨中国典籍翻译的方法和道理(郭著章:2005)。
蒋坚松从自己所译的《菜根谭》英译本出发,结合原作分析句法、词义、修辞、作者倾向等因素对古籍英译产生的影响,指出英译的策略应当建立在结合所译作品对制约理解的言内、言外因素的具体分析(蒋坚松:2001)。蒋坚松先生的译本深受国内学者赞颂,他在源文本思想和语言把握也更胜一筹,在英译《菜根谭》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感悟,整理浓缩的这篇期刊对今后《菜根谭》源文本及译本研究,极具指导意义。
王永真和顾怡燕详述了《菜根谭》英译史,从译者及译本进行分析,作者从《菜根谭》英译为起点,进来探讨典籍如何在异化的环境中保持经典的地位不衰,进而提出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我国典籍如何在异国环境中也得到良好传播,除了译者的译文水平,是不是传播力度、典籍本身的魅力、阅读经典所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或由此而间接产生的物质价值(王永真,顾怡燕:2017)。
王永真和吴春在《菜根谭》基于英译史的基础上,选择三个英译本,从词汇、语篇以及译本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两位学者从文化负载词、修辞以及附文本的视角进行探讨,这是之前从未分析过得角度,拓宽了菜根谭的研究角度(王永真,吴春:2017)。
据知网上的数据,共有11篇硕士论文,笔者经过一一研读,将关于《菜根谭》英译研究的论文分为以下几个方向:语料库翻译风格研究1篇,译者主体性方面1篇,翻译活动规范1篇,微观语言层面研究3篇,比较诗学译本对比研究有3篇,翻译伦理层面的有2篇,微观语言层面和比较诗学译本对比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主要热点是围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方法。学者们所研究的译本还是以保罗·怀特所译的文库版《菜根谭》译本为主;其次为国内学者蒋坚松译本。所涉及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改写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权力话语理论、阐释学、生态翻译学。
经过以上分析,《菜根谭》英译研究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菜根谭》集佛道儒三家之大成,值得注意的是虽是成书于明朝,但却是先受到日本的推崇,在受到世人关注之后,才渐渐活跃于本土。此后多种英译本也大多是以日文版为底本,中国的典籍经由日本学者之手,在国际上获得关注。英译本已达到十余本,但是译本相关研究评述并不多,相对于来讲,明清时期的清言小品文无论是清言小品文的国学研究,还是清言小品文的英译研究,并未受到学者们的足够关注,反观学者们多聚集在比较“热门”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扎堆现象比较严重。另外,《菜根谭》英译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国内始于2000年文库版《菜根谭》的出版,但整体质量数量与其他典籍的翻译研究差距较大。
第二,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典籍“走出去”,《菜根谭》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已广泛传播,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英译后的《菜根谭》影响力还有待加强。如果想拓宽“中学西渐”的宽度和广度,我们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如何让本土的典籍也能在西方的“风土人情”而保持经典的地位不衰。在要了解国际受众的审美情趣,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同时,也要寻找相关的推介渠道,加强描述性研究等多方面研究渠道。
《菜根谭》英译本已有数十本,但国内《菜根谭》相关英译研究由不足,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难以建立相对权威的智库支撑。目前研究中关于翻译中的微观因素比重较大,如翻译技巧等,但从宏观方面,如译介研究数量较少。有一些因素值得思考,除了典籍本身的魅力,译者或译文的水平,是不是还有典籍传播的力度,译本附文本的设计,译介的相關因素等等都需要考虑在内。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典籍英译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活动,《菜根谭》英译现状研究,也只是探寻问题的其中一个维度。将现有研究的梳理与反思是下一个命题研究的开始。我们应当更注重本国文学文化的传承与提高,中国的典籍文化应当在今后获得更多的关注,主动将中华文化推出去,在世界文学舞台,展示我们的典籍文化。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艾特肯,郭颍颐.菜根谭:明代中国人的生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保罗·怀特.菜根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
[3]磯邊弥一郎.国民英学会創立第三十周年回想錄[M].东京:国民英学会出版局,1918.
[4] 蒋坚松.菜根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5]王永真,顾怡燕.《菜根谭》译史初探[J].上海翻译.2017(11):62—68.
[6] 王永真,吴春.由《菜根谭》译本对比看典籍翻译[J].当代外语研究.2017(2):88—93.
[7] 郭著章.谈《菜根谭》及其两种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48—51.
[8]陈惠.语用视野下《菜根谭》英译评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03):186-18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YY057),“茶文化模因的跨时域表征与古今茶著翻译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