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小说而生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15726
刘火雄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已风靡世界40余年,全球总发行量累计超过千万册。

  为《一千零一夜》

  着迷的“大学问家”


  “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中这句开篇语,因为囊括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维度,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追寻奥雷良诺上校的回忆,走进拉丁美洲式的孤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尔克斯个人成长和生活经验的昨日重现。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一个名为阿拉卡塔卡的小镇。由于父母忙于生孩子,10岁以前,马尔克斯基本上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身为上校的外祖父有至少19个私生子,参加并指挥过哥伦比亚著名的“千日战争”。这场始于1899年、终于1902年的内战,在战场上留下数十万具尸体。平日里,外祖父经常牵着马尔克斯的手去马戏团看戏,向他展示冰块的奥秘,或者在番石榴飘香的香蕉园游泳。酷爱占卜的外祖母,经常一到晚上,就摆出一副木头似的脸,讲那些充满恐怖色彩的鬼怪故事,经常唬得马尔克斯大气也不敢出。《百年孤独》中浓郁的魔幻色彩,从马尔克斯儿时的体验中不难找到渊源。

  一次意外的收获,直接引领马尔克斯开启了文学殿堂的大门。9岁的一天,马尔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里发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当他读到一个人开了瓶盖,瓶里冒出一股烟,烟又变成妖怪时,马尔克斯不由得叫道“真神了”。书中不时闪现的幽魂、飞毯、神灯,与外祖母曾经讲过的鬼怪故事如出一辙。这令他非常着迷。此后,邻居们经常看到只有八九岁大的马尔克斯,在常人难以忍耐的酷暑中,对《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文学作品爱不释手。为此,他们断言:“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个大学问家。”

  1937年,外祖父去世,马尔克斯结束了那一段童年岁月,与父母一起生活。阿拉卡塔卡这个“沉睡在沼泽地深处的村庄”,此后成为其小说永恒的原型,《百年孤独》中的小镇“马孔多”便是一例。

  受卡夫卡《变形记》

  启发开始小说创作


  中学时代,马尔克斯顺利地成了一名文学青年。他这时的兴趣主要在诗歌,不时为校刊写诗,并加入了学校的文学小组。

  出人意料的是,作为文学爱好者,马尔克斯却于1947年2月在首都波哥大的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报名学了法律。父亲是邮电局报务员和赤脚医生,家庭收入不稳定,马尔克斯不得不想方设法自谋生路——法学系的课都在上午,下午他便可以打零工挣几个钱。不过马尔克斯很快就把手中的法典换成了文学作品集。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学校清冷的学生公寓里,马尔克斯坐在床上,翻开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迎面而来的一段话,让马尔克斯茅塞顿开,他几乎跳了起来大声嚷道:“真是绝了!我的天,小说怎么可以这样写?这样,我也能写……外婆就是这样讲故事的。”

  第二天,依据从卡夫卡那里获得的启示,马尔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实的小说《第三次无奈》。文章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因病在棺材中生活成长的离奇故事,亦真亦幻。自此以后,马尔克斯立志要成为一位小说大家,从《圣经》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从卡夫卡到托尔斯泰,他不断汲取着养料,准备在世界文坛上实现喷发。

  记者生涯:游说

  省长策划示威游行


  1948年4月9日,波哥大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自由党左翼领袖、总统候选人埃利塞尔-盖坦被人暗杀。顿时朝野震惊,舆论哗然,冲突和暴乱持续了三天三夜,数千人死于非命。受此影响,哥伦比亚国立大学被迫关闭,马尔克斯放在公寓里的一些小说手稿也被烧毁。

  无奈之下,马尔克斯只好辍学回到巴兰基亚。1950年,23岁的马尔克斯成为当地《先驱报》的记者。由于薪水微薄,马尔克斯只能栖身在一个一天只需要1比索50分的陋室,面积只有9平方米,位于报社对面一栋四层老楼里。当地人把这栋楼叫“摩天大楼”,楼的上半部分是妓院。这些妓院,后来被马尔克斯写入了小说《家长的没落》中。

  按照马尔克斯所推崇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说法,作家最完美的家是妓院,上午寂静无声,入夜欢声笑语。当年,西班牙文坛大师塞万提斯,正是在酒馆、妓院交杂的环境中,写出了世界名著《堂吉诃德》。就在“摩天大楼”,马尔克斯开始了小说《枯枝败叶》的创作。

  身为记者,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马尔克斯的新闻报道同样新意迭出。

  1954年7月,马尔克斯重返波哥大,并在哥伦比亚第二大报——《观察家报》任职,为《日复一日》专栏撰稿。不久,哥伦比亚罗哈斯·皮尼利亚独裁政府决定撤销乔科省的建制。这个省濒临太平洋,大多数居民为黑人,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地方。

  《观察家报》总部两次收到该报常驻乔科省首府记者发来的电讯稿,说该市持续举行游行示威,反对中央政府蛮横霸道的决定。社长便派马尔克斯和摄影记者前往该省采访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可是,当马尔克斯和摄影记者飞往乔科省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游行示威的迹象——大街上人们不是懒洋洋地躺在吊床上,就是悠闲地坐在街边的凳子上。原来,所谓游行示威完全是该报常驻记者编造的瞎话,其实此地平安无事,没有任何人抗议。

  花了两天时间才到达这里的马尔克斯,不想空手而归。他对常驻记者强调,必须把游行组织起来,以便发出人们翘首以待的新闻报道。这个主意让他们异常兴奋,于是他们一块去了省长官邸。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马尔克斯一行给省长分析了形势,使省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终于下令组织游行示威。

  游行的照片和报道很快在《观察家报》登了出来。马尔克斯怀着巨大的同情心,特意撰写了通讯《哥伦比亚不承认的乔科省》,以翔实的资料和优美的文笔告诉世人:乔科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在贫困中,却正被中央政府抛弃。

  沦落巴黎,

  街头邂逅海明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