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何建设一个区别于一般性的展品展示博物馆,立足本土特色,多角度,多形式,多手段的特色非遗展示馆,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为例,对如何建设特色非遗展示馆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活态属性;传承人传习;培育非遗传承群体
“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的文脉基因,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保护、传承、展示“非遗”工作,让“非遗”走进群众中呢?建设“非遗”展示场馆,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类展馆孕育而生。因此如何建设一个区别于一般性的展品展示博物馆,立足本土特色,多角度,多形式,多手段的特色“非遗”展示馆,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是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公益性群众文化窗口,是展示与弘扬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常设基地,于2009年11月6日正式挂牌对外开放。
本文将以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为例,对如何建设特色“非遗”展示馆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展馆场所的选定,布置,突出便利性、功能性及服务性。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大力扩大群众的接触面,提高普及度,体现传统文化的活态属性。这就要求展馆的选址需要考慮群众的便利性,展馆的功能性及服务性。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借助展馆设在位于省会城市福州的市中心三坊七巷的“叶氏民居”建筑院落,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福建“非遗”博览苑所使用的“叶氏民居”建筑面积达2321平方米,包含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建筑风格。结构分为正大厝、四进和一个花厅,正大厝采用“明三暗五”的建筑手法,正看是三间房。根据古院落的结构布局,博览苑通过“老宅子晒老手艺”的方式将其设为叶氏民居溯源展厅、常设馆藏展区、专题展区、“非遗”大戏台、传承人工作室、农民漆画展区、“非遗”文创、“非遗”书吧、“非遗”数字体验区等部分,其中馆藏常设展区位于一、二进院落,传承人工作室、专题展区和文创“非遗”展厅设在三、四进院落。区域划分清晰,便于群众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福建省的“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
博览苑突出“老宅子晒老手艺”的保护传承特色,彰显传统文化活态属性,同时以“非遗”保护与文物保护相结合,让“老宅子焕发新生机”。
二、以传承人传习为核心,以现场表演,项目展示相结合,兼顾培育“非遗”传承群体的展陈理念。
所谓“非遗”展馆,顾名思义,就是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的空间。博览苑的展陈理念是每季度轮换一次的专题展,展出内容丰富,主题突出,为公众从不同角度呈现福建省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项目专题展、地方“非遗”专题展、个人专题展、主题性专题展、省际交流展等如:“冯久和祖孙三代寿山石雕精品展”,展品所呈现出的精湛雕刻技艺生动展示了冯氏寿山石雕深厚的艺术积淀和传承历程,令参观者赞叹不绝。“丝路“非遗”系列展——漆缘”,此展览源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漆瓶跨国感人故事,汇聚了近百件明清时期及闽台现当代漆艺精品,展现漆艺承缘载道的文脉传统。此外,博览苑还举办过“珠光留韵 宝色增辉——德化古瓷器精品展”“福建木雕艺术展”“厦门漆线雕技艺成果展”“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作品展”“天趣人意——福州“非遗”三宝新春联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福建省书法、篆刻作品展”“瓷彩.中国白——德化瓷艺术精品展”“雪域之光——西藏昌都唐卡艺术展”等。
“非遗”的传承保护,不同于文物的保护,它是一种活态的传承,需要依靠传承人口手相传,让人们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它的魅力,爱上它,学会它,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因此“非遗”展馆也应结合“非遗”传承保护这一特点,突出活态传承这一功能。福建“非遗”博览苑内设有传承人工作室,专门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提供现场制作、传习并与公众互动的展销平台,常年向全省招募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及省级传承人来展馆展示传习。定期开办“非遗”微培训,聘请传承人免费为学员教授“非遗”技能,已举办了剪纸、古琴、厦门漆线雕、书法与刻字艺术等微培训,场场爆满,有效地拉近了人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同时每逢节日,博览苑还邀请省内外“非遗”传承人来现场表演,与群众互动,提高群众参与性,这样以传承人传习为核心,以现场表演,项目展示相结合,兼顾保存维护、研究推广为一体的展出理念在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果的同时,也为培育“非遗”传承群体开辟了一条渠道。
三、传统展示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感受“非遗”魅力
随着现代化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类展馆的展示手段日渐“数字化”,如何将传统的展示方法与新科技,新手段巧妙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向公众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呢?福建省“非遗”博览苑是这么做的:
1.博览苑的展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色:
一是动静结合。通过实物、图文的静态展示和多媒体内容滚动播放、传承人现场表演等动态展示,使整个展陈方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二是听看结合。博览苑既有“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又有表演类艺人形体、唱腔、评说、吹奏等展演形式,使观众通过听和看体验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互动体验。除了长期现场驻场展演的传承人外,博览苑在节假日期间组织“非遗”表演与观众互动。同时长期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让小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解,让孩子亲身体验,了解“非遗”,让保护传承“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2.以传统讲解,结合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墙上宣传简介,结合LED液晶大屏幕、触摸显示屏、数字体验厅等手段体现“非遗”保护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博览苑着力提升展示手段和水平,持续运用新科技、新手段、新形式向公众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主要包括:
(1)运用LED液晶大屏幕,向公众滚动播放国家级以上“非遗”项目短片、重要活动新闻报道、文化类展演展示等视频资料,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享受。
(2)在辅助参观上,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了智能语音导览系统。使用智能手机的游客扫描展项二维码,即可获得音视频导览。同时,展区能够自动感应播放音频,为贵宾提供导览服务。团体游客跟随导游,可以通过无线耳机获得导游讲解。
(3)设立触摸显示屏,满足观众对“非遗”精品项目参观考察的多样性、选择性需求。
(4)在三进院落开辟独立空间,设置“福建数字‘非遗体验区”,将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融入“非遗”项目和木偶戏体验剧,将传统展陈方式辅以新的视角,让观众获得全新的体验感受。
博览苑自挂牌开放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举办公益性展览与传习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解、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年均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接待了王岐山、刘云山、李长春、李瑞环、李岚清、万钢、西哈莫尼、阮春福、安德鲁王子等国内外领导人及元首。常年举办“非遗”公益微培训、“非遗”夏令营、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已成为福建省的一张名片。
综上所述,建设特色“非遗”展馆应从“非遗”的特性出发,创新展陈理念,内容与形式,拓宽整体展示思路,增加互动性、数字化体验在总体规划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总体展陈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来一起守护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最新评论