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读书多,可以骗你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3434
红灯要硬闯

  

1



  先思考一个问题:古代那些文学大神,哪一个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

  我觉得是苏轼。

  李白、李商隐这种,是天才型,“脑洞”奇绝、鬼神莫测,学不来。

  在唐宋文学大神里,最有借鉴意义的,也就是苏轼。

  因为他一点儿都不像个古人,倒像一个穿越回去的现代人。

  就读书而言,他的方法很有参考价值。

2



  从一个故事说起。

  苏轼一生,除了短暂做过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是他的最高官职,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帮皇帝起草诏书。

  苏轼去世后第二年,翰林学士院来了一位姓洪的翰林学士。

  洪翰林上任后,非常“傲娇”:苏大文豪能干的事,老子也能干。

  于是有一天,在起草完某道诏书之后,看着洋洋洒洒的雄文,洪翰林自信心爆棚。

  正好一位曾经给苏轼研过墨的老宫人在旁,洪翰林把笔一扔,问道:我跟苏轼,谁的文章厉害?

  老宫人情商非常高,连忙说:都厉害,都厉害!

  洪翰林更加得意:别客气哦,说说区别。

  老宫人又把文章扫视了一遍:确实都厉害,只是……苏轼写文章,从来不查书。

  从……来……不……查……书?!

  几滴汗珠从洪翰林脸上流下来,滴在那一摞厚厚的参考资料上。

  不常写作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很多领域的写作,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我写这篇小文,就查阅了两本书。

  帮皇帝起草诏书,要求非常严谨,措辞还要典雅。苏轼一生起草过800多道诏书,竟然不查资料!

  是不是太随意了?真不是。

  这么说吧,苏轼就是一个行走的书柜。

  我们说苏轼是全才,大多是因为他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其实远远不止这些,他的文章里天文地理、美食、佛学什么都有,更奇葩的是,他还写醫书。

  当“苏粉儿”很累的,你都跟不上他的节奏。

  再结合他老爹苏洵、老弟苏辙,端的是老苏家都挺好。我们很容易猜想,老苏家肯定有读书秘诀。

  其实,让大家失望了,老苏家非但没有读书秘诀,读书的方法甚至还很笨拙。

3



  这个读书的笨方法,就是抄书。

  有个朋友来找苏轼,在客厅等了很久,苏轼才从书房出来,说:不好意思,我刚做完日课。

  朋友问:什么日课?

  苏轼说:抄《汉书》。

  这位朋友也像我们一样,表示不信:开什么玩笑?你苏轼不是过目不忘吗,怎么会用这种笨办法?

  苏轼把本子打开,确实每段都有抄。

  他解释说,读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读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读第三遍,每段抄一个字。

  这很像我们现在的读书笔记,提炼、概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只要深入一想就会觉出厉害来。

  要知道,那时的苏轼已经45岁,正在黄州度过他的贬谪生涯,人生低谷。那是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阶段,他竟还有心情抄书!

  并且,你以为《汉书》他只读了三遍吗?

  千万别被他骗了。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已经把《汉书》全文手抄了两遍,读书、练字两不误。

  中年再读、再抄,只是为了还能背诵全文。

  老宫人说得没错,人家都会背了,还查什么资料。

4



  少年苏轼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爱读书,但有时候也讨厌读书。

  他老爹苏洵,虽然20多岁才开始好好读书,但家里并不缺书,用苏轼的话说,就是“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苏家当时的情景,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父亲,逼着两个娃往死里读。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

  这是苏轼的回忆,小时候在家读书,没时间和小伙伴玩,连菜园子都没空去。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不仅在家里读,外出放牛时也带上书。

  光读还不行,还得考试。

  苏洵既当老爹,也当老师,经常批评苏轼、苏辙两只“神兽”。以至苏轼年过六十,都当爷爷了,还经常在梦中惊醒,摆脱不了被考试支配的恐惧。

  他在《夜梦》里写道: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大意是:午夜醒来,想起童年的读书经历。当时贪玩,老爹一检查读书进度就心惊肉跳。要我读完整本《春秋》,可我才粗读到桓公与庄公那篇。我太害怕了,像一条挂在钩子上的鱼……

