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地方民俗和传统风貌的文化空间,它的规划建设一直深受各个城市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传统意义的民俗博物馆,在当下社会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在发生着变化,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民俗馆的思路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设计和建设中寻求新的思路和出路。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展品;“非遗”;问题
目前金昌市共有两家民俗类博物馆,焦家庄民俗博物馆和金昌市博物馆的民俗展厅。
其中焦家庄民俗博物馆坐落于永昌县焦家庄镇,也是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小曲”之乡和骊靬文化的发祥地,是集民俗、农耕、骊靬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而金昌博物馆的民俗展厅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穿插地方性礼俗活动,复原了一条民俗文化老街。
一、民俗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游客对于民俗类博物馆的认知和定位问题
在民俗博物馆开馆后就有不同的评价,有一部分人认为民俗博物馆展示的都是破烂常见的东西,对此可看出游客对于民俗类博物馆的了解还停留在“物”的层面,而这也正是民俗类博物馆的短板。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现在展示的是“物”还是“民俗”;是“过时的东西”还是“文化遗产”?当游客通过“物”的标准去评价民俗类展厅时,自然会得出“展品都是常见的东西”这一结论,但从“民俗”的角度去解读展厅的时候,“物”背后呈现出的都是民俗故事及其蕴含着的文化精神。如何改变游客对民俗博物馆从“物”到“民俗”的理解,这是民俗博物馆发展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民俗文物征集难、定级难
通常民俗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主要来源以社会捐赠、从收藏家手上和文物公司购买等方式为主。一般收集到的有皮影、剪纸、刺绣、传统老式家具、生产用具、木雕等,但来自民间的这些物件当中能真正达到文物收藏标准的却很少。目前,金昌市的民俗博物馆中,不论馆藏展品的数量还是文物种类都不多。
现在民俗博物馆在征集时有征集难、定级难的困难。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民俗类博物馆与历史类博物馆交叉在一起,所以较有价值的民俗展品都在历史博物馆中;二是现在文物收藏与文物定级还没有摆脱从历史博物馆的角度去衡量民俗展品的观念,所以游客对近代的民俗展品有一定的偏见;三是文物征集资金与文物征集人员力量相对薄弱,许多民俗文物征集主要依靠当地地方政府甚至是民间组织进行收集,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在文物的搜集和鉴别上,也缺乏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
3.传统的房屋结构限制了展示的布局
金昌市民俗博物馆是以现代建筑为馆址,展厅的布局由一进一出的单个展厅串联而成呈现线性分布。当有大型场景展示时展厅因为面积较小,隔断了原有流畅的展示内容,所以效果不佳。而在农村的民俗展厅多由传统民居的一进房屋改造而成,因为保护古建筑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造,民居的梁柱结构使得展柜分散,展厅面积小约束了展示。旧的库房也存在着面积小、虫害等问题,一些现代化的除潮除湿及防虫设备与旧库房的原有结构匹配度较低,导致库房的保存保护的功能受到影响。
二、存在问题带来的发展局限
1.展览新鲜劲过后,难以再吸引观众
金昌市民俗博物馆举办的民俗展览多为金昌地区的区域民俗文化展览,这种展览的举办可以促进相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金昌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但是由于建筑的局限,常规展览展线过长,展厅布展的文物少有更新,展览多以场景模型的形式来体现民俗文化,所以展览新鲜劲过后,难以吸引观众。
2.“借助民间力量办展”存在风险
博物馆在文物征集方面存在着文物藏品少、不成系列,并征集难的问题,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民俗博物馆采用与民间收藏家合作联合办展的模式举办展览,这种模式我们称为“借助民间力量办展”。原本就不富裕的博物馆每年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收藏家,关键是这种合作关系也是不稳定的,收藏家手里的藏品能否长期展示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由博物馆说了算,在国内许多博物馆中就有收藏家因报酬问题而“移情别恋”终止合作的例子。
三、目前民俗博物馆发展所遇的新机遇
1.“非遗”保护所带来的展览思路的改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览最大特色是:展览、展示与展演相结合。展览不局限于“物”,“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和展演也作为展览的一部分长期存在。在常规展览中都有观众的参与,展览与观众有互动,传承人与观众互动等。这种展览方式增强了观众在参观展览中的能动性,也启发了我们对于展览思路的改变。 比如互动展示项目中发现习俗展区逐渐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这种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的民俗知识一定是比看展览得来的民俗知识更鲜活,记忆更长久。这也坚定了办展览打破“物”的局限的决心。
2.设计“非遗”专区展示
通过“非遗”馆的特色展示达到它的社会功能。目前“非遗”馆的展示都是展出当地的“非遗”特色内容,其实可以利用这个展区拓展展示内容,尝试延伸出不同地域的“非遗”项目形成同一系类或不同系列的特色对比。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展品不足的局面。“非遗”馆的推广方式也尤为重要,当游客有一定的了解时才会产生兴趣,例如金昌市当地应用广告、微信公众号、电视等对当地的讯息进行推广。通过邀请青少年体验陶艺的制作来普及有关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馆中规划老茶馆、剧场这样的休息区,不仅解决了游客的休息问题,还更好地使游客了解活性的“非遗”文化。
3.“非遗”保护工作引起了民俗文化研究的新思考
民俗馆以前的工作模式是偏重于与我们生活渐行渐远的老金昌民俗的研究和策展。现在策划举办一些民俗活动,让观众参与进来也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比如:在春节、四月八庙会、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庆举办当地的节俗活动。现在馆内定期举办的活动还有“非遗”知识讲座、民俗知识讲座等。
“非遗”传承人在馆内设有工作室,长期在馆内展示、展演“非遗”技艺。同时,馆内还安排“非遗”传承人走出去,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行“非遗”文化传播活动,这也开拓了民俗文化展览的新思路。
总 结
改变金昌地区民俗文化关注指数低、兴趣度低、收集展品困难的现状,使金昌民俗文化能够更好地展现在公众眼前,也使当地的民俗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通过游客的良好体验使人们乐意积极参与到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改变民俗博物馆的内涵和社会价值,金昌当地的民俗文化在河西地区乃至甘肃范围内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目前传统展示型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要了,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应该向着“复合型、体验式和创造性”的方向发展。用设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以新的面貌面对游客,提升民俗博物館的公共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唐纪明.甘肃博物馆展示资源与陈列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1期.
[2]李曼琦.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3]顾博.从“许村计划”到“青田范式”[J]. 中国艺术,2018(09):70-77.高登科.从技艺到记忆——乡村手工坊的在地性与城乡文化激活[J]. 美术观察2018(02):21-23.
[4]陈虎.地域文化在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博物院为案例[D].江南大学.2009.
[5]卓元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04):102-106.
[6] 赵小芹.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原因和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4(05):254~255
[7]刘德伟.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J].民间文化论坛,2011(05):63-67.
[8]〔美〕简·洛伦克,〔美〕李·H·斯科尼克,〔澳〕克雷格·伯杰,邓涵予,张文颖译.什么是展示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