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大学生又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因此,高校需针对目前视觉传达艺术设計专业教学问题,积极探索更为合适的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应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高校;工作室;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这就要求高校要更加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需求,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念传统,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现代社会突出创新和实用,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社会的需求较大,若教学方式不当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通常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实践的指导教学,教学缺乏创新和科学性,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熏陶,很难激发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高校教学中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实验设备的使用上,但目前高校普遍相关设备比较有限,限制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有效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因此,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该意识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室制任务的重要性,推动高校教学的实质性改革。
二、工作室模式在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特点及意义
(一)工作室模式的教学特点
1、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工作室模式是通过导师负责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中,导师负责工作室的管理、教学及实践活动等,考察了导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对工作室做出选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了很多任务和责任,他们面对的是学生的选择以及教师之间实力的竞争,同时又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挑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的建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和创新,要求教师必须严格管理,对于教师的综合水平要求较高,这个过程提高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工作室模式推动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工作室制教学中,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观摩式、分析式、引导式、讲座式、启发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拓宽学习思路,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课程结构系统更加全面
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结合工作室制,能够促进教学课程结构的有效完善,将专业的特色有效发挥出来,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内容,突出了教学的创新性。工作室制教学系统,更加重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教学的真正作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应用中,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二)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意义
1、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项目教学
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深化运用,可通过采用项目式教学,改善视觉传达艺术专业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的内容可以使竞赛项目,也可以是承接的实际项目。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2、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在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工作室制的创新教学,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由校方和企业共同管理,能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大学生也能接触到更多实际性的操作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科学建立。企业和高校针对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作,应该给予鼓励和认可,学生才能够更加坚定地进行创作,从而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有效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综合能力,结合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进而调整学习方向,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3、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和素养,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工作室,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负责。每个工作室建立后,都应该在教学、科研、生产方面有所成绩,因此也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教师应该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稳固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教学竞争力。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更加适应教学需求,并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完善了自我水平,体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工作室模式下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一)改变教育方式 高校传统的教育形式大多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采用的是单一、强灌式教学方式,重点在知识的讲授上,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指导。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积极探讨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可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践机会,加强实际的工作沟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只有改变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地走出去,才能明确企业需求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
(二)优化管理方式 由于现代学生都突出个性化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也是各有所好,若因学生喜爱自由而无法有效对其进行管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工作室模式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重视管理方式的进一步优化,通过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切勿太过严苛,主观严厉的管理方式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无法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会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工作室模式下,应该积极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有效的分析,并找出问题的原因,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楚地认知自我,并完善自我能力。另外,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小活动,通过活动、游戏让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将管理与专业高度结合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管理中应该突出学科的专业性,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高度融合专业内容,要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比如,针对爱运动的学生,就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为他们传授静态景色是如何展现动态景色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实际问题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再比如喜欢音乐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放各种情绪的音乐,并告知学生什么颜色表达那种情绪,能够帮助学生将音乐鉴赏能力与设计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喜好,进一步在工作室中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体而言,现代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高校不断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尤为重要,可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创新,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现代化学生发展对于教学的需求。工作室模式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需要重视校企融合,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推动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赵家.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分析[J].艺术科技,2018,31(07):61-62.
[2]蔡伟.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分析——以视觉传达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192-193.
[3]赵红玉.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立工作室制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