  看到这里,是不是释然了,原来苏大神也有出糗的时候。

  我似乎看到苏辙的跟帖:哥,我梦到了案板。

  不过,从后来的事情看,这些书都没白读,苏家兄弟还真都成了鱼——跳龙门的鲤鱼。

5



  当时的宋朝,正在搞各种改革。

  文坛盟主欧阳修站在讲台上,喊出了他的文坛改革计划:要打造一个背诵默写天团……哦,不对,是文风改革天团。写文章,不要好看的皮囊,只求有趣的灵魂。简而言之,就是说人话。

  他还搬出两位前辈大神,一个是韩愈,一个是柳宗元,号召天下士子,韩、柳就是榜样。

  宋仁宗拿出御笔,在文件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准”字。

  在这个指导方针下,文人们针砭时弊,建言献策,舆论空前自由。

  就是在这样的文坛红利期,苏轼登场了。

  那一年,父子三人从四川眉山出发,来到首都汴梁,参加科举考试。

  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交了考卷。

  顺便说一句,在唐朝,科考的试卷曾经提出要糊名,但后来没执行,因为关系户太多。

  宋朝大大改进,不仅糊名,考生交卷后,還得先由专门人员誊抄一遍,再拿给主考官看,防止从字迹上徇私舞弊。

  到了殿试环节,为了防止考题外泄,皇帝会临时改变考题。

  在当时想要作弊,是很难的。

  苏轼的考卷收上来后,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一阵点赞,10万+的好文啊!

  欧阳修拿起笔,就准备给第一名。

  可是欧阳老师内心戏太多,转念一想:这样好的文章,别人怎么写得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要是给自己的学生评第一,别人会怎么看我?不行,要避嫌,给个第二吧。

  于是,原本稳拿第一的苏轼,得了第二名。

  在这篇文章里,苏轼为了论证他的仁政观点,列举了一个论据,说尧帝时期,大法官皋陶一连三次要杀一个人,而尧帝三次赦免了那个人。

  欧阳修觉得这个论据太牛了,但不知道出自哪里,也不好意思轻易问,我一个文坛盟主,竟然不如你一个20岁的小子读书多?

  于是欧阳修各种查资料,许多天过去了还没查到,忍不住找到苏轼:小苏同学啊,你用的那个典故是在哪本书上看的?

  苏轼嘿嘿一笑说:我编的……

  如果是一个古板的老师,肯定要对苏轼一通批评了,但欧阳修没这么做,他对媒体说了这么一句话:“此人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慧眼识珠的除了欧阳修,还有宋仁宗。

  殿试过后,宋仁宗对曹皇后说,我为赵家子孙找到了两位太平宰相(还有苏辙)。

  这位曹皇后,就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里的那位。

  当时的苏轼肯定想不到,多年以后,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差点被砍头,正是曹皇后给孙子宋神宗说了这句话才救了他一命。

6



  一不小心扯远了,说回读书的事。

  大家发现没有,苏轼读书的方法,看起来很笨、很古板,但运用起来一点儿都不古板。

  苏轼反对过王安石,也反对过司马光,原则就一条:实事求是,就事论事。这在千年前的宋朝非常难得。

  对宋词的创新也是这样。当时的文坛是“诗庄词媚”,词是没地位的,文人们私下写写,消遣一下就完事了。

  但苏轼不按常理出牌,谁说写词就必须媚了?

  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横空出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可是《花间集》里的曲调,硬是被苏轼写成了豪放词。

  最极致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么大气,多么豪放。

  但少有人注意到,《念奴娇》这个词牌,原本是地地道道的言情曲调。

  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苏轼一生,因为读书多,思辨能力强,对朝政各种批评,即便吃过大亏也本性不改。

  他的朋友里,除了文坛名流、政界大腕,还有和尚、道士、村妇、农夫、书生、小贩,什么人他都聊得来。

  在地方做官,他搞水利工程,鼓励商业。最奇葩的是,他还出台过禁止弃婴的法律,建孤儿院,搞自来水系统。

  他身上,看不到古代读书人的迂腐、僵化,真像个现代人。

  这时候再回过头,看他的读书方法,貌似很笨,其实是把书吃透了。读书这事,没有捷径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