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探索和浅析“非遗”与“研学旅行”的基本定义、融合意义、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的完成,开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围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探索和浅析“非遗”与“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力求以研学之旅促非遗之花更加烂漫,用非遗之花助研学之旅更具魅力。
一、非遗和研学旅行的基本定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文化因非遗而多彩,创造力因非遗而获得更多的尊重。
(二)研学旅行
目前,学术界关于研学旅行的定义尚未统一,针对相似概念,国内学者中大多使用“修学旅行”或“修学旅游”,国外学者大多使用“教育旅游”。在我国,“研学旅行”一词首次提出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游学”。针对旅游主体,“研学旅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研学旅行是覆盖全年龄段的,出于求知目的,前往异地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旅游活动。狭义上,研学旅行特指由学校组织的,面向学生群体,以学习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等为主要目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中学习等方式走出校门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
二、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意义
“非遗之花”和“研学之旅”二者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凝结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自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例如:就目前传承人群对于非遗的传承方式,在我国主要有传统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还有2015年以来大力推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非遗传承群体在不断扩大,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困境,例如:非遗传承人断层突出、后继乏人,又如很多年轻人对非遗背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了解,受众面窄,消费市场小,缺乏传播动力。因此还需进一步将“非遗”向大众宣传,尤其应该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非遗知识。将“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起来,有利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规模。如果说“偶遇体验非遗”使人们知道非遗,“非遗进校园”让人们了解非遗,那“非遗研学旅行”将促进人们懂得非遗,使旅行者走进原生环境更直观、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非遗,从而更喜爱非遗、传播非遗、传承非遗,进一步塑造民族品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全民素养。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颇具独特魅力的宝贵文化旅游资源,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打造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名片,创新高品质研学旅行产品,能更加吸引旅行者的视线,让旅行者真切感到“不虚此行”,由此加大市场经济驱动力,增强旅游业发展功能,从而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三、国内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研学旅行”给予了政策指导与大力支持。例如: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2016年教育、文化和旅游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各地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建设文件,相关部门不断丰富了研学旅行的形式及内容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良好态势推动了“非遗研学旅行”的探索。同时,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作为非遗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旅行群体尚未能在我国实现全面覆盖;作为非遗研学旅行的客体,非遗资源尚未在研学旅行中全面有效利用;作为非遗研学旅行的载体,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
四、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对策
(一)丰富非遗研学旅行主体
根据当前“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非遗研学旅行”的主体主要是中小学生。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普通中小学和民办普通中小学共计在校生2亿人有余,而“非遗研学旅行”尚未在全国中小学领域实现全面覆盖,可大力推广。同时,可探索更丰富的旅行主体,形成更大的市场动力。如: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5972.6万人,加之高等院校学生具有独立的个人管理能力和相对充裕的旅行时间,具备实践体验愿望并能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可尝试组织此类旅行;另外,从广义的“非遗研学旅行”来看,可探索组织非遗爱好者、从业人员集中参加。
(二)挖掘非遗研学旅行客体
“非遗研学旅行”的客体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相关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传统节庆、社会风俗、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有形资源主要指在研学旅行中可直接使用或开发的人力、物力资源,例如非遗保护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非遗传承人”,又如由非遗资源所形成的非遗展览馆、非遗传习所、非遗传承基地、非遗研究基地、非遗景区与景点等物力资源。当前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就“研学旅行”而言,不一定所有的类别都适合旅行主体,在巨大的非遗宝库中,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寻找文化气息浓、美学价值高、实践体验好、互动交流强的项目,立足优势资源,找准适合研学旅行主体的亮点进行开发,将其有机溶入研学旅行之中,整合非遗研学优势资源,逐步打造非遗研学品牌,有利于跟紧时代保护并发展非遗,同时提升旅行的意义和乐趣。
(三)完善非遗研学旅行载体
非遗研学旅行机构是开展非遗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载体,综合来看,非遗研学旅行机构应对应不同的旅行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路线;成立专业课程研究团队,做好研学旅行系统课程;积极联络当地非遗传承人,打造复合型导师队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确保后勤安保服务;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加大多元宣传力度;提供意见反馈渠道,促进活动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切实提升旅行主体的出行安全感、文化体验感、学习获得感、研修成就感和旅行幸福感。
(四)做好非遗研学旅行保障
“非遺研学旅行”除了组织方在专项活动全过程中要做好统一的组织保障、后勤保障、安全保障等各项保障以外。“非遗”与“研学旅行”要获得广泛推动、规范发展和整体提升,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配套,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统一协作,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积极联动。
本文仅对“非遗研学旅行”浅谈了一些思路,其具体做法以及影响尚未研究到,还需在实践中探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2003-1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Z].2011-02-25
[3]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Z].2013-02-02
[4]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4-08-09
[5]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2016-11-30
责任编辑:黄丽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