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被“男神”们包围的女子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2729
顾孟劼

  这是一个女画家的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874年4月15日,地点是巴黎卡普西纳大道15号。那里正在举办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参展的画家有莫奈、雷诺阿、塞尚、西斯莱、德加、毕沙罗。

  除了这些“大咖”外,宣传册上还有一个名字格外引人注意——贝尔特·莫里索。

  这次画展被贬得一文不值。用来讽刺它的漫画就有一大堆,还有一位评论家这样总结道:“六个疯子和一个女人的画展。”他没把莫里索说成“女疯子”,可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绅士风度。

  然而贝尔特·莫里索在所有这些“疯子”中,应该是最“疯”的一位!一共8次印象派画展,她参加了7次,唯一一次缺席还是因为怀孕、生孩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当其他人都开始另辟蹊径的时候,莫里索依然坚持着印象派的画风,从未动摇过!

  但问题就来了,这个看似被“男神”团团围绕的“女神”,知名度却远远不及这些“男神”。为什么?这也是我一直想聊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男大师多如牛毛,而“女师太”却屈指可数?

  首先,我相信这绝对不是创造力和才华的问题。许多女画家的才华要远远超过同时期的一些男性画家,可是到最后真正能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女画家,却少得可怜。为什么呢?撇开“男尊女卑”“封建礼教”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原因不谈,在那个时代想要成为“女师太”,首先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经济条件

  一个女孩想要学画画,首先家里得有点钱。就算不是巨富,至少也得是中产阶级。试想如果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你还能学画画?

  2.父母支持

  即使家里有那么几个闲钱,但父母如果不让你学画画,一样没戏。因为当时的女性不可能像男人一样抛头露面四处求学。

  3.老公支持

  女孩到了一定年龄,总得嫁人吧。那时也不流行什么“丁克一族”,结了婚以后女孩就得履行相夫教子的职责。到了这个时候,你能否继续画画,就得看老公是否支持了。当然,口头上的支持是不算数的,“你只要把孩子管好,家务做完,其他时间你爱干吗干吗……”这种话就等于白说,其他时间除了吃饭、睡觉还能干吗?那么要怎样才算支持呢?

  说到底还是得有钱。

  老婆想画画,那就请十个、八个用人来带小孩、做家务。这才叫“爱干吗干吗”……

  满足以上条件之后,你还得具备艺术家的天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可见,当时一个女人如果想在这个被男人统治了几百年的圈子里混出一点儿名堂,是多么困难。

  莫里索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知名女画家”,与她显赫的背景也是分不开的。

  首先,她非常有钱。

  她的有钱,不是今天那些动不动玩个自拍、“不小心”拍到自己的名牌包包或手表的“炫富女”能理解的。她玩style的时候,可可·香奈儿还没出生呢(是真的没出生)。莫里索家族几代人都是富豪,整个法国乃至欧洲,到处都有她家的别墅。她结婚的时候,她的母亲还送给她一栋位于闹市的大楼作为礼物!一栋楼啊!而且她的老公也出生于一个巨富之家。所以她的“有钱”,是骨子里带的,有钱到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多有钱。

  她的一生就是在派对、郊游、度假中度过的……闲来无事,还会去郊区买座城堡玩玩。

  其次,莫里索也算是出生于艺术世家。

  她的外公是洛可可大师——让-奥诺雷·弗拉戈比尔,就是画《秋千》的那个人。

  她的老师是巴比松派大师——卡米耶·柯罗。柯罗教莫里索到户外去画画。莫里索的《诺曼底农场》,是她早期的作品,和柯罗的风格很像。

  后来,莫里索把户外作画这种理念带到了印象派,成为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

  根据莫里索身边的这些人,看她的一生,她一直就处在一个“我不红谁红”的节奏。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莫里索的画吧。

  画来画去就是她身边的那几个人,都是些“不用到户外”就能完成的作品。有许多人不喜欢莫里索的画风,认为她的画有些婆婆妈妈。

  不过,她要是画得和那些“臭男人”一样,那还有什么好稀奇的。

  如果说雷诺阿的画中洋溢着的是幸福的气息,那么莫里索表现的就是温馨与和谐。《摇篮》(1872)是其代表作,画的是她的姐姐艾玛和姐姐刚出生的女儿。仅从艾玛的眼神和动作,就能体会到母爱与温柔。我想这就是莫里索厉害的地方。

  除此之外,莫里索还有一项绝技——她笔下的女子总是那么吸引人。

  也许这正是女画家的优势,似乎能够画出女人的内心世界。每当站在她画的女子前面,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她们的眼神所吸引。有时只是两个简单的黑点,有时她甚至没有望向你这边,却依然能毫不费力地抓住观赏者的注意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