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东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将“浙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形成与学校教育机制、学生发展特点、区域红色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工作机制,用红色基因串联教书育人环节,鼓励学生投身校园红色实践,建设校地育人阵地平台等方式,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浙东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成果的总和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优质的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挖掘浙东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浙东红色文化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应对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破题之需。
一、“浙东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凝练
(一)“浙东红色文化”的内涵
1.红色历史资源,这是“浙东红色文化”的基础。红色历史资源指在浙东地区所形成的历史革命事件中的人、事、物,它是物化了的红色文化。宁波素有“小浙东”之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一是以“浙东小延安”之称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梁弄、“浙东红村”余姚横坎头村等为代表的革命历史事件旧址,其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浙东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二是以现存第一部党章的守护人张人亚、“浙东刘胡兰”的李敏为代表的杰出人物的故居或者纪念堂,充分展示了保家卫国、舍己为人的精神情操;三是以全球生态500强的滕头村、杭州湾跨海大桥胡建设为代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果,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展示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2.精神内涵传承,这是“浙东红色文化”的灵魂。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文化沉淀深厚,自身也具有较强的传承性②。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志士围绕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抛头颅、洒热血,所凝结其中的舍身取义、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
3.文“化”人育人,是“浙东红色文化”的路径。文“化”育人是指经由先进文化浸润而形成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习总书记曾谈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浙东红色文化从高校学生所处地域为切入点,从身边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入手,用最质朴的教材、最鲜活的案例、最生动的样本、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青年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昂扬的斗志。
(二)“浙东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活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可以运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③。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而依托红色阵地开展实践活动是最鲜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最能让青年学生接受,以发挥浙东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塑造了青年学生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3.激发了青年学生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民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浙东红色文化的浸染无疑给予了青年学生站在一个支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时刻,正是有了无数的先辈们艰苦奋斗、牺牲奉献才有了今天,而未来更需要去奋斗,能让青年学生在时代背景下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4.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浙东红色文化和属地高校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系、精神联系,推动浙东红色文化不断引向深入,将浙东红色文化纳入到思政课程中,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发共鸣,深化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上的现实困境。红色文化有着不可比拟的育人功能,但就目前现状而言,部分高校对本地的红色文化认识尚未充分,各方资源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或对于浙东红色文化的价值仅仅局限在物化的功能,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现实意义理解不够完整。
(二)教育方式上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导,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由裂变的方式向前推进,其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俨然已受到了冲击,已不能适应青年学生的需求。
三、浙东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机理分析
(一)“浙東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理分析
1.内容相符。红色历史资源是物质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浙东红色文化是关于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凝聚,本身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内容④。借助革命历史遗迹、纪念馆、革命文献甚至红色歌曲等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教材和天然载体。两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2.目标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也在于帮助青年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规划好远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每个个体生存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⑤,成长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两者在目标的实现上是一致的。
3.路径合辙。以文化人是产生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这与红色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育人途径是相吻合的。
(二) 浙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1.发挥高校思想高地的政治优势,实现校党委、各部门的教育融合
习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指导和服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资源,这就要求属地高校要高度重视,层层设计,从机制体制上将浙东红色文化将其纳入到学校思政课题体系中。
2.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中教育作用,实现个性和整体的教育融合
教师要深入了解浙东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实质,以实践访学、理论研究等方式来加深对浙东红色文化的理解,并通过开设相关的红色课程等方式把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将传承浙东红色文化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成为浙东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3.发挥红色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融合
浙东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发挥着特有的育人功能,但是也需要各方保障,以切实发挥真正的价值,凸显工作的实效。属地高校可积极与浙东红色文化阵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合作育人,通过组织实地实践、建立共建合作基地、纳入到教学体系等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将红色文化种在心里。
四、浙东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的实践路径设计
(一)融入主体内生路径,与学校教育机制相融合,用红色基因串联教书育人环节
一方面要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觉。高校要结合浙东红色文化资源主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主动将浙东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起青年积极参加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教育活动的热情,并转化成为其自身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属地特色,积极组织开展课堂授课、专家讲座、走访调研等学思践悟的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时代的诉求、从而激发起青年学生自身的自豪感,明确责任和担当。
(二) 融入客体主动路径,与学生发展相融合,鼓励学生投身校园红色实践融入协同合作路径,与区域红色文化融合,共同构建育人阵地平台
一是要因地制宜,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打造特色红色精品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二是要因时制宜,积极探索多元的传承方式,在青年学生心中种下红色基因。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三)融入协同合作路径,与区域红色文化融合,共同构建育人阵地平台
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更要让学生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此,加强校地之间的合作既可以为挖掘浙东红色文化内涵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也使浙东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更为充分。
总之,充分重视并挖掘浙东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与高校思政教育内涵机理的耦合研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破解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才能实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材。
[注释]
①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73-75.
②渠长根,王靜.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综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42(3):22-29.
③方水明.微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42):44-49.
④胡建,冯开铺.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00-103.
⑤汪慧,张兴.“破”“立”中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9-124.
2019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G19-ZC09 “浙东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机理与路径选择
(作者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