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少有油画能够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样,因为一篇课文而广为人知,也很少有外国画家的名字像它的作者列宾一样让国人耳熟能详。
列宾的全名是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年出生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交界的哈而科夫州的一个军人家庭。我国的美术史类书籍中,对列宾的介绍大多都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列宾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1863年,也就是列宾19岁的时候,他移居圣彼得堡并开始学习绘画。当时俄罗斯的农奴制刚刚被废除,知识分子对于资本主义和工业化是否真的能够强国各持己见,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前景也在改革的起起落落中变得飘摇不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列宾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和主张取消私有制、消除贫富差距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一样,他为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对底层民众的苦难充满同情,他要做劳苦大众的代言人:“现在庄稼汉是鉴定人,因此必须表现他们的利害关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体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的创作思想,真实地刻画了烈日下贫苦纤夫的艰辛劳作。这是列宾刺向畸形社会制度的一把利剑。画中的纤夫如雕像一般坚实,同时又是无助的、麻木的,除了中间少年还试图调整纤绳外,其余的人都已经屈服于生活的重压。虽然是暖色调,但画面充斥着深沉、悲愤和压抑的气氛。我们的教材在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对底层民众的描写时,常常很牵强地认为作者在歌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实际上,与其说艺术家在表现贫苦的民众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热切,倒不如说画家在试图用自己的悲悯唤起更多知识分子的觉醒。
在列宾的另一幅代表作《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中,对权贵的厌恶和对穷人的同情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幅被称为“俄罗斯民族形象的百科全书”的巨幅油画中,画家以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众多人物表现了当时东正教大游行的宏大场面。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贵族衣着华丽而面目愚蠢可憎,农民和乞丐则被拿棍子的官员驱赶。穷人虽然也是虔诚的教徒,但只能在队伍外面看热闹。骑在马上象征着沙皇政权的宪兵,维护着贫富两个阶层的界限。画中人物姿态各异,极富戏剧性。1698列宾年被囚禁于新处女修道院中的索菲亚公主
列宾在创作的高峰期还创作了大量表现革命者题材的作品,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意外归来》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在画中毫不掩饰地批判了沙皇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作品表现的是一位衣衫襤褛的流放者走进家门的瞬间:惊讶的妻子从椅子里站起来,身体前倾,欲语还休;大儿子转过头,仿佛吃惊地叫出了声;小一点儿的孩子似乎已经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了,胆怯地望向眼前的“陌生人”。这幅画和许多体现了列宾的政治主张的作品一样,都因未能通过沙皇政府的审查而无法展出。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信
蜻蜓
列宾在创作后期受到了象征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绘画风格有所变化,特别是在外光的运用上,能够明显看出印象派的影子。列宾是俄罗斯画作最多,也是最全面地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画家,被称为“俄罗斯的生活百科全书画家”。他与同时代的克拉姆斯柯依、希什金、苏里科夫等人都是反对传统宗教化艺术的改革派先锋画家,他们关注现实,希望能够通过绘画反映俄罗斯的现实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然而,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后来苏联在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明显滞后。尽管列宾等人创造了俄罗斯美术的辉煌时期,但在世界美术史上,列宾的地位并不像我们教科书中所说的那样崇高。除了技术上和审美意识上的不同,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列宾和俄罗斯的其他画家确实对我国当代的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对西洋绘画的学习由欧洲转向了苏联,我们的美术教育体系也全部照搬了苏联模式。然而,对苏联的过分依赖也使中国美术的国际化发展停滞不前,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美术权威地位开始动摇。就如同历史的发展总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一样,艺术也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