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灯
1918年冬天,在饥寒交迫中,柏林一半的儿童都患上了佝偻病。这是一种专门袭击低龄儿童的疾病,让他们的骨头发软、肌肉松弛,严重的还会产生骨骼畸形,影响呼吸消化系统和智力发育。当时,人们对这种莫名的疾病一筹莫展,都以为是营养不良引发的。
当时,一位名叫科特·豪钦斯基的儿科医生发现,患上佝偻病的小病人脸色都非常苍白,似乎是长期缺乏日照。于是,豪钦斯基做了一个有创意的实验,他让4个小病人每天照发出紫外线光的石英汞弧灯。慢慢地,他们的骨骼变得越来越强壮。1919年夏天到来时,他便让病人们全部坐到门廊上晒太阳,结果他们的病情好转得很快。
豪钦斯基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专业期刊上,引起强烈反响。在阳光稀少的日子,德国各地的孩子们都开始接受紫外线灯照射。德国德累斯顿市的儿童福利部门甚至把街灯都拆了,换成紫外线灯。
当时,人们并不明白紫外线是怎么在人体内发生作用的。后来研究者才发现,紫外线的照射能促成人体自然合成维生素D,而这是决定钙能否被吸收和利用的重要因素。对于肤色浅的人来说,照射20分钟太阳,就足以让人体内的维生素D达到平衡状态,多余的维生素D则会被降解掉。肤色深的人则要多晒3倍~6倍的时长。
防毒面具
1915年4月,德国军队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毒气弹,这种杀伤力巨大的武器让敌军苦不堪言。一开始,士兵们只能靠尿湿的布片或手帕来抵御毒气,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来自加拿大的医生克拉尼·麦佛森,开始研发能过滤毒气的装备。
麦佛森以德国俘虏戴的头盔为原型,增加了一片帆布做的头罩,上面有两片可视窗和一根呼吸管。整个头盔事先用化学物质处理过,能吸收毒气弹中的氯气。再后来,它又得到了改进,用软管连上了一个装有毒气吸收材料的锡罐。这是全世界第一款头盔式防毒面具,很快便被英军采用了。
后来,军方又开发了给军犬、军马专用的防毒面具。
同期,另一个人也在琢磨如何对抗毒气,他就是英国化学家哈里森。哈里森很小的时候,就对化学药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14岁开始先后赢得过不少奖项,后来成为一所实验所的所长。“一战”爆发后,45岁的他怀着一腔热血去参军,结果因为年龄问题被打发回来。1915年,德国开始使用毒气弹后,由于自己的化学特长,哈里森终于被招募到英军的队伍中,寻找对抗毒气弹的方法。
哈里森构思的是一种盒式呼吸器,同样由头盔加帆布面罩构成,有两个可视镜片和一根呼吸管。47岁时,哈里森患上肺炎去世。一周后,“一战”宣布结束。战后,丘吉尔给哈里森的遗孀写了一封致谢信:“多亏了哈里森,我们的军队才能在德军的毒气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他本应凭自己的功勋被升为准将。”
到了今天,防毒面具早已被应用到各种行业,材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原理和外形还是跟它们的老祖宗差不多。
飞行降落伞
降落伞的概念,传说9世纪的时候就有了,是阿拉伯人最先发明的。1485年,达·芬奇在米兰画出了降落伞的草图。300多年后,法国发明家布兰查使用降落伞从破裂的热气球上跳了出来,并成功着陆。然而,直到“一战”前夕,飞机上都是没有配备降落伞的,如果遇到事故或被击落,飞行员只能悲壮地跟飞机共存亡。
斯洛伐克发明家斯蒂芬·巴尼克改变了飞行员的宿命。他出生于斯洛伐克,移民到美国后,一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煤矿当工人。1912年,他目睹了一架飞机的坠毁,深受震动,决心发明一种能让飞行员逃生的降落装置。
由于飞机的体积狭小,巴尼克设计了一款可以直接穿在飞行员身上的降落伞,就像一个提到腋下撑开的大伞裙。1913年,他亲自穿着降落伞,爬到华盛顿美国专利局对面一座15层楼的顶部跳了下去,竟安然无恙。于是他申请了专利。1914年,他又亲自从一架飞机上跳了下来,还是安然无恙!于是,巴尼克将专利捐赠给了美国军队,在“一战”中,降落伞挽救了许多美国空军飞行员的性命。
冷冻血液库
“一战”时期,由于失血过多而死去的伤兵不计其数。当时,英国的军医在实践中成功发现了输血抢救伤员的方法,挽救了不少生命。但是,输血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能抢救的人也很有限。
1915年,纽约的路易森医生发现,柠檬酸钠能够防止鲜血凝结变质,这让间接输血(先把捐献者的血抽出来,再输给需要的人)得以实现。同年,理查德·威尔医生又发现冷藏技术能让鲜血保存更长的时间。
在前线的美国军医奥斯怀·罗伯森琢磨,要是能在伤兵大量运来前,储存足够的鲜血,那就能救更多人了。1918年,在西线战场上,他用柠檬酸钠和葡萄糖让鲜血品质稳定下来后,成功地用保存了21天的血液,挽救了手术病人的性命。从此,第一所血库诞生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