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帅气、儒雅谦和、目光敏锐,77岁的丹·谢赫特曼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作为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授,谢赫特曼是以色列的名人。在特拉维夫市郊一家高朋满座、人声鼎沸的咖啡馆里,谢赫特曼快步走来,一路遇到很多人和他打招呼。小时候受的是怎样的教育?获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犹太人的创新有什么奥秘?如何看待犹太传统文化?我抛出一系列问题,还特邀了犹太朋友做希伯来语翻译,谢赫特曼非常善解人意地说:“我还是用英语吧,这样能让更多人听懂。”
谢赫特曼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明白“孩子是从何而来”的基础之上,理解孩子是“人”,具有天然的学习动力。明白“孩子是从何而来”,给予孩子“你是天才”的鼓励,重点是肯定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如果重点放在肯定孩子行为的结果,仅仅将“赏识”作为促使孩子优秀的手段,当孩子不能快速表现“优秀”时,父母就不会对其“人”的价值有真正的认识和肯定。
科学家应该为真理而斗争
谢赫特曼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除诺贝尔奖外还获得过很多大奖。有意思的是,他在1984年发表研究结果后,也被当时的主流科学界质疑和排斥,与爱因斯坦的境遇相似。
“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下来的?”我问。
“很简单,因为在电子显微镜这个领域,我才是专家,而他不是!”谢赫特曼说。
谢赫特曼说的“他”,是美国著名化学家莱纳斯·鲍林。1982年4月8日,在美国研究材料科学的谢赫特曼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反常”现象——铝锰合金的原子以一种不重复、非周期性但对称有序的方式排列。但当时人们都认为,晶体内的原子都是以周期性、不断重复的对称模式排列的。谢赫特曼刚开始也不太相信,一再观察后,他确信发现了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准晶体”。
谢赫特曼被同事嘲笑、被排挤出研究小组,并且在1984年回到以色列发表研究结果时,再次受到质疑和诟病。唯一一个单独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莱纳斯·鲍林讽刺说:“谢赫特曼在胡言乱语,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
但谢赫特曼并不盲从权威:“在电子显微镜领域,我才是专家。”1987年,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制造出了“准晶体”,谢赫特曼终于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1993年获得魏兹曼科学奖,1998年获“以色列奖”物理奖,1999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2000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20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颁奖词说:“准晶体的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物质的看法,它促使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科学分支形成。它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陷于传统藩篱的桎梏中,保持开放的头脑,敢于质疑现有认知,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那就要为此而斗争!”谢赫特曼说,“要为真理而斗争!”
放大镜让我爱上了微观世界
谢赫特曼的“为真理而斗争”并非凭空而来。
“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哪个人对您的成长影响最大?”我问。
“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小时候,影响我最深的人是我的祖父泽夫·奥苏。他虽然没有科学教育的背景,但有着科学家的头脑,说话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他的判断都是根据事实而来的。”
爷爷不仅向小谢赫特曼解释这个世界,而且还送给他一件非常重要的礼物——一个放大镜。
他说:“我用这个放大镜到处去看,最爱跑到田野里去看每一件细小的东西:花朵、昆虫、绿色植物等,我的显微镜實验室那时就算开张了,我爱上了微观世界。可以说,爷爷是带给我深刻影响的第一人。”
谢赫特曼是犹太人,1941年在特拉维夫出生。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的第二天,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就联合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谢赫特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战火频仍中度过的,但在他的描述中,战火和物质匮乏却不如家庭温暖的记忆来得深刻。艰难的环境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也激发了他对知识的好奇和求索。
谢赫特曼说:“我爱上了探索微观世界,拿到博士学位时我已经成了电子显微镜专家,这也是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可以说,一切都是从祖父送的放大镜开始的,我能够看到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东西,理解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人们总说眼见为实,而放大镜使谢赫特曼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借助工具看到微观世界,等于将世界延伸了、扩大了,更容易思考事物的本质。童年养成的思考能力和信心,使他有勇气面对权威时不妥协。
犹太父母总对孩子说“你是个天才”
人们常说犹太人的父母不是问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而总是问孩子在学校提了什么问题。我问谢赫特曼:“小时候,您的妈妈也这样鼓励您提问吗?”
“我不记得小时候她如何鼓励我提问了,但记得很小我就对听到的答案非常挑剔。我不会把听到的一切都当作真理,不会随便信以为真,我必须自己理解。我常说:‘不,我不相信他们。或‘不!我不认为这是真的。我记得自己问了很多问题。”
“您父母对您从小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我不记得父母对我说过什么了,但他们一直是我的榜样。他们非常爱我,总是鼓励我说:‘你是一个天才!你很棒!典型的犹太父母总是告诉孩子‘你是个天才,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你又小又蠢,闭嘴!听大人的话。犹太文化非常珍视孩子,孩子得到的鼓励和表扬甚至超过他们应该得到的,这种文化让孩子感觉很好,这很重要。”
“这样的‘赏识教育,会不会培养出目空一切的自大狂呢?”
“教育意味着教人如何在社会中‘做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你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是一条金科玉律。”谢赫特曼说。
犹太文化的“己所欲,施于人”,与中国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出自各自的经典。谢赫特曼说自己出生在世俗的犹太人家庭,他们会过所有的犹太传统节日,他也会遵循犹太经典《塔木德》的建议去做人,如:“要明白在你之上,有眼在看,有耳在听”“若无智慧,即无敬畏;若无敬畏,即无智慧”“热爱人类,热爱公义,热爱批评,热爱正直”“一切为公众服务者,都应以上天的名义而工作”,等等。
谢赫特曼说,犹太父母总告诉孩子“你是天才”,正像爱因斯坦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说孩子有天才的基因,具有优秀的可能性。而每一个天才能否呈现优秀,取决于教育。“父母有问题,孩子也会出现问题。教育孩子不是从知识开始,而是从教孩子如何在社会中做人开始的”。
鼓励孩子遵从内心兴趣
“听说有些犹太父母让孩子从小做家务来学习金钱概念以及如何赚钱,是这样吗?”
谢赫特曼笑了:“哈哈,我家从来没有这样!”
小时候,谢赫特曼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求知欲的满足,包括用放大镜到处观察和大量阅读。谢赫特曼家里有很多藏书,小时候就读了希伯来语百科全书等很多书。他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当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5个被困荒岛的人,在一位心灵手巧、博学多才的工程师的率领下,进行了很多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劳动,整个过程让谢赫特曼万分着迷,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像那位工程师一样的英雄。
谢赫特曼曾就读的以色列理工学院有近百年历史,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譽。他说:“读硕士期间,我已经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程师的工作,但我发现自己爱上了科学,于是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由此进入了学术领域。”
走甘于寂寞的学术之路,是谢赫特曼遵从内心兴趣的选择。谢赫特曼认为,父母要鼓励孩子创新,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失败是成功的第一步,失败既不可怕也不可耻。
谢赫特曼有4个孩子,一个女儿是硕士,其他孩子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小儿子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支付孩子们攻读博士学位的费用,还为12个孙辈在银行账户存了以后读大学的钱。谢赫特曼笑着说:“我的孩子们有时候会说:‘嗨,爸爸,你说的和我们老师说的不一样,遇到考试我该怎么办?我说:‘你当然要写真正对的答案,你可以忘记分数。成绩不高没关系,不用担心!我的孩子都像我一样,坚持对的事情,坚持真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