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国高校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现象,这也为高校的德育实践工作带来了挑战。鉴于此,开展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尔伯格就道德培养而提出的的道德讨论策略以及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以此为鉴,从高校德育内容的合理化、德育目标的科学化、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个方面来讨论了高校德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为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科尔伯格;德育理论;高校德育实践工作;启示
一、引言
受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被提上一个新高度,高校在向学生传授德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实践。科尔伯格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他所构建的关于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哲学以及德育实践策略的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认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由他所引发和创造的科尔伯格德育策略则为高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对高校开展德育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科尔柏格德育理论对高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一)德育目标科学化,重视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及主体行为的一致性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奉行发展性以及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主体行为的一致性原则。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就传统的德育培养目标而言,学校重视的是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塑造,学生在德育课堂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实践意义被限制再认知层面。而科尔伯格对对这种传统的接受灌输式教学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灌输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更不能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在此层面上,它是基于真正的道德行为判断和道德认知而做出的决定。而就它不能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而言,是以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为依据来判断道德教学的合理性,并且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内容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行为主体的道德发展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在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他以儿童道德发展中所达到的阶段为基础,在对儿童提出超越此阶段的发展目标,以促进他们到的水平的提升。在科尔伯格看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对道德行为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重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科尔伯格认为,受教育者应该成为課堂讨论的主体,在课堂讨论中就自己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并且要有选择性的接受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引导,对符合自身发展的德育内容有效吸收,引进道德讨论法,学生在道德学习和道德认知中的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得以充分体现。
2、突出德育主体的个性化
科尔伯格的德育理论研究中,如果道德判断高于受教育者现有道德认知阶段的发展水平一个阶段,才会受到行为主体的同化。如果是两个阶段,那么其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理解将受到阻碍 进而而失去作用。那些低于行为主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判断会在此基础上受到嘲笑,进而受到拒绝。鉴于此,把德育接受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差异作为根据,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3、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注重隐形课程对学生的渗透
就高校的德育工作而言,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塑造。对学生来说,良好的德育环境是促进其道德发展的必备条件。高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德育是促进学生向上发展的引导力。科尔伯格就德育的发展指出,传统的德育课程重视德育知识内容的单一传授,把习惯养成活动和榜样告诫作为德育知识内容的补充。
4、重视德育的实践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发展研究指出,个体道德不是道德行为主体善良本性的延伸,更不是环境熏陶出来的产物,而是道德行为主体与周围道德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德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促进行为个体屈服于某种原则,而是用一种激励的方式来促使行为主体对道德实践做出理性思考和判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行为主体内在的道德意识,引导主体的道德行为。就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而言,科尔伯格根据道德实践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策略。
三、总结
总的来说,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环境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而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科尔伯格的思想道德发展理论为高校德育实践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发展契机,对促进高校学生道德能力以及道德判断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鉴于此,高校可以结合道德讨论策略以及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从高校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德育内容以及促进德工作育的实效性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的德育实践工作,切实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为受教育者提供有效可行的道德发展模式,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式[J]. 蔡志强. 思想理论教育. 2007(07) .
[2]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 沈壮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2)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 共1条.
[3]道德发展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L.科尔伯格著, 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13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