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道教符箓中的文字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3796
高欣

  

  [摘要]符箓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以文图为载体的方术,其符文奇形怪状,姿态万千。文章首先分析了符箓符文与俗世书体的关系,进而展开符箓文字设计方法研究:从符箓符文的主要形式、造字精神内核、推进到符箓造字的笔法特征、结构特征、内涵特征三个方面视觉规律的分析与总结,挖掘符箓的视觉文化精髓,为当代字体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符箓 ; 字体设计方法; ?笔法特征; ?结构特征; ?内涵特征

  符箓是道教一种独特的方术,是道教众多斋醮科仪法事之中最为神秘,最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符箓在道教宗教文化建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道教中有以授符施符为主的符箓派。如汉代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就有早期符箓派的影子,到了唐末宋初甚至行成了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为代表的符箓三宗。宋元时期又派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符箓道派。从元朝至今,符箓诸派逐渐统一为正一派,成为当代道教的两大分支之一。道教徒宣称符箓有召神劾鬼、治病禳灾、济生度死、避凶趋吉之功用。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宗教安慰剂,符箓曾经广泛的深入到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当中,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成为了我国传统视觉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当代存世符箓达数百种,数量更是以万计。东晋《郑隐藏书》(被学界认为是史上第一部《道藏》)将收集的道教典籍归类为“道经”和“诸符”两个主要部分,可见符箓之于道教的重要性。尔后,历代《道藏》大多在官方的主持下,广罗天下道经,编修而成,符箓种类和数量得以不断的扩充,以较为完整的面貌保留下来。同时,民间还流传有大量未录入《道藏》的道书,也保存了大量的符箓。

  以设计学的维度来审视海量的符箓,可发现其主要由文字、图形以及各类抽象符号构成。简而言之,符箓大体可以分为文字符、图形符和图文符三类。其中,以文字符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从文字设计的角度,窥探符箓这个巨大而丰富的视觉符号宝库,我们籍此可以找寻和总结某些符合中国普罗大众审美心理与情趣的文字设计规律。

  一、符箓符文基于俗世书体变化而来

  依据目前的史学研究成果来看,符箓和道教产生于同一时间段。现有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张陵(即张天师、道教天师道创始人)造符以及考古发现的最古符书“户县曹氏符”均发生在东汉顺帝年间,与道教诞生在东汉中后期的时间相符。符箓符文的造作与其所处时代的俗世书体是脱离不了干系的。早期的符文就是以东汉所流行的隶书、篆体等正体字为基础,同时汲取了更古远的金文以及先秦虫鸟书的笔划特征变形而来。随着道教理论架构和斋醮科仪的完善,符箓造符逐渐摆脱早期粗放的形式,其造符的理论得以深化,种类得以细分,而且行成了完整的书符仪式与技法。成熟时期的符箓符文形式多样、与正体字的形态也相差愈远,符箓的传习也变得相当专业,识读也愈发困难,随着时代的推移,符箓的外在形式虽然依托诸多典籍的录载得以传承,但在内容上,则逐渐成了常人难以释读的天书。

  《中华道藏》洞真部神符类中的《三洞神符记》详细解说了道教三洞经典(洞真上清部、洞玄灵宝部、洞神三皇部)关于天书、神符之名及书符之法。书中谈及文字的缘起是由三元五德八会之气,以成飞天之书。又言三元八会之书,建文章之祖,八龙云篆,是根宗所起,有书之始也。文中载有“八显”、“玉字”、“玉箓”、“玉牒金书”、“皇文帝书”、“天书”、“赤书”、“龙章”、“凤文”、“石碽”、“题素”、“玉札”、“琼札”、“丹书墨箓”、“琅蚪琼文”、“火炼真文”、“金壶墨汁字”、“紫字”、“自然之字”、“四会成字”、“琅简蕊书”等符文之名。这些符文名称,基本都是修饰之词,意在赋予符箓的原始性与先天性,强化符箓神授的唯心主义色彩,并非符文真实种类之概括。但书中也唯物地谈及了符字与正体字的关系,运用汉字的八体六文之说(即汉字的八种字体与六种构字方法)来解读符文,印证了符文是以俗世书体形态为蓝本变化而来的观点。

  二、 符箓文字设计方法分析

  1.符箓符文的主要形式

  笔者以《中化道藏》(《中华道藏》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继明代《道藏》之后,近五百年来中国首次对道教经书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于2004年出版发行)所载符箓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符箓中的符文主要的结构及笔法特征,发现其主要是复文、三皇文等早期符文形式为蓝本生成的万千变化。

  2.符箓造字的精神內核——字通神性

  “从方法上来说,绝大多数国家的交感巫术都是直接与实物交感,以获取被交感物的功能,唯有中国的符箓却通过文字进行交感,超越了具象。”[1]符箓造字在借鉴汉字八体六文之法外,其真正的精神内核在于字通神性,故能以符文书写达到招神劾鬼,祈福禳灾的目的。《淮南子·本经训》中就有仓颉作书致鬼夜哭一说,意指有了文字出现之后,天地万物已不能隐藏其秘密了,魑魅魍魉已不能隐遁其形迹了,故鬼魅被惊吓得夜间大哭。道教将字通神性这一唯心观点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其造作符字的精神内核。

