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来作背景
在西方传统的宗教画里,日月星辰常常被画家用来作背景,目的是渲染主题。至于这些天象画得正确与否,画家好像并不在意。
图1是欧洲绘画之父乔托·迪·邦多纳的壁画《向基督诞生表示敬意》。画中,几位远道来访的修士向刚刚出生的圣子基督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一位修士跪在地上亲吻婴儿的脚以表祝贺,后面几位修士也恭恭敬敬。
乔托为了配合“基督降生”主题,将一颗彗星画在天穹上,以隐喻基督出生就像彗星一样从天而降。据资料介绍,这是1301年出现在天空中的一颗大彗星,其明亮巨大让人们震惊。后来人们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每隔约76年才会“光临”地球一次。
乔托可能没有亲眼见过哈雷彗星,所画的与实际模样并不一致。真正的哈雷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显得更壮观。
图2是18世纪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埃·密莱的名画《盲女》。在宽阔美丽的牧场一角,一位衣衫褴褛的盲女和她的引路女孩坐在路旁休息,随身的六角手风琴说明她们以卖唱为生。由于刚下了一场雨,空气里充满了水分,在阳光的照射下,天空映现出两道绚丽的彩虹。
众所周知,阳光由七种色光组成,每一种色光在水中的折射率都不一样。当阳光照射空气中的水珠时,经过水珠的折射、反射、再折射……离开水珠时,阳光就分散开来,形成弧状的彩虹。彩虹出现时,通常有主虹(虹)和副虹(霓)之分,两者的颜色顺序相反:虹是外红内紫,霓是外紫内红。霓通常在虹的外侧,色彩更淡。图1《向基督诞生表示敬意
图2《盲女》
图3《夜色里的白房子》
据记载,密莱在创作这幅画时,起初把霓的色彩画错了,后来经过有心人的指正才改过来。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并不在意霓、虹的真正颜色,其目的是借此反衬盲女虽青春年少,却无法欣赏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这是一件令人何等伤心的事。
后来,西方的一些风俗画里出现的大气光象也只是作为画中的陪衬,常常是聊胜于无,并不讲究。
眼见为实——近代绘画的兴起
18世纪,在罐装颜料被发明后,许多画家纷纷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致力写生。其中的画家不仅有印象派大师莫奈、雷诺阿,还有巴比松画家柯罗、米勒,以及英国风景画画家透纳、康斯太勃尔等。他们的许多画作,虽然在创作后期大多由画家在室内完成,但是因为以写生资料为基础,所以画中描绘的天象一般都是真实的景观。
那么,名画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和模样究竟准确与否,有没有人做过检测呢?有。美国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就是一位破解名画奥秘的大师。多年来,他利用自己在天体物理学和计算机方面的特长,研究了莫奈、凡·高和蒙克的许多名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举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图3是凡·高的画作《夜色里的白房子》,画的右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那么,这是一颗什么星?是否真出现过?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带着这些问题,奥尔森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
奥尔森先了解了画家创作这幅画的背景资料。1890年7月17日,身处法国奥弗尔小镇的凡·高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此刻我正在画两幅习作……在第二幅中,我画了草地上的一座白房子、夜空中的一颗星星、窗户上橘红色的光,以及浅黑色的石竹。”
在获知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后,奥尔森带着助手、学生,于2000年专程来到奥弗尔小镇。他们走遍了小镇的大街小巷,终于找到了这座房子,并确定了房子的方向。奥尔森查阅了天文馆的历史资料,了解到1890年7月15日、16日都是晴天,而17日天气突然转阴。
通过与画面对照,奥尔森确定凡·高的这幅画创作于1890年7月16日晚上8点左右。而画面右上方的那颗令他们感到惊异的星星,其实是金星,它不仅出现在画家创作这幅画的当晚,而且把天空照得异常明亮。
风格严谨的写实风景画也引起了希腊气象学家泽雷弗斯的注意。于是,泽雷弗斯选定了透纳等画家的上百幅日落作品进行研究,发现画的创作时间正好是历史上主要的火山爆發时期。
在透纳的风景画中,晚霞颜色的变化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变化的情况。火山爆发后,大气中的粉尘含量较高,加上粉尘的颗粒较大,所以空气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被大量粉尘散射,于是,云层就被染上了玫瑰色和红色。
用大脑作画——现代绘画的追求
那么,凡·高、蒙克的画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吗?不尽然。
图4是凡·高的另一幅作品《星空》。夜幕中,柏树像黑色火舌一般直入云霄,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以昏黄的月食形式出现。我们何尝见过如此奇怪的天空。事实上,凡·高创作这幅画时已患有精神疾病,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躁动不安的情绪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再看蒙克的《桥上的姑娘》(图5)。这幅画描绘了挪威北部夏天夜晚的宁静,巧妙地表现了北欧诗意般的自然景象。画中的少女满怀期待,内心涌动的情愫融在幽静的夜色中。图4《星空》
图5《桥上的姑娘》
画的左上方有一个橘黄色的月亮,但是在宁静的湖水中找不到它的倒影。显然,画家觉得月亮的倒影会破坏画面的平衡。所以说,画家的创作即使以写生为基础,还是要经过大脑进一步加工,融入画家的个人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艺术追求的真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