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中,岩彩画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岩彩画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依然受到公众的高度推崇和青睐。当前,岩彩画的艺术风格越来越多样化。而每一类岩彩画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情感都是各不相同的。为此,本文围绕岩彩画的色彩表达展开探究。
〔关键词〕岩彩画;色彩;表达
岩彩画作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但是随着水墨画的兴起,岩彩画的地位逐步被取代,甚至在画坛中消失。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岩彩画受到日本人民的强烈追捧。更有中国艺术家专门前往日本进行岩彩画的深造学习,这对于传承和保护岩彩画艺术形式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岩彩画概述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矿物质是一种应用时间最早的绘画材料。原始社会,人们就利用有色混凝土混合动物血来创作壁画,为人们展现了颇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从半坡彩陶到敦煌石窟壁画,均为人们基于矿物质完成的绘画创作。宋代后,该绘画方式逐渐淡出视线,此时水墨画成为流行元素。与此同时,矿物质画在日本依然十分流行。明治维新后,日本优化了矿物质颜料,绘画创作中也逐渐融入西方的绘画方式。日本占领台湾的历史时期,该绘画形式在台湾也取得较大的发展,并形成胶彩画。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渐加深,该绘画形式流入国内,并将该绘画形式称为“岩彩画”。
二、岩彩画的艺术特点
1.有独立且完整的色彩体系 岩彩画的色彩体系由纯天然矿物色、新岩矿物色、水干色、云母色和闪光色五大类组成。将金属箔作为艺术创作辅助材料,可以脱离其他画种的色彩独立成型。当然,如果在绘画过程中,适当融合其他画种的材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艺术效果。同时,这种做法也不是完全不被接受的。从根本上来说,岩彩画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宽泛、无拘无束的概念。如果提出诸多强制性、程式化的规定,则会极大地制约艺术创作的良好发展。
2.有独特的媒介形态 结合剂,即基底材料和色彩之间的过渡媒介。通常,结合剂都是水性植物胶或动物胶。而结合剂也成为岩彩画作为国画艺术体系分支的重要佐证。因为我国早期的色彩绘画和后期的水墨画,就是使用水溶性植物胶或动物胶作为媒介的。
国外岩彩画艺术设计和创作人员主要应用丙烯媒介+优化媒介的方式。客观地说,这种媒介融合并不会影响岩彩画艺术形态的独立性。
3.有独具匠心的艺术美感 岩彩画以纯天然矿物色和新岩矿物色为主。不同规格、不同样态、不同透明度的颗粒,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將其融合到岩彩画艺术创作中,能够使整体画作呈现出高贵优雅、深邃灵秀的艺术特征。而这一材质的独特性,也是其他画种不具备的,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此外,矿物色的不同规格的颗粒,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排布,使得画面呈现出浑厚与轻薄的对比关系,和谐而不缺失节奏感。
4.有特立独行的艺术审美观 岩彩画的审美观既有与其他画种相通的一面,也有特立独行的一面。独特的一面源自材质的差异性、材料应用的娴熟度以及色彩的协调性。选择适宜的材质,可以充分表达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岩彩还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硬关系”。这种软硬关系源自材料的软硬度对比。例如,颜色与箔相搭配。颜色能够带给受众柔软的视觉体验,而箔则使人感觉到生硬。总之,岩彩画艺术创作所选择的材质不同,审美体验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不同时期岩彩画的色彩表达
1.原始社会时期 据相关史料记载,绘画艺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先民们多使用矿物色在洞窟石壁上描绘祭祀、狩猎以及日常生活场景。该时期的岩彩画单纯使用线条勾勒事物的外部轮廓,尽管色彩单一,但冲撞性的搭配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视觉体验效果,使后人不由自主地对先灵和巫术感到敬畏。
2.岩彩画繁荣时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东方岩彩画作为古老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周易.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诸乾坤。”其佐证了古代社会的封建阶级统治思想。由此,古代服装的纹饰图案和装饰色彩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意义。
到岩彩画的成熟时期,封建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封建礼仪等级制度。以绘画艺术的装饰色彩为载体,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文武百官、达官贵族更倾向于熠熠生辉、亮丽夺目的色彩,由此凸显天威的恩宠和身份的显赫。
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敦煌壁画为例。受到西域礼佛文化的影响,敦煌壁画线条圆润浑厚,色彩斑斓,采用了大量的天然石色,色彩明亮艳丽,极具艺术表现力、情感渲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观赏敦煌壁画,犹如大唐盛世浮现在眼前,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3.水墨画繁荣时期 晚唐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和禅宗的兴起,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对绘画色彩的感悟。唐代后期,绘画艺术创作者逐步开始摒弃浓重的色彩和斑驳的色相,转而崇尚清幽、淡雅的艺术风格。“玄淡”是唐后期绘画艺术的代名词。其中,“玄”是指黑色,墨汁的黑色,成为迎合受众审美趋势的重要表达载体。由此,文人水墨画开始在国画史上独领风骚。同时,色彩在国画中的地位也由盛转衰。
4.近现代时期 尽管岩彩画艺术在晚唐后逐渐淡出中国画坛,但其凭借蓬勃的艺术张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得以在东洋国土生根发展。大唐盛世时期,日本常派使臣赴唐学习,并且将中原大陆的艺术文化带到本土,如建筑文化、纺织文化、茶艺文化及服饰文化等。且倭国人对岩彩画艺术形式情有独钟。当时,倭国人还创造了一种译为“浓绘”的绘画艺术形式。这种绘画艺术形式与中国的敦煌壁画极为相似,以光彩夺目、美轮美奂的装饰风格为主。该时期倭国的绘画艺术也受到了西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倭国的岩彩画艺术既融合了东方岩彩画艺术表现形式,也兼顾了西方岩彩画艺术表现形式。并且诞生出一大批具有东洋文化特征的岩彩画作品。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改革开放日渐深入,中国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国人民开始崇尚精神文明的建立。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开始赴海外留学,同时,西洋人赴华交流学习,也将西方文化带入本土。自此,中国绘画艺术创作者逐步开始反思和讨论岩彩画的复兴和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画坛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宏观格局,同时,色彩观又重新进入绘画艺术创作者的视野。只是这种色彩观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艺术特征。新的色彩观崇尚民主自由,豪放不羁,打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并且也寄托了新时代绘画艺术创作者与众不同的情感。新的色彩观注重色调的均衡性和画面的和谐性。总之,我们既要坚持东方绘画的色彩观念,又要对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予以筛选,以此不断推动国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中,岩彩画以其包容万物的胸怀和熠熠生辉的表现形式,成为古今中外文化高度融合的重要纽带,形成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对于岩彩画的色彩的表达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为国画艺术的持续前行提供了推动力。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林明俊.岩彩材料与表现技法——绘画技法教材[M].海南出版社.2012年.
[2] 陈健.中国现代重彩画对民间艺术色彩元素的吸收[J]. 美术大观. 2012(05).
[3] 杨飞.浅析当代重彩画之色彩观[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16(05).
[4]王雄飞.王雄飞画集-中国岩彩画开拓者[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
[5]王雄飞.岩彩画教材[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
[6]胡明哲.色面造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马云天.中国现代重彩画特质浅探[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6)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