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那个暑假。时间过于久远,记忆里仅剩电风扇的转轮声和窗外成片的蝉鸣声。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和我一样,寒暑假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这个时间段会有大把无聊的时间。有一次,我百无聊赖时,在叔叔的房间里翻出了一本小说,书名我完全不记得了,内容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因为“不听话”被卖了,她每天挨打,要做好多脏活、累活,天天栖身于阴冷的厨房里,逃跑了许多次,但每次都被抓了回去,继而被打得更狠。
女孩如此倔强,命运如此不堪,令我每天都急盼着叔叔上班,好偷偷进他的房间,关注女孩逃亡大计的进展。无奈上小学三年级的我识字水平有限,踉踉跄跄的阅读使我的阅读进展极其缓慢。大概四五天之后,我被叔叔发现了,他毫不留情地没收了小说,把我的小学课外阅读材料丢过来,说:“小孩不能看这样的书!看你自己的书去!”
余下的假期我一直惦记着:“那个小女孩到底有没有逃出去?没逃出去会怎样?如果逃出去了又会怎样?”
或许是从那时候起,我对好强的女孩就格外青睐,似乎这也成了我日后性格的基调,以至于在初中一年级读到《飘》时,顿时觉得自己与斯嘉丽简直是一见如故。
整整一年,我动用了各种时间来读这位“乱世佳人”,把英语书的书皮儿撕了糊在上面,上学时看,放学后看,期末考试的前一晚还在如痴如醉地看,爸妈一直说:“就考个试嘛,不用那么紧张吧。”当然,成绩出来,英语分数并不高。
那时候越看到后面越怕看完,当看到书页只剩薄薄一沓时,失落感无可名状。一年中这本书连续读了几遍,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斯嘉丽决定去亚特兰大借钱时,把母亲的窗帘改成“战袍”的情节。后来央视录制一期节目,我对一位衣着邋遢、总是遭遇不顺的女孩说:“你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就是什么样的人!”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快闪出的就是一身墨绿色天鹅绒窗帘改成洋装的斯嘉丽。
后来我想,那样决绝的新衣,恰如其分地描画了一个永远不向厄运低头的斯嘉丽。而这样的斯嘉丽对我而言,似乎是另一种心理补偿,命运在这一刻获得了圆满。她已经不是哪一个单独的个体,她代表了一个类群,对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萌芽的女孩而言,那种骨子里的韧性,心向往之!
从不对命运弯腰称谢,除非它给予的正是我想要的。至今,我仍然只认同这条真理。
(郭旺启摘自《每日新报》2015年4月17日,Getty Images供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