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代的“裳”是裤子吗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3748
张崇琛

  古人称下衣为“裳”。但裳不是裤,而是裙。裳古代亦写作“常”,《说文解字》:“常,下裙也。”又说:“裙,下裳也。”可见裳就是裙。

  古代男女皆着裳,也就是穿裙子。《诗经》中有:“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少女让河对岸的小伙子撩起裳过河来跟她相会,这是少年男子穿裙的证据。《诗经·七月》:“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是贵族男子祭祀时所着之裙。《礼记·曲礼上》:“暑无褰裳。”意思是说到别人家做客,大热天也不要把下面的裳撩起来,这是在社交场合穿裙。古代女子亦着裳。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美女罗敷的打扮便是“湘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木兰诗》也说“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古代军人上身穿袍,下身亦着裳,即所谓“战裳”。《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邲之战中,晋军统帅赵旃弃车而入林中,楚军统帅“屈荡搏之,得其甲裳”。“甲裳”,即以皮革制成的裳。这种裳直到后代仍为军人所常着。

  至于一般裳的形制,郑玄说:“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布帛幅宽二尺二寸,而周尺、汉尺约为现在的0.23米,这样,七幅也有3.5米左右了,可能比今天女性穿的裙子还要肥大些。

  汉代以前,中国男子、女子的服饰差别不大,都是上衣下裳。自汉以后,由深衣发展形成的袍逐渐受到男人的喜爱;而唐宋以后,妇女着裙之风大盛,并发展到女子以裙为常服了。

  除裳外,古代也有绔。绔又写作袴,即后来的“裤”字。但上古所谓“绔”与今天的裤并不一样。《说文解字》:“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可见古代的绔很像后世的套裤(又称叉裤),只有两只裤筒,而没有前后裆,穿在腿上后,再用丝绳系于腰际。1982年,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就发现了一条女主人穿在裳内的绔。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北方一带农村有时还能见到这种绔,不过只是春秋两季供老年人穿罢了。绔的作用主要是御寒,《太平御览》引《列士传》:“(冯谖)经冬无袴,面有饥色。”又引《高士传》说:“孙略冬日见贫士,脱袴遗之。”此亦可证古代的绔是没有裆的,若像今天的裤,脱起来怕没有这么容易了。

  古代有钱人所穿的绔是很讲究的,其衣料用纨,即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世人遂称富贵者为“纨绔”,并称其子弟为“纨绔子弟”。再后,“纨绔”又被用来指那些富贵而不务正业者。如:杜甫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陆游诗“布衣儒生例骨立,纨绔市儿皆瓠肥”。穷苦儒生骨瘦如柴,而纨绔子弟则胖得像葫芦一样圆滚滚。诗人对社会的不公進行了辛辣的讽刺。

  古代有裆的裤子叫“裈”,又叫“穷袴”。据《汉书·外戚传》记载,霍光将自己的外孙女立为昭帝皇后,为使皇后擅宠有子,“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颜师古注:“穷绔即今之裩裆袴也。”这是有关“穷绔”的最早记载,在此之前,宫人们都是着无裆袴的,不过外面以裳袭之。

  古代男子亦有着裈者。《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大人先生传》:“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动不敢出裈裆。”作者所言虽是比喻,但也可见裈是有裆的。而《世说新语·任诞》更记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处屋中,人见讥之,而刘伶则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既然能入到“裈中”,则裈之有裆可知。

  裈中还有一种短裈,类似后世的短裤衩,被称为“犊鼻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出奔后,因没有经济来源,只好又回到临邛开了一家酒馆,“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犊鼻裈,仅用三尺布便可做成,而又“形如犊鼻”,上宽下窄,显然是三角裤头了。这种犊鼻裈一般是穿在里面的,司马相如故意将其穿在外面,其用意是为了刺激其岳父卓王孙,以求得资助。犊鼻裈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仍有人在着。《世说新语》中写道,七月七日有晒衣的风俗,阮咸穷无所晒,遂“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他则称“未能免俗”。《北史·刘昼传》也说刘昼“少孤贫”,“常闭户读书,暑月唯着犊鼻裈”。由于是“闭户”,所以刘昼也不妨在暑天只穿犊鼻裈。

  蔽膝也是古人的一种下衣,是遮住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蔽膝一般用皮革或丝帛做成。蔽膝又称袆、袚、芾、大巾等。溯其源,本是原始时代的人们为了遮羞而挡在身前的兽皮之类,后人承其遗意,又加工之。不过其用途已有了改变,由遮羞物而变为装饰品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