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代学子为何把射箭作为必修课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3458
张崇琛

  

  《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教导学生的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即“六艺”。《周礼·地官》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可见,早在周代,“六艺”就已经成为古代学子的必修科目,其中的“五射”即射箭的五种技法。而它之所以被列为必修课,又与古时的一种礼仪即“射礼”有关。

  古代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即在郊庙之事时所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即诸侯相朝或朝见天子时所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即宴饮时所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即卿大夫所举办的射礼。前三种射礼多于宴饮之后行之,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各种射礼虽规格不同,但射法大体是一致的,都是将射位设于堂上,将射靶即“侯”设于堂之正南三十丈远的地方,并设有计算成绩的算筹和“中”(盛放算筹的器具)。大射时,射靶由饰有熊、豹、麋、犴等不同动物图案的射布组成,国君射画有熊饰的射布,大夫射画有豹、麋饰的射布,士射画有犴饰的射布。国君只要射中其中任何一块射布都算命中,其他人却要按不同的职别去射不同的射布,违者不计成绩。大射时一般还要由两个人组成一“耦”(组)。耦分上耦、次耦、下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人。天子射礼用六耦,诸侯用四耦,大夫用三耦。乡射礼则由州学弟子六人分为“三耦”。此外,参加者还有主人、特邀嘉宾及众宾。

  正式比赛时,由上耦中的上射先射,下射跟进。上耦射罢,次耦、下耦依次续射。射手以四支箭为限。一般要比射三轮,即所谓“三番射”。第一轮是试射,不计成绩;第二轮是正式比赛,要放筹码(即记成绩);第三轮则增加了音乐伴奏,只有应着鼓点射中靶心方才有效。大射中,国君与主宾射完后便登堂回到筵席,然后由卿大夫接着射箭。乡射中,主人与来宾之间也会组成“耦”,待“三耦”射毕,继续射之。全部比赛结束后,各“耦”与射箭的众人都要登堂,由负方向胜方行拱手礼,并饮罚酒;胜方则要还礼。至此,射礼便告结束。

  可以看出,射礼既有调适人的心志与体能的功用,即所谓“心平体正”;而更重要的还是要“观德行”,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这种“德”,一是指自身道德,即射不中只能从自身去找原因,因此只能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怨天尤人。正如《礼记·射义》所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对此,孔子也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二是指射礼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礼仪修养。从射前的彼此揖让,到射箭过程中的上下堂、取箭,再到射后的执爵饮酒,互相致意,所有环节都要表现出对对手的尊敬,都要依礼而行,即所谓“进退周还必中礼”。这样便可以养成一个人的君子品格。正如孔子所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也正因为“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所以从周代的太学直至孔子的私塾,都将射箭列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孔子本人也率先垂范。《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汉代射礼照常举行。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三月,汉明帝“临辟雍,初行大射礼”。唐代于每年的三月三日及九月九日举行两次射礼,地点在射宫。其礼仪基本依照《仪礼》,只是先由皇帝初射,随后群官再射。宋代,宋太宗命礼仪部门草定射礼仪注,在苑囿中设射棚,举行射礼。参加射箭的人除皇帝外,还有太子、王公、大臣等。其时间也不固定,“凡游幸池苑,或命宗室、武臣射”。有时外国使臣来,“亦令帅臣伴,赐射于园苑”。直到南宋,射礼仍然不断。如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二月四日,“车驾幸玉津园,皇帝射讫”,次命皇太子、臣僚等射。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九月,车驾幸玉津园,“命从驾文武官行宴射之礼”。

  明太祖尤重射礼,并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制定大射礼仪。参加大射者除皇帝、太子、亲王及各级官员外,也有“文武官子弟及士民俊秀者”。明太祖鉴于“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遂诏告“国学及郡县生员皆令习射,颁仪式于天下。朔望则于公廨或闲地习之”。其官府学校射仪,略仿大射之式而有所简化。开始,射位距鹄三十步,随后累加到九十步。射手仍是以四矢为限,以二人为耦。正是在明太祖的大力提倡下,明代不少地方官员都身体力行。如著名清官杨继盛,虽“容仪秀雅”,但十分“善射”。在担任诸城县令期间,“暇日数诣演武场,集闾阎之壮者数百人教之骑射击刺。民有椎鲁不解者,公自引弓跃戈授之法”。

  清代射礼多在大阅及秋狝时举行。例如,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阅兵南苑,大阅毕,康熙即“命树侯台上,亲发五矢,皆中的,复骑而射,一发即中”。一时传为佳话。

  近代,射礼在中国虽未能保持,但传到了日本和韩国,并被称为“弓道”。弓道除了要求对身、心和弓箭三者的和谐统一外,也特别重视对射手高尚品德的培养和禮仪风范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射礼的延续。例如,韩国的《弓道九戒训》中就有“仁义德行”“诚实谦逊”“礼仪严守”“不怨胜者”等内容。目前,韩、日的弓道协会会员众多,每年春秋都要进行射箭比赛。近年来,北京、深圳、香港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弓道协会,并设有弓道场,在继承古代射礼文化方面做出了尝试。

  今天,我们虽不必将射箭再纳入学生的必修课中,但射礼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严以律己并善待他人的君子品格,是永远可以砥砺后学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