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新时代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原因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158
林洁

  

  摘 要:近年来,校园暴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对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治理校园暴力问题已然刻不容缓。笔者通过深入剖析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特点及原因,试图让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象得以有效控制,让青少年都能够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特点原因

  2018年10月8日,山东峄城区多名未成年人辱骂殴打一名女生,并对这位女生进行扇耳光、踹肚子等行为;2018年10月14日,云南曲靖一14岁少女因不堪忍受“校霸”同学长时间的欺负,在家中喝药自杀,之后不幸离世……随着校园暴力现象的屡见不鲜,成为2018年民生热词,这种现象困扰着许多中小学生、家庭乃至社会,成为最棘手的民生问题之一。校园暴力不仅伤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造成难以修复的重创,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造成严重威胁。

  一、新时代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概述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上下学途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肢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希望和未来,校园暴力却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不仅给中小学生造成肉体上的损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他们的心理扭曲,严重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教育秩序,最终影响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因此如何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可用之人,对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十分重要。

  二、中小學校园暴力的特征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校园暴力群体低龄化

  校园暴力群体日趋低龄化,包括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是现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根据2014至2017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284起校园暴力案件,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校园暴力中未成年人犯罪年龄逐渐变小,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年龄趋于低龄化。违法犯罪的低龄化的危害性不可小觑,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阻碍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发展。

  (二)暴力方式网络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智能设备不再是一件奢侈品,已然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可以拥有的生活用品,携带手机、iPad入校在中小学校蔚然成风。网络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微信、QQ等社交媒体及网游在学生中的流行,常常会衍生出各种越轨行为。校园暴力网络化如今已是愈演愈烈,甚至成为了未成年人心中的“时尚”。例如为了侮辱和报复他人,通过匿名等方式针对施暴对象进行辱骂等言语攻击,施暴者会无意识的用自己的手机拍摄殴打他人的视频,将所拍摄的视频上传至网络,以此来寻求快感,引起他人的关注。更有甚者发展为斗殴、强奸、吸毒甚至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这些暴力行为对被施暴者造成巨大伤害,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三)女生欺凌事件增加

  2018年福建泉州,在放学途中,由于女生之间发生口角,引发争执,几个施暴女生将被施暴女生带到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进行殴打;同年,一段校园女生施暴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视频中一名初中女生孩被多名女生侮辱和殴打,随后警察对这些女生采取了刑事措施……类似的女生欺凌他人事件的新闻和视频在网络上频繁的被曝光出来,随着时代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女生已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乖巧可爱的样子,很有可能成为残忍的施暴者。女生由于生性敏感、嫉妒心强、争风吃醋等原因,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进而实施校园暴力,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反响。

  (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欺凌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小学校园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离异、单亲家庭等诸多原因,孩子长期缺少监护人管教,在思想上、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容易产生暴力倾向、暴力行为或者成为被施暴的对象。由于缺少管教、心理扭曲等原因对他人实施暴力,由于自卑、懦弱等原因受人欺负。纵观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留守儿童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三、中小学校园暴力原因

  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暴力现状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深入剖析中小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对治理和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自身因素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健全,成长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特别是校园暴力的施暴者通常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碍,由于自我控制力弱、情感的缺失、引导不足、家庭纽带断裂、虚荣心、不受关注等原因,有的中小学生禁不住诱惑、叛逆心理、负面情绪没能及时排解、缺乏判断是非能力从而迷失自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常常表现为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和矛盾,缺乏法律意识。

  (二)家庭原因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普遍都重视孩子的教养问题,但是受经济水平、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家长自身的修养等方面制约,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特别是家人的陪伴与榜样对中小学生爱和情感的需求、正常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前文提到的留守儿童应作为重点对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尽到监管的义务,对孩子仅仅只是经济上的赡养,对孩子情况了解关心较少,缺乏父母的监管,无疑增加了孩子的孤独感,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难免会容易结交社会人员,拉帮结派,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其个性发展受阻,从而增加了校园暴力的可能性。校园暴力的行为追根溯源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源头。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于未成年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原因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是其培养个人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背景下,重视应试教育、注重升学率,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品德、情操、个性和法制教育,导致部分中小学生思想观念上有所偏差,法律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可能会为了寻求认同感,拉帮结派聚集在一起,采取暴力的方式来报复老师或同学,用不恰当的方式寻求“认可”。另外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做好问题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工作,使得问题长期积压,不断放大,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排解,就容易产生校园暴力或攻击的行为。因此,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中小学生德育法制的教育与引导,这是对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的重要补充。

  (四)社区等外部环境方面

  社区作为中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今不再是简单的居民住所,而是具有教育、娱乐、服务和就业等多种功能的社会组成部分,社区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塑造等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小学生营造健康、温馨、积极的社区环境,对中小学生暴力犯罪问题防治有着积极的意义。校园周边复杂的环境也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周围随处可见存在着非法面向未成年人的网吧、台球室、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存在诱惑,甚至是中小学校园暴力开始的苗头;除此之外当下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奢靡之风、人情淡漠等不良社会风气,也会侵蚀了中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这也是诱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时代在前进,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当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助力于青少年的成长,面对校园暴力现象,不要沉默,预防与治理校园暴力这一难题,还需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重视、齐抓共管。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青少年会健康快乐地成长,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会将会被有效控制预防。让我们共同倾力谱写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福建警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