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捍卫作家的真诚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39578
张悦然

  

  很多人会好奇,是什么促使一个作家决定动笔写一篇小说的。对我来说,我希望能够和小说里的主人公共情,我把这个称为“情感的支点”。

  必须承认,我们总是了解一些人比了解另一些人多。每天浏览社会新闻,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斥着人间悲剧。但我们的同情不能均分,总是同情一些人比同情另一些人多。这就是我们的狭隘。可很多时候,狭隘比包容更有力量,因为狭隘是激烈的,狭隘可以确立信仰。

  现在我们承认了自己的狭隘,承認了只能把感情放在一部分人的身上。为什么是这一部分人呢?或许因为境遇相似,也有可能在他们身上被揭示的情感,正是我们情感的暗面。还有一些时候,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情感不总是具备逻辑。写小说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情感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从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在依循主人公的探险旅程前行,然而事实上,这同时也是作者认识自己的旅程。

  举个例子来说,年少时读《包法利夫人》,虽然无论从什么角度,我都不赞同爱玛的选择,她自私虚荣、声名狼藉,一生就是一个悲剧,但是我并不觉得她不可理喻。恰恰相反,那种自我毁灭中所蕴藏的激情与能量,竟然是被我暗暗肯定的。在那个互联网还不普及、我们不能轻易为自己找到同类的年代,我对她的同情曾经严酷地折磨着我,成为青春时代里一簇隐秘的恐惧。那时我就感觉到,当你理解、同情和接纳了那些违背了社会规范的人物时,你会感到一种道德的压迫。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情感的支点”,它捍卫着作家的真诚。如果你接受它的指引,它就会为你屏蔽掉那些喧嚣的声音,帮你找到那些真正可以投入感情的人物,就算他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无所谓。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起源于一篇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里的事实是,一个因为偷情而破产的女人,最后吞砒霜自杀了。据说写这本书的时候,福楼拜曾打电话给他的朋友,对他的朋友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句神秘而癫狂的创作感言,在后世被阐释出各种各样的含义。对我来说,它是对“情感支点”的一种确认。你选择把情感支点放在那些和你连接最多的人物上,在创作中,很可能就会迎来这样一个时刻:你可以像福楼拜一样发出幸福的呼喊。那一刻,是你和你的人物灵魂重叠最多的时刻。不管小说最终的结果如何,对你自己来说,已经完成了最充分的表达,你可以开香槟庆祝了。

  ( 张秋伟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顿悟的时刻》一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