  3.符箓造字规律的视觉分析

  笔法特征:曲线化和直线化变异并存

  符箓造字笔法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曲线化,道教符箓又俗称云篆天书,顾名思义,其具有模仿云气缭绕的形态特征。道教认为,“道”是万物万法之本源,是终极真理。而“气”则是“道”的构体,是形成天地万物的元始微观物质,也是沟通天神的载体。而符箓更是先天道气所化,故能感召鬼神。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道人模拟自然界的云雾烟气缭绕升腾之态来造作符文,藉此实现人神沟通。这种盘绕弯曲的形态正是符文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笔法特征,所谓汉字永字八法,在这里全部变成了蜿蜒的曲线,呈现出强烈的图示感。此种曲线化特征的符文,早期以《三皇经》中三皇文为代表(古本《三皇经》已佚,其符文在南宋道士吕元素集成的《道门定制》一书中得以留存)。而系统性展现此类符字造法的则是《中华道藏》洞真部神符类《云篆度人妙经》中数千字的云篆经书。不同于三皇文的是,其符文每字均有相应的汉字对照。通过笔者仔细分析,发现仅有极少量符字尚能辨析出其构字类似于汉字的简写或快写,绝大部分的符文从字面上看,已完全异于俗世书体,形态上变得神秘莫测而不可识别。

  与曲线化对应,符箓造字笔法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直线化。直线化的运用又有何寓意?其一,与曲线所表示的借助道气通神的意念有所不同,直线代表了敕令的快速、无障碍的传递与送达,道士经常在符箓文书上标注“急急如律令”之类,也常把某些符字竖笔从上至下一筆贯穿整个符箓,都是为了表达这种概念。其二,符箓本质在于意表天帝之命,天帝的权威和信诺如何表现,借鉴人间帝王印玺的表现形式是最易见效的法门。人间皇家印玺和官方印章多以篆隶体刻制,强调线条的平直方正,严肃权威,许多直线化的符箓正式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产物。《中华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里面就有大量直线形式的印章类符箓。

  曲、直这两种极端笔法形式并存于符箓整个发展历史中,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个符箓里面同时出现这两种笔法形式也时而有之。这两种笔法的变异形式也都会通过增加或减少文字的笔法,来强化其宗教内涵和图腾形式感,这构成了符箓笔法的基本面貌(图1)。

  结构特征:叠字重构与偏旁部首调换

  符箓文字的整体结构呈现出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叠字重构,将一些笔法较为简单的字做上下、左右的叠字处理,叠字形成的复合字表现出迥异于单体汉字的内涵,也呈现出有别于普通汉字的图腾感。这种叠字的构成形式有点类似民间的合体字,但其重构的字体内涵往往是不能像合体字一样简单释读的。叠字重构在直线形符箓里很常见,这种手法缘起于符箓的早期形态——东汉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的复文。复文往往由数个隶字通过堆叠组合重构而成。“繁者达九个之多[2]”。复文是符文的早期形态,后世许多符文都是以其为指导思想创造的。比如一些驱鬼的符箓,因鬼有喜阴、怕识破鬼名之说,故复文中常会叠加数个“日”、“火”、“口”字来强化符箓的驱邪之效。 由此可看出,叠字重构其意主要在于将诸多文字形成合力,达到加强法力的目的。

  另外一个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偏旁部首调换,如上下、左右部件调换,包围位置改变、甚至反写等。通过这种调换来改变汉字结构,一是出于符箓整体形态的需要,这类变化有利字形结构的穿插,能让诸多的文字结合到一起形成整体的符号感。二是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上,使得符箓文字具有了区别于普通汉字的晦涩感和图腾感,这种生造出的、常人莫可辩之的符字,给符箓披上了先天自然之外衣,强调了其神授的唯一性和威慑力(图2)。

  内涵特征:符号化和象征性

  一道完整的符箓一般由符文和符图组成,以符文为主,符图为辅。大体上,符图主要由代表星象、诸神等的抽象符号组成,犹如写信之抬头称呼,而符文则主要表现符箓这一信件所言之事。符箓中每一个有意义的部位都被称之为符箓散形,诸多散形构成了一道完整的聚形符箓。除了符图,符文本身也呈现出强烈的符号化特征,很多时候,符字的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有着具体的象征性指意。《中华道藏》正一部《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中记载了许多符字偏旁部首作散形的意义阐述(图3)。这是一个很复杂、区分很微妙的理论系统,许多类似的部首散形在不同的符箓中可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而且因人为画符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历代传习的繆误,故现在很多符箓难以完整释读,也因此常被人戏称为鬼画符。实际,我们追根溯源诸多道教典籍,还是能从大量的符号化示意图中找到其象征性的含义和大致的阅读规律的。

  结语

  总的说来,符箓的文字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笔法、结构规律和精神内核,文章只是粗略地进行了大类的分析,如果我们能深入去揣摩其符形和内涵,从中应该能得到更多的设计启示。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3.

  [2] 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25.

  [3] 张继禹. 中华道藏[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道教符箓中的字体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C0412;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计学视野下的道教符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YBA120

  责任编辑:杨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