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婢女那么小!
在传统国画里,习惯于将地位低的人画得矮小,倒不是因为年纪。那两个婢女像是从小人国里来的。
画中人在玩乐。
贵妇们在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总之无所事事。一名婢女持扇,另一名婢女在随时等候主人的命令。
持扇婢女在做什么?
她在低头沉思,一脸的茫然,与周围安逸享乐的气氛格格不入,这反映出她的地位是卑微的。同时也形成了画面的反差,不同的节奏反而呈现出一种和谐。
她们这是在哪里?
在庭院内的花园里。这是从画里画的玉兰花树和其他簪花开放的时间段、人物的衣着等揣测出来的。周昉无意留给千年之后的品评者太多有关唐朝生活场景的记录,他甚至不愿添加亭台楼阁做点缀,但花园的氛围已经这么浓厚和明显了。
画的应该是盛唐时的情境吧?
没错,周昉画的是贞观年间的情境。那时被称为“贞观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定和富足的时期。贵族妇女们在妆容打扮上都很讲究、很艳丽,生活极为奢华。
画中人簪的什么花?
贵妇们的簪花确实不同,神情也不同:簪牡丹花的手执拂尘引逗小狗,很活泼的样子,同身着的紫色纱罩衫也相配;簪荷花的很清纯,与身上的白格子纱衫也比较协调,安安静静地欣赏着手中的一枝红花;头戴海棠花的那一位,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骄傲;最后一位贵妇,发髻上插着芍药花,手里抓着刚捕到的蝴蝶,表现出一脸的高兴。她们都很会打扮,也都很有个性。
原来那个时代的审美是这样的。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她们的妆饰的确很奇怪:发髻高高的,快要倒下来;眉毛修得短粗,眉间还点上了亮亮的什么东西;脸上的白粉涂得真不少;都穿着低低的抹胸,外罩着透明纱衣,头戴很大的折枝花朵。短粗眉叫“黛眉妆”,是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似柳条烧焦后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眉目之间装饰的金、银、羽翠制成的五彩华子,叫作“花钿”。
画里出现了仙鹤和小狗!
是,在国画里,有仙鹤图一说,但是穿插在其他主题画中的动物不多。图中的鹤姿态灵动,欲飞欲舞,尤其精彩的是鹤的顶部与头部,黑白红相间,在不经意处却显得极为精致。鹤的线条流畅、圆润,使羽毛看起来轻柔、光洁。两只小犬外形的运笔稳健自如,毛发轻松飘逸,显出活泼的姿态。
纱是最难画的。
人物面部的粉妆,衣服下面的肌肤变化自然,衣下透出肌肤的亮泽和细滑,很是写实,尤其是对纱衣质地的透亮轻柔,以及纱和所罩衣服的层次感,表现得十分到位。作者用细而简约的线条,淡而丰富的敷彩,一遍遍地描,一笔笔地画,描画出这样薄如蝉翼的衣裙。敦煌的唐朝彩绘壁画和洞窟造像,那种线条飘逸、绘制精美的技巧和风格,还有人物眉宇间总是隐含不露的笑意,和这幅画的气质风韵是一脉相承的,技术上的运用也惊人的神似。
她仅仅是采了红花看着玩吗?
中心位置上的贵妇右手拈一支红花,左手拿一支金钗,欣赏着手中的花朵,也思量着该把花插在头上哪个位置,作者捕捉到了画中人物细微的神态变化瞬间,又一下点明了全图“簪花”之主题,可谓匠心独运。
那时候的衣服拖地不沾土吗?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习俗,不少是从中国唐代传去的,想来中国古代很可能也像现在的日本和韩国一样,屋内的地板是极其干净的。从元朝以后,明清时期才发展成现在这样,明代的人物画里就没有这种拖地的衣服了。
右数第二人把手放在肩膀上做什么?
她由于身体较胖,即使穿着轻纱,阳光下一运动也会出汗,纱衣会贴在身上,所以,她伸手轻轻提了提衣领。脸上的神情好像也在感受着温度的变化。这种精微传神的描绘,只有大师级的艺术家才能做到。
这幅画有着传奇的经历。
据说,这幅画和《清明上河图》曾被溥仪一起带出故宫,带到伪满洲帝国,日本战败,溥仪打算带着较为贵重的几件宝物逃命,但由于带出的宝物多达57箱之多,慌乱中拿错了,这几件贵重的宝物终被留了下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