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匠人,我骄傲
2012年,我因为工作需要来到荷兰,从事中文教学。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外联部的安排下,我住进一个环境优雅的小区。我第一次接触荷兰的“匠人”教育是因为邻居玛丽。在她的恳请下,我成了她的两个孩子——吉米和汤姆的中文老师。吉米是哥哥,14岁,正在读初中。8岁的汤姆是弟弟,刚读小学二年级。
由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教他们中文,所以我几乎每天都会去玛丽家。一天,我刚走进玛丽家的院子,就看见哥哥吉米带着汤姆在院子里敲敲打打。只见汤姆拿着一个儿童专用的刨子在一块木头上刨着,吉米在一旁不停地指点:“沿着黑线,两只手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然后往前用力一推!”吉米像模像样地教着汤姆,就像一个老师傅。
我问了玛丽才知道,原来吉米是在辅导弟弟的家庭作业:做一个五斗柜。我听后很吃惊,才读二年级的小孩就能做复杂的五斗柜?玛丽见我很惊讶,就指着院子一角的自行车说:“这辆自行车就是吉米独立完成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从未听说过一个初中生可以自己组装如此复杂的自行车!接着,瑪丽又兴致勃勃地把我带到厨房,指着一个橱柜说:“这是当年吉米读小学时的杰作,而那个小板凳就是汤姆上个月刚刚做好的。”
我从玛丽那儿了解到,荷兰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课,比如去参观消防局、警察局等,让孩子能够很直观地去了解一个职业的日常工作状态。
学校还会定期请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来幼儿园,给孩子们介绍他们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会带来各种工具和模型,让孩子明白每一个工具是怎么用的。如果有些孩子对垃圾车感兴趣,学校会组织这些孩子去垃圾场,看垃圾分类的工具和操作方式。
这种职业教育除了寓教于乐,还处处渗透着“各种职业都是平等的”“孩子的每个职业梦想都值得尊重”等观念。而这些,在荷兰的幼儿教育中是很普遍的事情。
比高考还竞争激烈的“学徒制”
在荷兰,做“匠人”从来都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相反,如果被别人称为“匠人”的人,则意味着已经成为某个行业中的佼佼者!
贯穿其中的是荷兰人独特的“学徒制”双轨制职业教育。2014年5月的一天,吉米向我请假说要去上班,马上就可以自己赚钱了。我讶异地问:“你不是还没毕业吗?”吉米非常兴奋地对我说:“陈小姐,我要去读职业高中了!”
原来,当时16岁的吉米在完成9年的义务教育后,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去读职业中学还是去上普通高中?两个选项通往不同的道路:读职业中学意味着他要找到一份学徒的岗位来半工半读,而读普通高中则是为以后继续读大学、做研究做准备。
热爱手工的吉米选择了前者,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不用等到27岁再去工作,我可以更早地适应职场,更早地自立。”他发自内心地认可“学徒制”,但这条路走下来其实并不轻松。
两个月后,吉米开始在一家家具公司里当学徒,每周工作3天,其余两天时间则在职业学校学习。作为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商业管理类职业学校,其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形势,学校每5年会根据行业变化重新调整课程,很多老师都由家具行业的人士兼任。
对于像吉米这样十五六岁、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们来说,在这里接受基础职业教育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只要找到学徒岗位,便可以申请在该校就读。
职业学校的学费全部由政府承担,而学徒的工作岗位每月还可以给他们带来700欧元~1300欧元的薪水来支付基本的生活费用。
当然,进入职业学校也有门槛。吉米说:“申请入学是第一关。初中毕业后如果找不到一份学徒工作,就不能申请职业学校,但是可以在中学里缓冲一年,学校会帮忙留意工作机会;在职业学校就读时,如果学徒合同因故被终止,还会有3个月时间寻找下一份工作,如果过了3个月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就不得不离开职业学校了。”
吉米说,找到一份学徒工作并不容易,他们平均要投递14份简历才能找到合适的职位,而在成为学徒工之后,如何兼顾学业和工作则是更大的考验和挑战。
许多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不愿再留在学校,而是想早日进入职场。这个体系令荷兰年轻人的失业率非常低。
根深叶茂的“匠人”教育
这就是荷兰的“匠人”教育。在很多国家,接受高等教育是通向人生金字塔尖最有效的途径,但在荷兰不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同样可以拿高薪、受人尊重。在荷兰,年轻人初中毕业后,75%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学校,成为“学徒”。
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拥有两种身份,即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学生的入学选拔由企业确定,一旦录取,企业将与学生签署雇佣合同,视同企业正式员工,支付工资。所以,学生从进入职业学校的第一天起,同时也成为公司的员工。
大众认可度高的职业教育,保障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参与。荷兰的老百姓也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在小学分流阶段,约有2/3的学生进入综合中学学习,是进入文理中学学生的两倍;分流时,学生仅有10岁左右,尚不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基本上是家长和学校帮助学生选择了今后的职业方向。正是全社会协作,让荷兰人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出现更多的“术业有专攻”的匠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